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善

有片源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导赏:电影《蓝色的花》根据李国文的获奖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生动地表达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热情颂扬了革命战士铁骨铮铮的高尚情操,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导演水华在创作生涯晚期又一次施展了自己的艺术特长,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工笔重彩地塑造了伊汝、妞妞、郭大娘、毕部长等“熟悉的陌生人”。塑造人物十分重要的一点,要使人物凝聚着时代的投影,照见出时代的风云。《蓝色的花》中,情节所显示出的时间跨度是十分惊人的——自抗日战争起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止。熔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兴衰遭际于一炉。正是这种向历史纵深的执着开掘,使影片的立意一下跃出了伊汝个人的狭小天地,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规模。只有具备了这种高瞻远瞩的历史思考,人物命运才能紧紧地扣住时代脉搏。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才能深刻地反映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趋势和必然。这就是为什么同类题材的影片近几年已经拍了不少,而这束《蓝色的花》仍能给人以新意——新的思考和新的启示的重要原因。有了深邃的立意,就有了一种凝聚的力量。即使是长达四十余年众多、零散的意象,都全被这种力量,综合一处、浑然一体。但这中间有一个重要条件,即综合必须以情感为轴线。正如刘鳃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水华导演是深谙这一创作奥妙的。他们在影片中,巧妙地把军民、干群、夫妻等各种感情扭结到一起,贯串始终,而且表现得炽热、浓烈。这样,尽管它从情节脉络上是片断的、不连贯的,但形散神不散,自始至终,都能紧扣观众心弦。(编辑:大陆)
1976年
导赏:《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情感与历史厚重的文艺作品,也是一次电影艺术的精妙诠释与再创造。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奇迹。这部影片由杰出的词作者萧华同志亲自创作,他以一生的戎马经历和刻骨铭心的长征记忆为源泉,创作出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色文艺经典。萧华同志在创作过程中,每一滴泪水都凝聚着对长征的深情厚意,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他精选了长征中的12个典型事件,用诗歌这一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将长征的全景画面逐一呈现。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如同历史的印记,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让我们感受到那段艰难岁月的辛酸与悲壮。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并非简单地将声乐作品搬上银幕,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电影化的表现手法。画面与歌曲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影片通过大量空镜的运用,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长征世界。江水奔腾、群山巍峨、梅花盛开,这些画面不仅是对长征途中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是对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的赞美。电影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更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红军战士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信仰上。影片以“作品为点,党史为纲,精神为魂”为创作理念,深入挖掘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红军梦和中国梦是一脉相连的,长征路和复兴路是一路相通的。红军长征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