鲍德熹

Peter Pau

有片源
2025年
2021年
2020年
导赏:《紧急救援》的最大卖点,就是救援特勤队在森林和海上,针对油井失火、公路塌方、客机坠海、油船爆炸等等,出生入死的战斗场面。与一般的动作电影不同,该片更接近灾难片类型,救援队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天灾人祸,因而动作场面也就更为宏大。林超贤使用了大量的空中大俯拍,每个灾难场面都令人胆战心惊,观众有一种被放置在灾难中的巨大恐惧,也因此,特勤员的动作场面更为刺激,看到人手心出汗。坦率说,林超贤在动作场面、节奏上的操控力,是最不需要担心的。《紧急救援》的例外,是林超贤挑战了海上戏,这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空中和水底段落。在电影制作行业,水上戏是动作片中最难拍摄的。值得肯定的是,林超贤确实利用到了海上的环境,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便利拍法。在沉船救援的段落中,大量的沉船爆炸和水下拍摄,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达到的高度固然重要,而导演和制作团队正面硬上的勇气也同样不可或缺。林超贤搏命式的挑战高难度拍摄,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中国国内类型片导演们学习。在角色塑造上,赵呈和女友的生活点滴,展示出这个人物勇敢、冲动,又有点小气的特征。把一个人的优缺点都拍出来,放置在剧情中去,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赵呈在最后救援中行为的注脚。而恰是这部戏的次要角色,贡献了全片最大的泪点。群像人物的办法,会让剧情扩大,不是超级英雄解决一切,而是一个群体的专业和默契,才成就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群像立住了,不具名配角的只言片语,就有说服力。《紧急救援》保持了林超贤一贯的动作水准,在人物和喜剧部分也有些尝试,整部电影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穿越不平凡的一年,对于观众来说,影片传递的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能量,能激起很多共鸣。同时,彭于晏饰演的王牌特勤队员高谦不仅是能入火海下深水救人的救捞人,也是一个温柔似水的父亲。影片中呈现的工作中严肃紧张的态度与极具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与形成了鲜明反差,使得主角避免落入了传统英雄主义的俗套,人物塑造得更为立体有趣。《紧急救援》故事的核心是勇气,该影片通过讲述王牌特勤队员高谦和好兄弟赵呈与其他救捞人直面重大灾难的挑战,一同执行惊险的海上救援任务的故事,不仅表现了片中人物面对困难、接受挑战、获得勇气和成长,也揭开海上救援队这一高危职业的神秘面纱,更传达了中国救捞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编辑:大陆)
2016年
导赏:《摆渡人》是王家卫监制,张嘉佳导演的一部喜剧影片。电影讲述了“金牌摆渡人”酒吧老板陈末和合伙人管春渡人渡己的故事。影片采用三段论的叙事手法,主线是小玉单恋偶像马力的故事;副线有两条,即担任摆渡人的陈末和合伙人管春各自的爱情故事。三段爱情各有不同的状态:陈末与何木子的相知相许,管春与毛毛的勇往直前,小玉与马力的相互陪伴。无论哪一种状态,都是每个人在人生中会经历的爱情阶段:初恋、命中注定和一生相伴。尽管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结局,但所有的爱情都刻骨铭心。影片场景壮观且轰轰烈烈,褪去表面,里面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隐藏在热闹后面的冷清,是灯红酒绿下面无所寄托的孤寂心灵。电影中还有打动人心的是人物角色的塑造,摆渡人酒吧来来往往,接待了无数需要被摆渡的受伤灵魂,但在这些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亲切感,或许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他们都值得尊重与疼爱。影片中出现的大量的人物角色,在情节的处理上,使主线与不同人相处融洽,并不突兀。在电影的构图上,王家卫是鲜少对“光”情有独钟的导演,擅长将光学在电影中极致的发挥,《摆渡人》也是如此。在影片中,各种类型的灯具直接成为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它们以球形灯泡、霓虹灯、灯带、穿过玻璃的灯具等等形式出现在人物背景空间中,形成假想的人物照明来源,给予人物更多流光溢彩的呈现。在色彩处理上,人物造型采用一种橙黄色的面光处理,用高反差的阴影来勾勒面部的结构线条,人物由此获得了一种类似平涂的效果。在空间处理上,大量使用长焦距镜头,削减了背景空间在景框中呈现的范围,同时压缩后的纵深空间,让空间的色彩趋向趋于集中。这些细节的处理给观众在视觉效果上带来极致的享受。“摆渡人”不是一个具体的象征,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它不仅是帮助别人重拾勇气与信心,缝补受伤的灵魂,对于自己也同样需要被救赎,《摆渡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你能从中看到人生百态,每一段故事里都有你有我,有每一个人的影子。在伤心痛苦之后,会有一个人带你走出困境,勇敢新生。(编辑:王晶)
2015年
2013年
2011年
导赏:《李献计历险记》通过主人公李献计的视角,展开了一段关于爱情、时间与记忆的探索之旅。电影不仅在动漫原作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与调整,更通过精湛的制作与表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导演郭帆与李阳通过构建一个更加宏大完整的世界观,将李献计和王倩的爱情故事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还通过非线性的多重叙事结构、精心设计的动画部分以及成倍升级的历险程度,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充满了悬念和未知。“李献计”这一姓名,巧妙地取自“历险记”的谐音,这种命名方式本身就带有一种虚构与符号化的意味。作者通过这一设定,将李献计塑造成了一个仅存在于故事中的符号,而非具有真实身份和主体性的个体。李献计的外貌特征,如板寸发型、深重的眼袋和黑眼圈,以及不离手的烟,共同塑造了一个颓废的形象。真正让李献计形象呈现出后现代荒诞感的,是他因长时间打游戏而锻造的铁质双手。这一设定不仅超越了现实主义的界限,更通过钢铁与人体肉体的嫁接,展现了工业社会对人体的异化。这种荒诞感与异化意味,使得李献计的形象更加鲜明且富有冲击力。李献计患有“差时症”,这是一种将短暂时间主观上漫长化,或将极长时间主观上短暂化的心理疾病。他必须通过一遍一遍不停地打穿游戏来得到“穿越”的机会,以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王倩。这种超越人们想象的穿越方式,使故事的叙事方式充满了跳跃性和混乱感。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情节会直接相叠加,不用任何过渡,直接将观赏者置于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在李献计的故事中,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画面都融合到了一起。如偷运玉玺、做人质的美国总统女儿、用中国功夫决战本拉登等情节,都显得毫无关联且令人摸不清头脑。这种混杂的局面和人物设计,是对现实的一种不合理状态和不符合逻辑状态的意识反映,打破了传统的逻辑和秩序,使得故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编辑:明慧)
2010年
导赏: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拍孔子的传记片,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资料是丰富的,但多数生活场景则需要作家和导演设计,这是展现一代圣人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最困难的地方。加以中国人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多少知道一点孔子;近年来国外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老外也对孔子懂得一些。电影拍得不像,弄出笑话,还不如不拍。但是,胡玫导演的《孔子》成功了。孔子的儒雅,孔子的气度,孔子的仁爱,孔子的神韵,孔子的宽容大度,孔子的悲悯情怀,都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到了老年,经过长期流离失所,满头白发,满目沧桑,那种坚毅与无奈,那种伟人的气质,那种古朴的圣贤气质,都表现得相当充分。孔子精通六艺,文武双全,比射艺以夺兵符,用机智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对齐国的“外交”使命,高举正义的旗帜以弱胜强,被提升为鲁国的代理宰相,显示出杰出的执政才能。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内容。前半段戏剧冲突强烈,场面宏大,跌宕起伏,充满激情。但前半段不及后半段动人。有人说,影片从孔子离家出走,周游列国,就松懈了,平淡了。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全片最感人的地方,几乎全在后半段。因为孔子的真正伟大,正是在他周游列国的行程中造就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当过代理宰相的孔子仍然是孔子;没有周游列国的孔子就不是孔子。古圣贤的桂冠,大学者的桂冠,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桂冠,有着众多弟子门徒的至圣先师,主要是他离家出走以后,经过风风雨雨十四年不断前行才有的。有人说,孔子是“失败的伟人”,这是不少人的看法。但我觉得这个看法偏离了影片的主旨,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当过高官,不在于他的辩才和气概曾经压倒齐国,也不在于物质成就和社会地位,而在于精神文化,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贡献,用物欲横流和官僚本位的眼光看待孔子,是无法理解孔子和他的精神世界的。还有一点应当提到,影片的对话多来自《论语》和那个时代的名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理名言,名言虽多,但都用的很恰当,不觉得突兀。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看上去比电视台讲《论语》课的效果要更好一些。总之,《孔子》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孔子的一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部感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教材。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