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聪

Cong Su

有片源
2011年
2009年
2006年
导赏:《茉莉花开》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对于一部讲述女性命运的著作,导演侯咏用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艺术加工,以“探讨女性自身问题”作为影片的基点,展现三位女性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沉浮。影片采用三段式叙事结构讲述三位女性的人生起伏,通过不同的男性体现三位女性相异的自我认知与时代意识,影片中的男性被设定为“在场的缺席者”,孟老板是“玩弄女性的恶魔”,邹杰老成持重却懦弱怕事,小杜是背信弃义的负心汉,女性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在男性的陪衬下成为了最显要的表现对象。茉是摩登上海时代的新女性,渴望名利与成功,但内心仍有依附于男性庇护的思想,茉将自己看成是男性的客体,作为一个他者始终等待着男性拯救;莉在茉的人生观念下成长,性格多疑乖戾,内心如同母亲茉一样渴望婚姻和丈夫拯救自己的生活,最终走向偏执极端;花塑造成了与茉、莉不同的时代女性,虽同样感情坎坷、遭受背叛,但花以坚强的意志走出泥淖,将自我作为人生的主体,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导演用三位女性相同的遭际表现出不同的人生命运,旨在表现一代人对自身命运掌握的努力,展现女性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完善自己。影片中的音乐使用极富特色,音乐旋律经各种乐器变奏生成,用以展现三个不同女性的情感心理和人生际运。在第一段关于茉的生命历程中,主要采用萨克斯和双簧管的音色,在中、高音主奏或独奏的旋律具有悠长的气息和缥缈、暗淡感伤的情调,用以展现茉被抛弃之后的孤寂悲凉心境。在第二段关于莉的生命历程中以钢琴音色进行变奏,旋律上既有大调的明亮开朗,又有小调的暗淡,折射出莉生命色彩的消融。第三段关于花的生命历程以小提琴进行变奏,音色细腻、轻柔、明亮、轻快,暗示着花人格的独立与坚强,三种不同的变奏不仅标识女性身份,也暗含女性命运的走向。(编辑:张苏慧)
2003年
导赏:《手机》由冯小刚和作家刘震云共同策划,尽管仍然是京味十足的调侃和自我开涮,但与冯小刚以前的轻松幽默的贺岁片风格有所不同,该片在风格和样式上却充满了冷幽默的因素,在人物塑造和心理刻画上更有深度和力度,是一部能让人在笑过之后感到浑身发冷,进而进行思考的作品。影片深刻探讨现代通讯工具对人类生活影响,不仅揭示了手机作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带来的便利与困扰,还深刻剖析了它在人际关系、隐私保护、道德伦理等方面引发的种种问题。冯小刚没有直接采用传统的制造笑果的模式,而是通过别出心裁的情节摄制、错位的对话以及角色间微妙的互动,营造出一种荒诞而又贴近现实的喜剧效果。如主角利用手机编织谎言,却最终被手机中的信息所出卖,这种“自食其果”的情节设计,既是对个体行为的讽刺,也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严守一对大段打电话时说“对……啊……行……噢……嗯……咳…… ”一段进行的想象式还原,以“手机”为中心建构起戏剧性和喜剧幽默。而“审美疲劳”、“做人要厚道”等有趣的台词更是广泛传播成为时代的流行语。原此外,电影还巧妙利用了角色间的对比与冲突,如真诚与虚伪、信任与背叛,这些对立元素在喜剧框架下被放大,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深化了影片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探讨。《手机》一片云集了众多著名演员,除冯氏电影金字招牌葛优担纲男主角严守一外,张国立在片中饰演一位始终端着架子的文化人,徐帆自《一声叹息》后再次饰演被第三者插足的角色。巧妙的情节设计、生动的角色塑造以及深刻的主题探讨,使该片成功地将喜剧性与思考性融为一体,成为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深度的佳作。《手机》以5600万的票房成绩拿下了年度票房冠军,获得了当年中国电影华表奖“市场开拓奖”的荣誉。(编辑:明慧)
2002年
1995年
导赏:《找乐》中慢悠悠的胡同步行、红墙绿瓦下的吹拉弹唱,在《民警故事》中变成了骑着自行车的街道穿梭、警局里民事纠纷的唇枪舌剑。与代步工具更迭相应的,是城市生活的提速,那些曾经悠然自得、漫步于岁月长河的人们,似乎已难以抓握快节奏社会的衣袂。而与生活样态演变相关的,是城市变迁中的痼疾丛生,不适应的人们接连不断地生产着矛盾纠纷,民警们的精力就这样被分配给了万家灯火。《民警故事》延续着宁瀛对纪实美学的沉迷,她进一步削弱了故事性,如壁上观世相般搬演着民警琐屑、孤独而又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在昏暗的派出所办公室、北京拆迁中的空地、旧城区胡同、废弃的寺院这些最习以为常、缺乏视觉奇观的环境中,宁瀛的摄影机顽强地揭示着生存的社会的烙印和历史的痕迹。灰濛濛的天空、昏黄的阳光在旧墙上投下的阴影,堆置在旧王府大院里交叉横陈的箱柜旧木,居委会办公室里喋喋不休的大妈们,值夜班的民警们吞吐着缕缕不绝的香烟烟雾。这一切,营造成宁瀛书写的故事空间。不但是中远景景别造成的距离感,而且是自然光效的非修饰化和非艺术化,使动作和事件的展示获得了一种更加客观性、平凡化的品质。她把色彩控制在中性、单调和缺乏刺激的调性范围之内,如同一首曲调控制在有限的音阶和起伏节奏的限度之内。色彩化成了“灰色重复”的情绪语言,环境的单调、烦躁和压抑,促使叙事语境中的主人公们由烦躁渐变到爆发和失控的状态。影片中,民警们不仅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解者。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犯罪,更是人心的复杂与生活的琐碎。民警们的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茕茕众生中的一员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处理案件时的无奈与愤怒、面对民众时的耐心、维护正义时的坚定,都体现着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多重身份。宁瀛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民警们在城市变迁中的困境与挑战,平凡的场景和人物,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缩影,映射着社会的多样和复杂。(编辑:王梓苡)
1991年
1990年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