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立

Wai Lap Wu

有片源
2018年
导赏:由小沈阳自导自演的《猛虫过江》讲述了两个来自东北农村的青年勇闯南湾,历经一系列冒险和挑战后回归故里的故事。影片是一部典型的东北式喜剧,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幽默风格赢得了观众的笑声与认可。开篇便展现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一些日常小事引发一连串的搞笑桥段,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角色间的互动,呈现出浓厚的东北风情,充满荒诞但真实的喜剧色彩。大雷的出色表演占据了影片的早期部分,他的无厘头搞笑风格时而甚至压过了主角沈福的锋芒,这种比较却恰到好处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角色的性格在笑料之外,也带有浓厚的现实色彩。沈福面对家族企业破产选择承担起责任的抉择,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和情感的多面性。影片的节奏紧凑,从东北碰瓷闹剧再到南湾的复杂局势,笑料不断的同时,又巧妙融入了台湾文化与社会风情。这种文化碰撞让整部影片在喜剧之余也充满了戏剧张力。影片的后半段,故事情节逐渐从单纯的搞笑转向复杂的黑帮斗争和悬疑探案,剧情发展跌宕起伏,给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喜剧的观看体验。影片的音乐也值得一提,伍佰的《世界第一等》和《友情岁月》等歌曲,恰到好处地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共鸣,将兄弟情义和地域文化进一步融合。而影片结尾处《咱们这个屯》,既升华了主题,也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冲击。作为小沈阳的导演处女作,影片表现出他对喜剧的精准把控。影片通过地域文化的诙谐呈现与黑帮故事的融合,创作出一种风格独特的喜剧,脍炙人口。(编辑:颜诗雨)
2014年
导赏:《智取威虎山》作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商业片的范畴。这部由徐克执导的3D影片,以1946年东北剿匪斗争为背景,将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的经典战役进行了现代化重构,不仅实现了红色叙事与商业美学的深度融合,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影片通过跨媒介改编、类型化叙事与技术创新,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注入当代观众的集体记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艺术与市场的典范之作。从文学经典到银幕传奇的转化过程中,徐克展现了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徐克敏锐捕捉到文本中潜藏的武侠叙事特质——孤胆英雄深入虎穴、正邪势力的终极对决,这些元素与中国香港武侠片的美学传统天然契合。影片开场即以现代青年韩庚的寻根视角切入,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叙事桥梁,这种双线结构不仅消解了历史题材的疏离感,更隐喻着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在人物塑造上,杨子荣的形象既保留了“舌战栾平”“打虎上山”等经典桥段中的智勇双全,又通过张涵予硬朗的表演风格增添了江湖豪气,其与座山雕的“黑话”对峙戏,既是对京剧程式化对白的影像化转译,又暗合了港产警匪片的悬疑张力。这种创作策略成功地将革命叙事解构为更具普世价值的英雄神话。技术创新成为影片重构红色记忆的重要手段。徐克团队打造的3D视效并非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深度服务于叙事本体的美学选择。在“打虎上山”的高潮段落中,高速镜头与立体成像技术将传统京剧中的虚拟化表演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猛虎扑食的压迫感与杨子荣枪法的精准性形成张力,既延续了武侠片“人兽大战”的经典母题,又赋予剿匪行动以现代动作片的节奏感。威虎山匪巢的立体化呈现同样耐人寻味,冰封千里的林海雪原既是自然力量的具象化表达,也隐喻着革命者在极端环境中的精神淬炼。《智取威虎山》的市场成功,标志着中国主旋律电影完成了从政治宣教到文化产品的质变。当3D技术将剿匪小分队的战术配合转化为充满游戏感的视觉编码,当杨子荣的雪橇滑行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的动作设计,这些跨文化的美学嫁接不仅没有消解红色基因,反而让革命叙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通过“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叙事模式,将军事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节奏,这种将主流价值融入类型叙事的策略,为主旋律电影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创作范式。从《战狼》系列到《长津湖》的现象级成功,都能看到《智取威虎山》开辟的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辙痕。当杨子荣在座山雕老巢说出“今日痛饮庆功酒”的经典唱段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孤胆英雄的传奇,更是中国主流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文化主体性的生动注脚。这种将民族记忆转化为世界语言的探索,或许正是《智取威虎山》留给中国电影最宝贵的遗产。(编辑:赵敏)
2011年
导赏:《龙门飞甲》是全球首部3D武侠电影,本片群星云集,陈坤一人分饰两角演绎极致反差感,周迅奉上首次动作戏表现。怪才导演徐克再次延承中国传统武侠文学“快意恩仇”的叙事策略,讲述了以李连杰所饰赵怀安为代表的胸怀大义江湖剑客,欲以一己之力拯救破败时局的故事。电影仍以“龙门客栈”作为重要的叙事舞台,但徐克对空间调度、时间线索、场景转换及动作编排的设计较《新龙门客栈》中更上一层楼。在龙门客栈这一阴云密布的江湖中,主人公为铲除奸佞不惜杀身成仁,观众能在刀光剑影里感悟贪欲对人的吞噬,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以及侠道精神的感召。本片充满剑气如虹、飘逸逍遥的徐克式意象,利用3D技术使武打动作产生迎面临场感和视觉冲击力,革新了2D武侠电影的运镜方式,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传统武侠电影的“武舞”式美感,主要依赖特写镜头与短切的剪辑效果来营造令人目不暇接的打斗过程。而结合3D技术后,电影奇观则是靠“出屏”等效果带来的视觉立体纵深感来达成.片中逼真地呈现了铁索横江、孤烟黄沙等奇观,将西北边疆大漠的天地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导演自述:“大漠黄沙、龙卷风起,江湖儿女,轻笛飞剑,快意恩仇,武侠的魅力是一份心境和浪漫。”武侠江湖是独属于本民族的精神乌托邦,在惊艳新颖的视觉形式下,是“替天行道”这一脉相承的“侠”之最本质精神蕴含。(编剧:曾奕琦)
1997年
马永贞
马永贞

音乐/

导演:元奎/
类型:动作/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导赏:《醉拳2》是成龙的代表作,在片中他继续讲述关于一代武侠宗师黄飞鸿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成龙将自己所开创的功夫喜剧类型推向了巅峰,将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和默片时代的表演方法相融合,塑造出不同于前作的黄飞鸿的银幕形象。在《醉拳2》中,成龙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了民国时期的中国东北,在阴差阳错间,卷入到了一场涉及玉玺的阴谋。动作设计上,成龙展示了自己在“狭小空间”近战的能力,无论是在火车车厢里还是车底,几场打戏都设计的紧凑扎实,引人入胜。借助酒精的作用成龙还能打出一套“醉八仙”,这种依附在“酒仙”滑稽搞笑、玩世不恭精神上的拳法套路伴随着他每打一招就报一次招数名增加了幽默的氛围,也成为全片最大的看点。除了武术外,成龙与梅艳芳、刘德华等人的对手戏同样精彩。有着喜剧表演天赋的梅艳芳赋予了黄夫人这个角色灵魂,成功呈现出一个突破了封建礼教束缚、用心经营家庭、与家人关系良好的活泼女性形象。刘德华则以军阀之子的严肃面貌出镜,穿着军装的样子充满英武之气。在喜剧、武术元素之外,角色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也赋予了影片一定的思想深度,黄飞鸿在顽皮天性之外有了更多的自我约束能力,增加了更多积极的因素和成分,武力的展示也是点到为止绝不滥用,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武术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中爱护和平反对暴力和一切非正义战争的思想传达了出去。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所说:“尽管好莱坞电影的市场经济和文化价值的霸权简直无可匹敌,但成龙电影依然能够超越文化差异的局限,让全世界的影迷为之沉醉,成为在好莱坞体制之外挑战好莱坞电影最为成功者。”(编辑:方舟)
导赏:这部由香港内地共同合拍,于1994年元旦期间上映的剧情片《股疯》,将作为中国经济新现象的股票当作成为真正的电影主角,用轻喜剧的形式充满善意地描绘了90年代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通过讲述公共汽车售票员范莉决心靠炒股改变生活,结果令自己和周围的人都陷入股市涨跌浪潮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商业大潮和经济利益对普通民众的冲击,从侧面流露出中国民众对于经济观念的转化。潘虹在《股疯》中的表演与以往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从“悲剧皇后”变身为一个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上海市井女人。家里的废纸、玻璃瓶全部积攒起来卖钱,烧饭时还偷偷在公用厨房里拧开一点点水龙头积水;香港商人叫她蹲守买认购券,她转手分包给邻居,自己既赚到了佣金也不必排队辛苦。潘虹深入理解了这个“小”角色、用富有层次的表演技巧以及与其他演员的默契配合,成功地塑造了完整的从对股市一无所知到走火入魔,再到最后自我反思和回归家庭的范莉成长史,立体生动、真实可信,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影片制作了沪语、普通话和粤语三个版本,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沪语版本的制作,让影片更加贴近上海的地域文化和市井生活,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电影《股疯》生动地记录下炒股1.0时代的股民故事,片中在股市大屏幕面前人头攒动大呼小叫的众生相,盯着大户小心翼霓地买进卖出,早期的股评分析课堂……俨然如部股市人门指南!同时,导演李国立以一种温馨的情怀予以嘲讽和调侃,拍得流畅风趣,甚至有些自由洒脱。这部极具时代气息和市井风情的影片当年公映时也是备受欢迎,与当时全民炒股的大环境背景相契合,场面热烈,盛况空前。主演潘虹凭借本片一举夺得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十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影片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最佳合拍片奖、最佳女演员奖。直至今日,依然常看常新。(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