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聪

Cong Su

有片源
2011年
1995年
导赏:《找乐》中慢悠悠的胡同步行、红墙绿瓦下的吹拉弹唱,在《民警故事》中变成了骑着自行车的街道穿梭、警局里民事纠纷的唇枪舌剑。与代步工具更迭相应的,是城市生活的提速,那些曾经悠然自得、漫步于岁月长河的人们,似乎已难以抓握快节奏社会的衣袂。而与生活样态演变相关的,是城市变迁中的痼疾丛生,不适应的人们接连不断地生产着矛盾纠纷,民警们的精力就这样被分配给了万家灯火。《民警故事》延续着宁瀛对纪实美学的沉迷,她进一步削弱了故事性,如壁上观世相般搬演着民警琐屑、孤独而又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在昏暗的派出所办公室、北京拆迁中的空地、旧城区胡同、废弃的寺院这些最习以为常、缺乏视觉奇观的环境中,宁瀛的摄影机顽强地揭示着生存的社会的烙印和历史的痕迹。灰濛濛的天空、昏黄的阳光在旧墙上投下的阴影,堆置在旧王府大院里交叉横陈的箱柜旧木,居委会办公室里喋喋不休的大妈们,值夜班的民警们吞吐着缕缕不绝的香烟烟雾。这一切,营造成宁瀛书写的故事空间。不但是中远景景别造成的距离感,而且是自然光效的非修饰化和非艺术化,使动作和事件的展示获得了一种更加客观性、平凡化的品质。她把色彩控制在中性、单调和缺乏刺激的调性范围之内,如同一首曲调控制在有限的音阶和起伏节奏的限度之内。色彩化成了“灰色重复”的情绪语言,环境的单调、烦躁和压抑,促使叙事语境中的主人公们由烦躁渐变到爆发和失控的状态。影片中,民警们不仅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解者。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犯罪,更是人心的复杂与生活的琐碎。民警们的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茕茕众生中的一员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处理案件时的无奈与愤怒、面对民众时的耐心、维护正义时的坚定,都体现着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多重身份。宁瀛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民警们在城市变迁中的困境与挑战,平凡的场景和人物,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缩影,映射着社会的多样和复杂。(编辑:王梓苡)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