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

Shuo Wang

有片源
2021年
2014年
导赏:《一步之遥》打造了一场悬疑、奇幻与情爱于一体的华丽视听盛宴,姜文导演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都市上海重建为一个充满雄性元素的“冒险家乐园”。他和葛优继《让子弹飞》后再度联手,重聚北洋时期的东方魔都,上演一场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大战,金钱、权力、欲望与命运相互交织。姜文马走日虽然机灵强悍,但过于自信,最终陷入了自己设计的陷阱之中。而葛优饰演的项飞田则是一个典型的投机者,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朋友。王志文扮演的王天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狠角色,不动声色地害惨了马走日,为金钱不择手段没有底线。舒淇饰演的完颜英作为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其命运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追求爱情和事业的不懈追求中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而周韵饰演的武六则是家世背景过人,却为爱豪迈、果敢、自强的时代女性……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姜文揭示了权力与欲望如何左右人的命运,以及人性在物欲、美色、舆论等等面前的种种表现。影片的后半部分,马走日拒绝自己的历史任人打扮,同时,他也无力去书写自己的历史。他不仅仅是拒绝整个世界,或某个尚算清晰的时代,也是拒绝那个曾手眼身法步运转自如,且满堂生风的自己。许多观众认为,《一步之遥》其实是姜文一部极其自我的电影。该片看似充斥着爱情、喜剧、歌舞、冒险、悬疑等诸多元素,但绝不是任何一种类型片,因而作为商业类型的娱乐效应,亦随之被消解粉碎。然而,片中繁华大上海的史诗,璀璨华丽的舞台,金黄色的麦田,青绿色草原上一架架大红色的风车,夕阳晚霞的浓烈鲜艳都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此手笔,恐怕也只能出自姜文导演。(编辑:路明慧)
2013年
导赏:《私人订制》作为冯小刚停拍喜剧多年之后的首次回归作品,引起了观众的众多期待,影片大咖云集,演绎了一场雅俗共赏的春晚小品喜剧集锦。影片以分段式的结构讲述了三段不同的“圆梦梦境”,“当官”、“雅过敏”、“有钱”梦看似是出于喜剧笑料结构的叙事,实则是将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进行吐槽式的总结,对社会上政治、文化、世俗、艺术、资本等进行了批判。导演冯小刚和编剧王朔搭档多次,两人的喜剧风格同属于京味调侃范畴,从平民视角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平民在时代环境下的心态转变与人性转变,在讥讽中呈现现实。影片《私人订制》讲述的是愿望规划师以“帮他人圆梦”为业务实现他人的愿望,不禁与导演的另一部影片《甲方乙方》相勾连,《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同样是为他人实现愿望,《私人订制》可看作是《甲方乙方》在新时代的新思考。《甲方乙方》和《私人订制》均体现了对时代的调侃性,通过小人物的日常叙事、狂欢式的梦想情节对社会文化进行消解,只是《甲方乙方》更多展现的是少数群体的愿望,通过荒诞、真实的戏剧冲突展现时代平民情绪的失落,而《私人订制》倾注了更多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私人定制的对象也更为广泛,实现的愿望更加世俗化,通过呈现光怪陆离的社会和奢靡的城市景观表现平民愿望的逐渐低落,精神走向物质化,所批判的主题根据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发展。《私人订制》在“冯氏幽默”的呈现下折射出深刻蕴含,其中包括对“雅”与“俗”的认识,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在雅俗的认识上,除传统意义上的雅俗气质之分,义利态度也成为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重义之士即为雅士,重利之士即为俗人,影片中的范伟对“清官”愿望的渴求即是对雅的渴求,体现的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内部机制。李诚儒饰演的娱乐片导演追求高雅实则是对自己拍摄低俗内容的厌恶,从大俗到大雅的转变是精神需求的转变,娱乐片导演在雅俗之间的迷失折射了导演冯小刚的自我处境,展现了他对雅俗文化的深层理解及矛盾心态。影片结尾的“道歉梦”是最为沉重的一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问和深思,呼吁观众重新认识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时代主题,也展现了导演对时代发展痕迹敏锐的捕捉。(编辑:张苏慧)
2010年
导赏:《非诚勿扰2》是冯小刚“非诚勿扰”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延续了第一部的唯美风格,通过对仪式的解构以及后现代式的戏仿与拼贴,在消费主义时代重探生命与婚姻的意义。“影片采取的是一种以仪式置换叙事、以情境结构故事、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奇观化策略。”一场“婚礼”与一场“葬礼”串起了《非诚勿扰2》整部影片,但它们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丧仪式,而是模仿婚礼与葬礼而举行的“离婚典礼”和“人生告别会”。影片开头,芒果与李香山为他们婚姻的结束大办典礼,迎亲、夫妻入场、乐队演奏、切蛋糕、敬酒等活动完全参照举行婚礼的流程。影片末尾,李香山自己出席自己的追悼会,模仿葬礼的形式与亲友、世界告别,并发表了人生感言。两场仪式分别祭奠着逝去的情感与生命,在后现代,没有任何可以持续存在,生命会消逝,情感也会冷淡,而婚姻则成了一场将错就错的游戏。通过对传统典礼的戏仿,影片消解了仪式原本具有的崇高与严肃,使婚姻远离情感本身,代之以奇观化的快感满足。广告依然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诚勿扰2》中有大量商业广告的拼贴,广告不仅存在于电影宣发之中,也直接被植入影片内容,使电影为广告与消费主义代言。冯小刚不仅消解了仪式与感情,也戏谑地消解了电影的崇高。为了增添整体的喜剧效果,影片的台词颇具调侃意味,通过随意更改经典诗词传递顽童式的游戏心态,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难侧”,冯小刚已成功地将调侃升级为一种审美,并将这种艺术手法实践于电影创作之中。(编辑:海边淡鼠)
2009年
2008年
2006年
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

原著作者/编剧/监制/

导演:张元/
类型:喜剧/剧情/
导赏:《看上去很美》是王朔作品序列里最后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长篇小说。影片跟随4岁小男孩方枪枪的视角,巡游成人的“理性”和“秩序”世界,揭示儿童世界与成人社会规则的碰撞。导演张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展现了幼儿园这个微缩社会中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冲突,以一个极小的切面,映射出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迥异景象。方枪枪的幼儿园生活,是对成人世界规则的模仿与反抗的缩影。他的出现,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打破了幼儿园原有的秩序。方枪枪对幼儿园中的“小红花”制度感到困惑,这制度不仅是成人世界对成就和地位追求的象征,也是孩子们天性压抑的开始。他们为了得到小红花,不得不学会服从,遵守规则。然而,当方枪枪终于顺从规则,获得了一朵“小红花”后,他却发现这背后隐藏的不公——有的孩子因为家庭背景轻易获得荣誉。这让他对这个制度感到失望和沮丧,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恐怖的谎言。与方枪枪为代表的孩子世界针锋相对的,是影片中的老师。她们成为了规则的执行者,用“不许”这个词汇构建起了幼儿园的秩序,却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的自由与创造力。影片以阴郁的色调和压抑的氛围,使得幼儿园这个本应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变得如同青绿色的监狱一般。吃喝拉撒睡,小孩子被成人所定的各种要求所驯化,表面上是讲究懂礼貌守规矩,实则是个体尊严不断向集体的让位。孩子们越来越趋同,从外到内,无趣和庸俗充斥着每个孩童的生活,无处可逃。影片的不落俗套之处在于,其拒绝将孩童的世界简化为一个充满纯真的乌托邦。在这部作品中,孩子们的世界并非想象中的伊甸园,而是在规则与秩序的阴影下,自发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层级与体系。这里既有集体中的“宠儿”,也有被边缘化的“弃儿”,既有孩童间不加掩饰的暴力冲突,也有性别意识的阴暗与模糊。从而强调某种“性本恶”论调,看上去很美的童年并不如其被想象的那般美丽。(编辑:王梓苡)
导赏:《梦想照进现实》是一部充满情趣同时又发人深省的都市题材影片,徐静蕾导演不仅是一个电影导演,也是一个影视演员和书画创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她在《梦想照进现实》当中,徐静蕾借鉴了戏剧的表现形式,从影片一开始,观众就被带入男导演的房间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与两位主角一同沉浸在他们的对话之中。没有华丽的场景切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转折,只有纯粹的言语交流。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观众高度集中注意力,用心去聆听每一句话,感受台词文本的魅力,感受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它更像是在黑匣子剧场中呈现的一场戏剧演出,演员的台词和表演构成了电影最主要的内容,这对演员的台词和表演基本功提供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导演选择了国家一级演员韩童生来饰演男导演这个角色,有去现场探班的记者这样形容:“台词呈现出质感十足的文学意味和话剧风格,同时兼具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韵味。”徐静蕾导演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的作品自然会更多地从女性的生命经验出发,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困惑和挑战,通过电影表达对女性主体意识构建和自我实现的关注,在《梦想照进现实》之中也可以看到,女演员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客体、不是行动的对象、不承载男性的幻想,她平等地和男导演对话,清晰调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观点,她和男导演一样有自己的弱点和矛盾性,二者同为活生生的人。在两个人争论的片段中,导演没有用比例不同的正反打镜头,强行诱导观众进入其中一方的主观视角引发共情,而是让观众好像坐在镜框式舞台的剧场里观察着两人的对话,时刻提醒观众保持冷静,不仅在创作中强调男女主角的主体性,也在强调观众作为欣赏者的主体性。(编辑:许雨婵)
2003年
我爱你
我爱你

原著作者/编剧/

导演:张元/
类型:爱情/剧情/
导赏:《我爱你》改编自王朔小说《过把瘾就死》,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对婚姻生活的深刻洞察,深受读者喜爱。原著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曾轰动一时,捧红了王志文和江珊。改编电影的情节围绕着小桔和毅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从两人相爱、结婚到离婚,再到最终分开后发现仍对彼此有眷恋,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张力,而人物不停息的争吵也构成了电影叙事的基本动力。徐静蕾在片中彻底抛开清纯形象,衣着随意,素面朝天,时而歇斯底里,为影片增添不少色彩。她精准演绎了女主人公的多疑、敏感与偏执,甚至有些神经质,同时透露出一种令人心酸的理想化色彩。《我爱你》不仅探讨了男女关系和婚姻生活,更展现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焦虑和精神困境。片中仍然可以看到过去张元导演标志性的拍摄手法,比如长镜头的运用、逼仄的生存空间的展示等。破旧而缺乏私密性的单位集体宿舍衬托出主人公相对封闭的社会关系。人们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如经济的波动、文化的碰撞、社会的变革等,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影片中,小桔和毅的婚姻伴随着不停的争吵,而他们的爱情与孤独感相伴相生。影片结尾,夜幕低垂,街道两旁灯火阑珊,女主角小桔孤身一人,骑着自行车在车水马龙间穿梭。恰好撞见这一幕的男主人公冲出汽车,他猛地抓住小桔,试图将她从疾驰的车流中拽回。在这一刹那,小桔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呼喊,那声音中蕴含着情感的彻底崩溃,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刺痛感,仿佛自己也随着她的心一同坠落。这份与甜蜜和浪漫无关的爱情,到头来只是遍体鳞伤的两颗心,这是残忍却又深刻的镜像,洞穿温情脉脉背后的婚姻本相。(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