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康

Wenkang Yuan

有片源
2023年
导赏:《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影片延续了《长津湖》系列的战争史诗格局,注重震撼性视听效果的呈现,歌颂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是对抗美援朝题材“新主流”电影创作的延续和发展。在叙事上,《志愿军:雄兵出击》采取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策略。宏观层面,影片介绍了朝鲜半岛局势以及美、苏等大国的态度,随着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我国领导人做出了志愿军渡江入朝的决策。随后,影片交代了首批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过程。影片后半部分,展示了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向世界发出庄严宣告的情节。微观层面,影片详细描述了松骨峰阻击战等三场战役,既有对战争场面的逼真呈现,也有对人物形象性格的细腻刻画。在人物塑造上,从领袖到战士各具神采,导演陈凯歌在创作时也将现代人对历史的思考加入其中。片中,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之前,毛主席在为是否发兵而思考。在此期间,他接见了一群英雄模范,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坚韧使得他下定抗美援朝的决心。正如陈凯歌所说“出国作战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但是作为领袖,我觉得他一定要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同时要从民众中间汲取力量。”在战士们的塑造上,则侧重展现英雄群像的丰富性和人民性,在“家国同构”叙事下实现了历史人物与人民大众的辩证统一。《志愿军:雄兵出击》为观众们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将民族文化心理和主流价值观深度结合,对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编辑:刘方舟)
2021年
导赏:《1921》聚焦革命时代的热血群像,叙事重点紧紧围绕着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展开,集中截取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详细史实,采取生活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影片细致描写了参加一大13位代表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他们平凡的一面,使得抽象的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让观影者在沉浸式观影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广泛认知、深刻体验和价值认同。《1921》是对建党题材电影的一次新探索与新升级,剧本、剪辑、摄影、美术、声效等各部门创作独具匠心,展露出新主流电影的新风貌。在叙事中,三条线索徐徐展开,一条是李达、王会悟具体组织一大会议;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三条线索分别建构了三个悬念:一大会议能否顺利召开?马林能否顺利参加一大会议?日本人会否破坏一大会议?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悬念感也随之层层递进。谍战、动作等多种类型片元素的整合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气氛,加快了叙事节奏,共产党人面对从警察到特务,从青帮到巡捕结成的反动势力同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生动诠释了“我的生命忠诚于党,我的信仰光芒万丈”的铿锵誓言。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所言,“黄建新监制和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节庆献礼片,不仅能够赋予自己或其他导演以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而且能够在项目运作中较好地整合必要的政治智慧、商业智慧和艺术智慧,填平三者之间一直存在并且很难消弭的落差,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这部影片在叙事等表述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编辑:方舟)
2018年
导赏:《找到你》以寻找丢失的孩子多多为线索展开,同时也反映出女性角色在生存环境中找到另一个真实自我的过程。表面上看,李捷、孙芳、朱敏在原生家庭、教育背景和职场经历方面差异明显,但用片中李捷的话来说,她们其实是“处在不同的境遇,活在各自的难题中”。影片通过倒序的角度展开对故事的描绘。孙芳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农村妇女,长久遭遇丈夫家暴的她没有马上与丈夫离婚,当她生下有先天性疾病的女儿珠珠后,重男轻女不愿承担育儿责任的丈夫迫使孙芳不得不进城务工,为重病的女儿筹集巨额医药费。家庭生活的不顺使得孙芳将女儿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希望,于是对女儿散发出近乎偏执的母性。因为交不起医药费床位被李捷的女儿多多占用、间接导致雨夜女儿病危没能及时赶到医院而病逝后,绝望又偏执的孙芳燃起了向李捷复仇的心。她用尽手段当了多多的保姆却从没有伤害过多多。李捷一个独立优秀的律师,精致的职业套装、高跟鞋、明艳的口红是她的特征,暗示出她的精英女性气质。但光鲜的外表下,李捷的生活也充斥着诸多无奈。为了与前夫争夺抚养权,她不得不努力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财力状况,在打拼工作与照顾女儿的夹缝中勉力维持。朱敏也是一位在失败的婚姻关系中竭力抗争的全职母亲,三人的关系随着寻找朱朱的过程开始变化发展。在影片中,马伊琍和姚晨的对手戏十分精彩,两人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更加直观的让人感受到影片传递出对女性角色的思考与重塑,姚晨饰演的李捷从一个女性精英到为了寻找孩子头发凌乱,精神崩溃,情绪爆发,满身伤痕,在地下通道用手拼命的翻着垃圾,大喊,奔跑通过一些列的动作展现出一个母亲的急迫与焦虑,马伊琍饰演的孙芳是一个很多面的角色,为了救孩子去拼命工作,抱着死去的孩子在雨夜跪地痛苦的苦楚,以及隐忍在李捷家做保姆的唯唯诺诺,每一种人物的状态都展现的活灵活现。二人最后在甲板上的对话是两位女性角色灵魂共鸣最深刻的一幕,李捷的后悔以及一次一次的磕头祈求,孙芳内心的挣扎,即便二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但那一刻对于母亲角色诠释在那一刻达成和解。李捷终于明白了母亲的意义以及与工作之间的平衡,这也间接对朱敏的案件起到了影响的作用,起初对朱敏的冰冷与漠视,经过此番的经历,三位不同境遇的女性也都互相的理解与感同身受。影片虽然将故事聚焦在寻找孩子的刑事案件上,背后却折射出当下女性常常面临的现实问题——现代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抉择,让众多的现代女性在银幕上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使观众在角色背后感受到更多关于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影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述了职业女性群体在社会多元竞争中的诸多无奈。(编辑:王晶)
2017年
导赏:影片《暴裂无声》是导演忻钰坤的第二部长片,延续了前作《心迷宫》犯罪悬疑的影片类型,为加强影片的悬疑叙事,导演采用非线性叙事组织故事情节,以哑巴张保民寻子为主线、昌万年煤矿案和律师徐文杰寻女为两条辅线加强故事表达,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碎片化和多次回环反复的情节片段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和复杂性。同时影片采用了省略的悬疑叙事技巧,影片最大的悬疑点在于儿子张磊无故失踪,他是否被杀这一情节被导演省略,从而引起观众好奇与猜想,为解决这一疑点,导演先是在开头用石头隐喻张磊的生命,石头的倒塌便暗示着生命的终结,而后在结尾又将屠夫儿子作为真相的引路人,借助墙壁上的画揭示真相,从而使悬疑得到解决,但张磊究竟被藏在何处,导演始终没有给出答案,这一叙事手法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考究和回味。影片通过昌万年、徐文杰和张保民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关系,揭示了成人世界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化了阶层分化的社会现实,将底层人群的愤怒与无奈、中产阶层的自私与冷漠、食利者阶层的残忍与暴虐呈现在银幕之上。张保民作为底层的失语者,只能一次次以身犯险,用主动或被动的身体暴力接近儿子失踪的悲惨真相,在无声的反抗中挣扎;徐文杰作为一名中产律师,本是正义的化身,却在面对昌万年的威胁和自身利益的考量时,选择了沉默和妥协,陷入了人性的黑暗面,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知法犯法的利己主义者;而煤矿老板昌万年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为了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将掠夺与剥削视为生存法则,运用权力和金钱压制他人。三种不同阶层的人物动机与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多面与复杂,表现了底层人物的失语困境与阶层僵化的社会痼疾,进而对食利者阶层泯灭良知的行为加以控诉。(编辑:州文)
2014年
导赏:《黄金时代》是一部极具艺术气息的传记电影,它以一种非常诗化的方式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情感。许鞍华与编剧李樯携手将萧红的故事搬上大银幕,他们的目标远不止于简单复述她生命中几段跌宕起伏的感情经历。在他们心中,这部电影承载着更为宏大的愿景——还原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展现一群精气十足、怀揣理想、勇于探索的青年群像,并细腻描绘出那段放任自流、充满诗意与哀愁的时光。为了实现这一愿景,《黄金时代》采用了极具诗意的叙事结构,将萧红及其周围人物的生活片段巧妙串联,构建出一种超越线性时间的叙事逻辑,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引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世界。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对话,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的组成部分,更是那个时代氛围与人物情感的生动写照。此外,萧红这个角色也被塑造得极具诗意。她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更是一个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女性。正如影片中萧红自述“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影片通过萧红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悲欢离合,让观众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诗意之美。更为重要的是,《黄金时代》具有深刻历史意识和女性主义色彩。影片采用了反常规的“不可靠叙述”策略,打破了传统传记电影中对主人公生平事迹的线性叙述和客观呈现,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叙述者的主观视角和情感色彩,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更为复杂、多元的历史叙述。从而牵引出了另外一种“女性讲史者”讲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以至现代历史的话语系统,关注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经历和情感体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编辑:明慧)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