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黄宝善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87年
三等国民
导演
/
导演:
黄宝善
/
主演:
朱大庆
/
徐佳宁
/
赵丰
/
张勇汉
/
王淑萍
/
曹培昌
/
播放正片
剧情: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伪满,“国民高等学校”的三个好朋友周永平、李桂山、金东正。他们看见学校里,日本当局强迫学生们学习日语,接受做亡国奴、做三等公民的现实。他们抓走同学们深爱的国文老师,杀害革命志士,逼李桂山的姐姐跳井身亡,用周永平的母亲做鼠疫试验,烧毁整个村子,他们目睹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却不能相救。他们几个朋友从懦弱中挣脱出来,正视了民族自尊,坚定了反满抗日的决心。
1985年
中国革命之歌
导演
/
导演:
黄宝善
/
王苹
/
主演:
赵萌娜
/
播放正片
剧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共有29段歌舞,场面宏伟壮观,由全国68个文艺单位的优秀演员参加演出。早晨的霞光驱散层层薄雾,万里山河唱起了庄严的晨曲,古老的编钟回荡着历史的回声,这是影片的“序幕——祖国晨曲”。影片的中心段落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重大历史事件顺序来衔接的。影片记述了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共产党诞生、南昌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年动乱、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的历史时期到来的过程。
1984年
蓝色的花
编剧
/
导演:
水华
/
马秉煜
/
主演:
郭凯敏
/
李仁堂
/
沈丹萍
/
苏政
/
陈肖依
/
寒星
/
李树楠
/
张明子
/
郑保民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蓝色的花》根据李国文的获奖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生动地表达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热情颂扬了革命战士铁骨铮铮的高尚情操,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导演水华在创作生涯晚期又一次施展了自己的艺术特长,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工笔重彩地塑造了伊汝、妞妞、郭大娘、毕部长等“熟悉的陌生人”。塑造人物十分重要的一点,要使人物凝聚着时代的投影,照见出时代的风云。《蓝色的花》中,情节所显示出的时间跨度是十分惊人的——自抗日战争起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止。熔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兴衰遭际于一炉。正是这种向历史纵深的执着开掘,使影片的立意一下跃出了伊汝个人的狭小天地,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规模。只有具备了这种高瞻远瞩的历史思考,人物命运才能紧紧地扣住时代脉搏。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才能深刻地反映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趋势和必然。这就是为什么同类题材的影片近几年已经拍了不少,而这束《蓝色的花》仍能给人以新意——新的思考和新的启示的重要原因。有了深邃的立意,就有了一种凝聚的力量。即使是长达四十余年众多、零散的意象,都全被这种力量,综合一处、浑然一体。但这中间有一个重要条件,即综合必须以情感为轴线。正如刘鳃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水华导演是深谙这一创作奥妙的。他们在影片中,巧妙地把军民、干群、夫妻等各种感情扭结到一起,贯串始终,而且表现得炽热、浓烈。这样,尽管它从情节脉络上是片断的、不连贯的,但形散神不散,自始至终,都能紧扣观众心弦。(编辑:大陆)
1976年
长征组歌
导演
/
导演:
王苹
/
黄宝善
/
主演:
马玉涛
/
贾世骏
/
马国光
/
王克正
/
耿莲凤
/
杨亦然
/
王伯华
/
播放正片
导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情感与历史厚重的文艺作品,也是一次电影艺术的精妙诠释与再创造。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奇迹。这部影片由杰出的词作者萧华同志亲自创作,他以一生的戎马经历和刻骨铭心的长征记忆为源泉,创作出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色文艺经典。萧华同志在创作过程中,每一滴泪水都凝聚着对长征的深情厚意,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他精选了长征中的12个典型事件,用诗歌这一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将长征的全景画面逐一呈现。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如同历史的印记,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让我们感受到那段艰难岁月的辛酸与悲壮。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并非简单地将声乐作品搬上银幕,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电影化的表现手法。画面与歌曲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影片通过大量空镜的运用,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长征世界。江水奔腾、群山巍峨、梅花盛开,这些画面不仅是对长征途中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是对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的赞美。电影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更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红军战士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信仰上。影片以“作品为点,党史为纲,精神为魂”为创作理念,深入挖掘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红军梦和中国梦是一脉相连的,长征路和复兴路是一路相通的。红军长征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