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昌

Facang Xu

有片源
1986年
剧情:  上海解放初期,溃逃的国民党余部不甘心失败,特务头子毛人凤命盘踞在舟山群岛的保密局特遣组谋杀陈毅,特派胡铁雄执行刺杀陈毅的"波斯猫计划"。另一名特务刚空降到地面就被捕获。上海市公安局侦察队长鲁军听取了他的口供后,化装成"左臂猴"与敌人在上海联络站接头。一颗子弹从对面飞来,险些要了鲁军的命。鲁军自信没有暴露破绽,继续在接头地点等候。向他打黑枪的是胡铁雄,他想自己得头功。胡铁雄得到情报,陈毅明天到美琪大戏院做时事报告,当他准备行刺时,意外地得知陈市长就是十几年前救过他的母亲的陈伯伯!他迟疑了。陈毅听取了保卫处的汇报,无所畏惧地照常参加华东大学的青年联欢会。胡铁雄刺杀陈毅又一次失败,逃到郊区。他偶然在报纸上发现了母亲的寻子启事,激动得泪花闪闪。他难以仰制对母亲的思念,回到了母亲面前。柳妈妈高兴地要带儿子去见恩人陈市长。胡铁雄是个冷酷无情的顽固分子,不念陈毅市长当年的救命之恩,趁机在送给陈毅市长的食物里撒下毒药。但胡铁雄的反常行为引起柳妈妈的怀疑。儿子在母亲严厉审问下虽供出了实情,但对母亲的劝导无动于衷,夺门而去。柳妈妈急忙把这事告诉鲁军。鲁军向陈毅市长作了汇报,陈毅指示:抓到后,先带来见我。我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要他能放下屠刀,还让他立地成佛。胡铁雄决心孤注一掷,得知陈毅正带领军民在浦东抢险。他不顾一切地驾驶摩托艇向江堤驶来,正欲朝站在勘察船上的陈毅开枪,后面紧追而来的鲁军抢先开了枪。胡铁雄慌不择路,逃进芦苇荡,最终,在我军民堵截下就擒低头。  
1962年
导赏:作为中国红色电影的经典之作,1962年上映的《地雷战》以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斗争为蓝本,通过军事教学片的形式,将地雷战的战术智慧与群众力量转化为银幕上的集体英雄叙事。这部诞生于特殊年代的作品,以质朴的镜头语言完成了一次历史记忆的塑形。影片的根基深植于真实历史,导演通过群像塑造而非个人英雄主义,展现集体的创造力。从历史再现的角度,影片生动还原了抗战时期胶东地区群众的抗日斗争。当时日军疯狂“扫荡”,根据地物资匮乏、武器落后,面对这种困境,影片通过民兵们的实践,展现了“地雷战”这一独特战术的诞生与发展。电影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民兵们不断尝试、改进地雷的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群众的创造力。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刻画了许多接地气的角色,像赵虎、玉兰等,他们有热情、有勇气。他们在战斗中逐渐成长,这一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蜕变。这些角色的刻画,让观众看到抗战胜利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和牺牲。《地雷战》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那段艰苦的抗战历史,更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团结精神。影片中,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到抗日斗争中,全民参与的场景,传递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念,对今天的观众依然有着激励作用。《地雷战》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人与土地的联系,以及永不枯竭的民间智慧,影片中蕴含的创造力与韧性精神,恰是当下亟需的品质。影片对集体主义的礼赞,并非否定个体价值,而是强调“每个人都是历史参与者”的平民史观。(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