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新

Xin Zhan

有片源
2011年
导赏:《生死密电》是一部精心编织的谍战片,其影像风格独特,巧妙地将悬疑、惊险、刺激的元素融入叙事之中,影片将谍战片的传统元素与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内涵相结合,极大扩展了叙事张力。《生死密电》中的危机与反转设计得恰到好处,不断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谍战世界的紧张与刺激。同时,密集的悬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使得观众的心弦被紧紧牵动,难以自拔。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快速剪辑手法得到了充分运用。影片中有大量碎片化的剪辑。摩斯密码的快速闪现、电台零件的交错重叠、发报手指的频频跳跃等,这些快速切换的画面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氛围感,还营造了一个封闭而紧凑的影像空间。尤其是当主角罗飞得知真相后的冷静跳脱,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剪辑手法,展现了其内心的挣扎与坚定,为影片增添了深度与层次。然而,《生死密电》并非仅仅是一部追求视觉刺激的谍战片。其更深层次的主题是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与对信仰的坚守。在影片中,家族血亲并非维系全片的纽带,而是那份对人民自由平等、国家繁荣富强的坚定信仰。共产党人为了这份信仰,不畏牺牲,勇往直前。这种对信仰的坚守和追求,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深刻的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编辑:婧怡)
2010年
2006年
剧情: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日军侵占上海。技艺高超的理发师陆平,因意外杀死了一名日本军官,只好逃难到江南古镇,投靠师傅的师兄宋丰年。   宋丰年的女儿宋嘉仪和陆平一见钟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人纯洁的爱情在战争的阴影下,却开放出了最为灿烂的情浓与爱意。然而宋丰年为了女儿日后能有所依靠,将宋嘉仪嫁给了国民党军官叶江天,做了他的姨太太。无情的时世和难以抗拒的命运,生生将二人分开……   时事流转,命运弄人,被迫和嘉仪分开的陆平,又因在抗战期间曾随着宋丰年进过日本军队的战营而被误为汉奸处死,在眩目的阳光下,他背后的枪口冰冷而静默……   千钧之际,深念着他的嘉仪救了他,在叶江天的安排下,陆平戏剧性地被任命为国民党军官。然而,陆平的志向却不在于此,他一心迷恋的仍是他的理发,这引起了叶江天的极大不满和鄙视。然对于嘉仪而言,能够经常见到陆平则是最幸福的事。随着二人感情的日渐加深,嘉仪铤而走险,以借去上海见姑妈为借口,要陆平单独陪她前往。   在上海,他们久久积孕在心中的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但叶江天的到来,却再一次将他们推回到冰冷的现实中,在爱与被爱的反复中,他们经受着痛苦的折磨和撕裂……   解放战争后,陆平被解放军俘虏,关押在西北的一个劳动农场进行改造。劳动农场的场长就是当年陆平为他理过发的新四军战士郑文斌。他告诉陆平,一直深爱着他的宋嘉仪并没有跟随丈夫叶江天逃往台湾,而是毅然返回家乡,并一直在那里苦苦地等待着他。   在一片荒漠的唯一一棵大树下,陆平终于等来了他深深相爱的宋嘉仪。历经近二十年后,两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2001年
导赏:这不仅是一段体育竞技的奋斗史,更是对梦想与坚持的颂歌。《女足九号》从头到尾都贯穿着爱国主题,中华崛起、民族腾飞是支撑几代中国足球人锲而不舍、勇敢奋斗的精神动力。本片结构安排大有深意,其开头和结尾均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女子足球的历史与现实。电影序幕呈现的是中国古代女子踢球的场面,画外音是:“相传足球起源于中国,漫漫历史,带给我们的是自豪?是思考?还是深深地追溯?”电影一开始就将足球所负载的历史与现实的重大命题推到观众面前。尾声展示的是中国女子足球队在1999年获得了世界杯亚军的录像,把中华崛起的迫切希望与未来图景留给了观众,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女子足球队教练高波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足球队员、海外归侨,为了回击外国列强对中国“东亚病夫”的讥讽,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国家足球队,壮志未酬的他,临终前要求儿子把他的骨灰埋入球场;高波将“少年”置换为“足球”,把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作座右铭,继承父亲的遗志,放弃国外的舒适生活和高薪,毅然回国组建女子足球队。与《女篮五号》相比,《女足九号》包含着更加厚重的历史和迫切的现实期待,“通过足球,中国古代生活的画面、近代梁启超的话语被追溯出来,从而将前革命时代的自豪与荣耀、革命时代的独立与解放、后革命时代的崛起与腾飞完整地串联起来”。与近现代的文化先驱们一样,谢晋背负着历史重负和民族创伤,将中国体育的强盛与落后和中华民族的兴旺与衰落链接在一起,把他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与热爱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撒播在体育电影之中,以体育精神激发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拼搏向上、团结协作、负重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从《女篮五号》到《女足九号》,谢晋的体育电影记录了当代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叙述了中国女运动员精神面貌与生存状态的变化,展现了时代意识形态与竞技体育、女性主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谢晋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人文主义精神。(编辑:大陆)
1999年
宝莲灯
宝莲灯

录音/

导演:常光希/
播放正片
导赏:《宝莲灯》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继《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之后的一部国产动画长片。影片改编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沉香救母》,讲述了主人公沉香历经多年磨难,翻越万水千山救出母亲的感人故事。影片重启了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复兴之旅,在创作上大量使用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使创作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虽然部分角色借鉴迪士尼模式,但也是当时中国动画的一次突破尝试。影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具有多面性,也符合影片角色的创新方式。影片中的配乐方式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其中还通过一段藏族民歌的曲调,来抒发压抑、苦难、战斗和兴奋等各种情绪,这对当时不太重视音乐的国产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好的选择。为了使影片更具有中国特色,沉香为了夺回宝莲灯在天庭与看守宝莲灯的士兵斗智斗勇,其中的士兵就有西安兵马俑的形象特征。宫殿的墙上也有许多的中国传统装饰纹。在场景道具中,也搭配了许多代表中国文化的青铜器皿和发明。还出现了地动仪,将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揉入影片中,让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够去了解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影片的故事设定也传递出哲学的普世观点,其中所言“灯在人在,心在灯中,人心不死,灯心不灭”,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人和万物皆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并与自然相融,因此天和人本为一体。故事中出现的土地公、石猴等角色皆为自然的化身,他们与凡人沉香共同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高雅和圣洁,因此宝莲灯的传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克服困难,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影片还诞生了三首脍炙人手的歌曲,《想你的365天》《天地在我心》以及《爱就一个字》传唱至今,每当旋律一想起,仿佛瞬间拉回属于童年的独家记忆。影片中还有一大亮点,是电影的配音部分,动画电影的配音可以说是电影情感抒发以及表达的灵魂部分,该影片由宁静、姜文、陈佩斯、徐帆等多名知名演员进行配音,饱满的情绪,充沛的情感为影片增添色彩,尤其是姜文配音的二郎神,威严而又不失人性化,令人印象深刻。(编辑:王晶)
导赏:《紧急迫降》是导演张建亚拍摄于1999年的作品,影片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既刻画了灾难将临时的紧张刺激,又描摹了人性的光辉力量,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本片展现的是一场“营救”的话语体系,将政治的真实性以想象的方式投射到象征性的“营救”体系之中。当飞机的起落架发生问题,机组的所有反应均受塔台统一调度,接受“体系”的指令与监察。除了塑造李嘉棠、丘叶华等英雄式人物形象,影片更想说明,紧急迫降的成功最终得益于体系的完善与高效。《紧急迫降》从多角度叙述了本次空难事故,危机的化解不是归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的功劳,而来自于全体成员的努力与配合。本片不仅关注空中机组人员与乘客的情况,同时刻画了大量地面工作人员的样态,如领导、消防人员、记者。不仅讲述了棘手的紧急迫降过程,也设置了大量人物矛盾,在迫降时不断回溯,激起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的变化。通过李嘉棠与丘叶华的夫妻矛盾、舒骏与其他乘务员和乘客的矛盾,影片逐步构建起关于集体与家庭的概念。飞机迫降的外在危机代替了人物之间具体的差异,随着迫降难题的成功解决,人际矛盾也在灾难与生命威胁的对比下自然消解。灾难题材的影片往往对特效技术有较高要求,《紧急迫降》同时使用常规特技和电脑特技,通过视觉奇观完成片中人物与影片本身对爆炸、着火等场面的想象,使影片在视效上达到了好莱坞中等以上的数字特技制作水平。在刘远的带领下,地面指挥处的工作人员们对各种方案展开了想象:巨大的机翼撞进机场的候机大厅,旅客们四下逃窜;飞机在草地上迫降,强烈的摩擦导致机身起火爆炸……这一切逼真的特技效果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到空难的惊险与恐惧。(编辑:铠兰)
1997年
导赏:影片《相爱在西双版纳》和影片《阿诗玛》有着类似的剧作结构,讲述的是彝族姑娘和小伙之间的爱恋故事,两部影片均脱胎于阿诗玛的传奇爱情神话故事,塑造了勤劳勇敢、温柔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的阿诗玛形象。影片《阿诗玛》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创作环境中,对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提炼,倾注了十七年时期颂扬美好理想的创作旨趣,为影片融入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展现的是少数民族热爱自由、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精神。而《相爱在西双版纳》也可谓是在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创作,影片讲述的是归国后的阿多寻找儿时青梅竹马月妹的故事,影片将美丽温柔的阿月设定为当代阿诗玛,她能歌善舞,性格温情纯良,是云南形象和少数民族形象的明信片,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成为国际文化传播的使者。阿诗玛对于西双版纳和彝族人民而言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同时也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相爱在西双版纳》对阿月这一阿诗玛形象的当代演绎延续了创作者和群众对传说人物阿诗玛的真挚爱意。影片《相爱在西双版纳》融入了富有云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通过视听画面展现了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美丽风光。视觉层面上,影片开场就展现了热带雨林、山峦叠嶂、溪流潺潺等壮丽的自然景观,呈现该地区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在影片后半部分,导演又展现了阿月家的原始寨落和阁楼建筑,表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习性,同时大象、孔雀等动物与人类的相处情境构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表现彝族人民自然淳朴的美好品性。在听觉层面,影片展现了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传统,穿插了多首山歌、情歌、小调,用舞蹈和歌声传达情意,男女以对唱的方式传达心心相印的感受和爱慕之情,男声声调浑厚高亢,女生声调细腻柔和,两人一唱一和,颇有趣味。影片是以现代思想的注入为切口来找寻民族文化,贝贝是现代西方思想的化身,从未了解过少数民族文化的她逐渐在民族艺术团体之中认识到了自然美、民族美、人性美,体悟到了少数民族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真挚的爱恋、爱情的小诗和温柔的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上演,这些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编辑:张苏慧)
1996年
导赏:电影《红河谷》是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冯小宁自编自导的史诗电影,以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孩的眼睛,在短时间里目击并亲身经历生命、信仰、自由、战争、死亡、文明、野蛮,用诗意的电影语言讲述了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表达了对于人类文明之间应当平等对待、互相尊重的呼吁,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追求幸福与安宁的美好愿景。导演冯小宁用油画般浓厚,雄壮的镜头,展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无比神奇,“谜\"一样的西藏高原的风光,以及那里的古朴的民俗风情。通过一个个离奇而又有浓烈生活气息的救人故事,尖锐而又铺垫的景然有序的矛盾冲突,深入而又贴切的感情描写,把藏族人民那种对人善良,却又不会甘心受辱;可以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救助别人的高尚质朴的人格,进行了真实动人的刻画。宁静在电影中深度挖掘角色,成功地将丹珠公主的野性与温柔融合,塑造她既能在战斗中展现出丹珠的英勇和果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丹珠的柔情和细腻。丹珠虽养尊处优却明事理、识大体,平日里行事胆大,敢爱敢恨,勇敢的追求豪放直爽的藏族青年格桑,她热情奔放,毫无戒心的给陌生人唱歌祝酒,她不屈壮烈,在被敌人当做俘虏羞辱时选择以歌唱别,与敌人同归于尽,含泪唱歌让族人把她杀死的一幕定格成为永恒。冯小宁对《红河谷》反映的1904年西藏“江孜战役”的历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运用了文学手段,抓住历史的大真实。整部电影作品,不乏相对壮观的战斗与祭祀画面,表现了当地居民深感自然力量之强大为人所不能胜,文明有信仰与自然共同守护。人的战争又是在自然的怀里进行且不断摇晃,几欲违背自然规律,又受制于自然。电影同时也把侵略者那种背信弃意,毫不讲人格的野兽一般的本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揭露,更让人们深刻反思文明的历史。最后的战争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藏族人民的英雄气概却永远屹立着。(编辑:明慧)
1995年
导赏:《谈情说爱》这部影片创新性地使用了三段式的结构,三个关于“爱”和“情”的故事,各自独立成章,同时又以人物的“巧合”将三个部分相互关联,达成统一。有关影片的结构,李欣导演说:“6年前我拍的《谈情说爱》是中国最早三段式的电影,这部片子与《花眼》有很大的关联。也就是说我从6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一类型的电影了。”这是一部在当时艺术表现手法比较前卫的电影,也凭借此拿到了第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探索奖。状块化的故事结构、大胆的跳切、大量的特写镜头、现实情境与非现实情境同时在同一空间呈现等等表现形式在90年代都是少有的,并且这种形式又与上海这座城市的都市现代性高度契合,成为讲述都市爱情故事的特有语言。影片大量使用了视觉意象来暗示人物心境,这种以细节推动剧情、不刻意赋予明确含义的形式,体现了导演对现代审美情趣的精准把握,避免了过于直白的叙事,让观众的想象在观影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故事的解读中来,增强影片艺术感染力。电影的剧情围绕着几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都市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展开,几个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典型,共同构成了一副比较完整的都市青年图鉴,阿荣的侠义与迷茫,阿敏的神秘与决绝,文山的优柔寡断,尤格里里的成熟忧郁,还有小津的天真烂漫。也因此,《谈情说爱》探讨的主题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关于人生不同境遇中人的感受,还有关现实与梦想、家庭与责任、人格完善与成长等诸多议题。影片向我们展示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却是人生中无比美好的一部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和情感的价值。而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重新考量爱情是什么以及爱情之于自己的意义。(编辑:许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