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康

Wenkang Yuan

有片源
2025年
2024年
导赏:《穿过月亮的旅行》是一部爱情题材影片,改编自迟子建的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通过讲述一对新婚燕尔的年轻夫妻分居两地,为了见面而展开的一段双向奔赴的浪漫旅程,深入地探讨了永恒不变的爱情主题。影片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并在故事架构中使用了阴差阳错的情节设计,通过表现王锐与秀珊两人在中秋这天因交通、通讯等不便因素而多次错过的瞬间使影片充满戏剧性,多次意外的相遇与错过使故事富有“传奇”色彩,同时该情节设定与影片的时代背景设定相互映衬,九十年代的讯息迟缓强调了维持爱情的艰辛与不易,而角色之间的双向奔赴体现出了爱情的纯真与坚持,从而传达出“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主题。影片也展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之下千姿百态的社会世相和人物群像,其中的火车既成为连接两地情感的桥梁,又成为人生百态的承载体。九十年代绿皮火车作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是王锐和秀珊两人见面的主要选择方式,火车的缓慢行驶,不仅缩短了人物物理上的空间距离,更象征着人物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同时火车作为流动的社会空间,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显示出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既有西装革履用月饼盒占座位的男子,又有分居两地婚姻关系岌岌可危的红衣女,还有带着镣铐却能吹出触动人心音乐的罪犯,以及各种各样的逃票者,这些人物的登场和互动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情节内容,更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物群像的混沌更反衬出这对年轻情侣之间的简单与纯粹,使之火车月台上两人最终见面的场景流动着温情与浪漫。(编辑:州文)
2023年
导赏:《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影片延续了《长津湖》系列的战争史诗格局,注重震撼性视听效果的呈现,歌颂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是对抗美援朝题材“新主流”电影创作的延续和发展。在叙事上,《志愿军:雄兵出击》采取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策略。宏观层面,影片介绍了朝鲜半岛局势以及美、苏等大国的态度,随着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我国领导人做出了志愿军渡江入朝的决策。随后,影片交代了首批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过程。影片后半部分,展示了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向世界发出庄严宣告的情节。微观层面,影片详细描述了松骨峰阻击战等三场战役,既有对战争场面的逼真呈现,也有对人物形象性格的细腻刻画。在人物塑造上,从领袖到战士各具神采,导演陈凯歌在创作时也将现代人对历史的思考加入其中。片中,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之前,毛主席在为是否发兵而思考。在此期间,他接见了一群英雄模范,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坚韧使得他下定抗美援朝的决心。正如陈凯歌所说“出国作战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但是作为领袖,我觉得他一定要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同时要从民众中间汲取力量。”在战士们的塑造上,则侧重展现英雄群像的丰富性和人民性,在“家国同构”叙事下实现了历史人物与人民大众的辩证统一。《志愿军:雄兵出击》为观众们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将民族文化心理和主流价值观深度结合,对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编辑:刘方舟)
2022年
追月
追月

演员(饰 秋生)/

导演:乔梁/
预告播放
导赏:电影《追月》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多维面貌及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重新审视,深刻探讨了人性善恶、原生家庭羁绊与女性主义的觉醒。电影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塑造了戚老师这样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她不畏世俗眼光,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与孤独。何赛飞饰演的戚老师,一个将艺术追求置于母职之上的女性形象,她的选择于家庭而言无疑是冷酷的,但于越剧演员的个人价值而言是对梦想不懈追求的体现。她的“到更大的舞台上去”的信念,既是对个人梦想的执着,也是对女性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却也展现了女性不屈不挠的韧性。影片通过戚老师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善与恶的灰色地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的决定,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其原生家庭环境熏陶下的产物。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爱与伤害的双重性。戚老师虽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内心的孤独与对家庭的愧疚感始终如影随形。这不禁让人思考,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是否真的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影片鼓励观众正视并接受家庭关系的复杂性,理解每个家庭成员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与牺牲。影片中的“戏中戏”结构,更是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艺术韵味和深刻的隐喻意味。舞台上的越剧片段,不仅是对家庭过往的回顾与再现,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夏生与庄凌凌在戏中的情感纠葛,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巧妙的互文关系。在婉转悠扬的唱腔中,我们仿佛能听见人物内心深处的呼唤与挣扎,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编辑:婧怡)
2021年
导赏:《1921》聚焦革命时代的热血群像,叙事重点紧紧围绕着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展开,集中截取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详细史实,采取生活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影片细致描写了参加一大13位代表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他们平凡的一面,使得抽象的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让观影者在沉浸式观影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广泛认知、深刻体验和价值认同。《1921》是对建党题材电影的一次新探索与新升级,剧本、剪辑、摄影、美术、声效等各部门创作独具匠心,展露出新主流电影的新风貌。在叙事中,三条线索徐徐展开,一条是李达、王会悟具体组织一大会议;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三条线索分别建构了三个悬念:一大会议能否顺利召开?马林能否顺利参加一大会议?日本人会否破坏一大会议?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悬念感也随之层层递进。谍战、动作等多种类型片元素的整合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气氛,加快了叙事节奏,共产党人面对从警察到特务,从青帮到巡捕结成的反动势力同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生动诠释了“我的生命忠诚于党,我的信仰光芒万丈”的铿锵誓言。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所言,“黄建新监制和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节庆献礼片,不仅能够赋予自己或其他导演以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而且能够在项目运作中较好地整合必要的政治智慧、商业智慧和艺术智慧,填平三者之间一直存在并且很难消弭的落差,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这部影片在叙事等表述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编辑:方舟)
2020年
非常目击
非常目击

演员/

导演:杨苗/
类型:悬疑/
2019年
导赏:《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知名导演联袂打造,撷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个高光时刻: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女排奥运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神州飞船成功着陆、大阅兵。这些导演站在时代不同的浪头,以各自的生命经验和独特气质共同谱写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家国叙事。这7个历史瞬间不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轨迹,更是宏观叙事下与每一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科研工作者、运动员、出租车司机、流浪少年......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背后承载的是一段悠长的史诗、一个国家的前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早已溢出“献礼片”、“主旋律”这些标签,造就了一种动作密集、镜头流畅、节奏紧凑的工业化电影风格。长镜头、运动镜头和蒙太奇的运用,使每一个片段都极具情感张力,《白昼流星》中兄弟俩在荒野中追逐神舟飞船降落,通过镜头组合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追星星”的激情;《相遇》中群众们庆祝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场面,通过活力动感的运动镜头而完成一种与有荣焉的共同体叙事。《我和我的祖国》获得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奖可谓是“众望所归”。不仅仅是在艺术上的成就,《我和我的祖国》为“拼盘电影”和“新主流电影”直接打开了市场,开启了此后“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的续力。该片领跑2019年国庆档,在中国影史中占据重要位置。王菲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曲一度刷屏,再次成为当下的“流行歌曲”。可见,这样一部格局庞大、寓意厚重的主旋律大片真正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收获认可。(编辑:赵敏)
导赏:电影《亲爱的新年好》以白百何饰演的白树瑾的视角,展现了在繁华与孤独并存的大城市中,一个普通女性如何在生活的重压下坚持自我、寻找希望的历程。作为一部聚焦北漂群体的电影,《亲爱的新年好》更是对北漂人群的一次温情关怀。影片中的白树瑾,以及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北漂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勇气、何为坚持。白树瑾是在外奋斗十年却似乎仍未能站稳脚跟的都市女孩,她的生活充满了现实的无奈与辛酸: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家庭的重担、爱情的失意……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俨然建构了一幅既熟悉又令人心酸的都市女性生存图景。影片没有回避生活的艰难,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异常沉重的瞬间一一呈现。影片人物设定深刻探讨了时间、记忆与自我认同的复杂关系。张子枫饰演的角色是比白树瑾小十岁的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女孩,她虽未明确命名,却以她纯真无邪的笑容、勇往直前的态度,映照着十年前白树瑾的初心。两人的相遇看似是物理空间上的合租,实则是心灵与时间层面的交融映照。影片通过两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不同年龄段女性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不同态度与选择,同时也为后续的剧情反转埋下了伏笔。当真相揭晓,这位年轻女孩竟是白树瑾内心深处十年前的自己时,原来这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深刻寓言。在电影中,梦想与初心被赋予了超越现实困境的非凡力量。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白树瑾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与年轻女孩的相处中,逐渐找回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与激情。(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