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Qi Wang

有片源
2017年
1986年
导赏:《T省的八四、八五年》是由杨延晋导演的“政论片”,这部影片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一桩经济诉讼案,揭示了社会变革时期不同观念的冲突与并存,探讨了人治与法治、解除劳教的人员该如何回归社会、公民该如何树立法律意识等问题,体现出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在片中,导演杨延晋设置了两条叙事线,一条围绕着程戈、郭刚和马玉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以法庭上的“对战”作为主线。另一条,则展示T省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事件和拍摄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两条故事线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发人深思。作为T省机械总公司一厂厂长的程戈,和机械总公司签订合同承包每年亏损40万的一厂,担任一厂法人代表,为期两年。在他接手后引入新的管理办法,通过改革一厂扭亏为盈,除了上缴各种税收外,还为工人们安排了浮动工资和奖金,工人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机械总公司的一些老领导却认为他过于激进,提前解约,撤销程戈厂长职务。程戈为此把机械总公司告上法庭。在展示程戈的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受阻的同时,导演还设置了C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庭长郭刚的角色,并将他已被内定为下届院长人选的信息提前告知了观众,使观众对角色的选择有了期待。在面对“歪风邪气”、“滥用职权”、“破坏队伍纯净性”、“无视上级”等总公司给出的毁约理由时,程戈从事实出发进行反驳,而郭刚则从普法的角度维护着法律的公平公正,最终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对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判决结果得到一致好评。影片直面创作所处时期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实践,时至今日依旧具有反思意义。(编辑:方舟)
1985年
本案没有结束
本案没有结束

演员/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达式彪/
类型:剧情/
1984年
剧情:  蒲泉市教育局局长的独生女儿何雁玲和来自小银岛渔村的林礼双是同在师大毕业的一对恋人。雁玲的父亲何端却认为他们不门当户对,硬把他俩拆开。雁玲分到海岛上当教师,礼双留在了城里。初上岛,雁玲与学生的感情总是有距离,和民办教师水痕也难以相处,她感到很郁闷。民办教师水痕深得学生爱戴,是大家公认的好教师。一天市教育局副局长来校视察、听课,雁玲让学生提出一个冷僻的问题,令水痕无法作答,弄得非常狼狈。之后雁玲又说有人在校养猪,无意中又告了水痕一状,使水痕民办转正问题又一次告吹。事后雁玲感到后果严重,主动请求水痕原谅,但水痕反应冷淡。礼双在市一中因批评了教育局长的亲戚,被局长训斥了一通。同事又告诫他要从水痕因揭发干部为子弟的高考中作弊而被整的事中吸收教训,这给他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一直折磨着他,就是在岛上曾被迫与丁朗妹定亲的事还没有告诉雁玲,丁朗妹又一心等着与他成亲。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礼双分别给雁玲和丁朗妹写了信,俩人读信后都感到绝望和痛苦。这两个原先相处得很好的姐妹,关系也紧张起来。礼双没有收到雁玲的回信,很痛苦,唯有雁玲向他倾吐爱情的美好回忆,给他安慰和力量。为了获得雁玲父母的欢心,礼双学着适应忍受何家对他的冷遇,并亲自为何小榕补课。不久,礼双回到小银岛家里,诚恳地告诉丁朗妹没有感情的结合是痛苦的,诚挚的情感打动了丁朗妹的心。礼双又找雁玲解释,也得到了雁玲的谅解,丁朗妹把为自己准备的绣着鸳鸯的帷帐送给雁玲,并祝愿他们永远合顺。雁玲又主动找水痕说话,并得知整水痕的就是自己的父亲。通过和水痕谈心,雁玲开始思索,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何端上岛看望女儿雁玲,检讨了自己的门第观念,夸奖了礼双,雁玲听了很高兴。当她要求父亲公开向水痕认错时,父亲说当初高考作弊就是为了她。雁玲感到羞愧痛苦。她立誓永远留在岛上直到别人谅解了自己的父亲。礼双又回岛看望雁玲,通过接触雁玲觉得礼双已变得很世俗,变得非常陌生而无法亲近,在对人生真正意义的理解上,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礼双乘舢舨离开小岛,雁玲站在海边,目送他远去。她已从一个任性幼稚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受学生欢迎的人民教师了。
1963年
北国江南
北国江南

演员(饰 Wu Dacheng)/

导演:沈浮/
播放正片
1962年
1958年
布谷鸟又叫了
布谷鸟又叫了

演员(饰 Kong Yucheng)/

导演:黄佐临/
类型:爱情/
1957年
1955年
1952年
导赏: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片,《南征北战》是新中国银幕史上不朽的战争史诗,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让人津津乐道。它叙事清晰,充满艺术张力。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很有生活气息。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该片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其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大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体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是新中国电影表现战争大场面的经典段落。电影不但全景式展现了真枪实弹战争场面和气势磅礴的纪实风格,开创了中国史诗化战争电影之先河,也在艺术层面上体现了朴素的新现实主义影像风格。与此同时,影片基本坚持了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创作理念,场面宏大,表演朴素自然,为新中国初期的军事电影的创作树立了一个标杆,也为中国影史留下了一部永恒的红色电影经典之作。本片在说明运动战这一点上显然是比较集中的。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般意义上说明运动战,而是有着具体的、足以说明毛主席伟大战略思想的战例作为它艺术描写的蓝本。因作者看准了一点,紧紧围绕这一点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影片能在两个钟头大体上说清楚当解放军的装备还是小米加步枪时如何战胜了装备精良而人数大大超过己方的美蒋匪帮。该片在艺术风格上朴素明快,导演和演员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描写对敌斗争的严肃性上特别成功。(编辑: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