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里

Li Ding

有片源
1984年
导赏:“大桥下面”的片名与影片内容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片中表现苏州河上几组大桥的空镜头也与故事情节关联不强。然而,一些抱有陈腐观念和世俗偏见的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将桥上桥下比作职业等级、条件优劣的区别,编导巧借其意,取材于“桥下”之民、“桥下”之事,宣扬“桥下”之路。把最广泛、最普通,也许还被一些人贬为最“低档”的劳动人民的情操、美德加以赞扬和渲染。影片围绕两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待业青年克服生活困难,通过个体劳动谋得幸福生活的故事,记录他们迎着时代的风浪前进的历程。影片叙事不急不躁,结构严谨工整。白沉导演提出“导演不露痕迹,摄影不露痕迹,表演不露痕迹”的“三不要”原则,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淡雅、含蓄的艺术风格。作为剧情中心的爱情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秦楠和高志华在生活中的日常表现得到了扎实贴切的展示,细致入微地关切了他们的身世、命运、遭遇和感情、思想、情绪,突出了主人公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歌颂他们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演员龚雪凭借此片中的出色表演,她斩获1984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正确分析了她饰演的角色秦楠与每个剧中人的关系和每个规定情境中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手段。对父亲体贴入微,对儿子无限怜爱,对朋友热切关怀,对恶邻敬而远之,对好心而有偏见的婆婆谅解忍让,对恋人含情回避……龚雪展现了不同的表演分寸,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秦楠复杂的人物形象,她表面严峻冷漠,内心却充满着热情;她表面沉默无争,心底里却充满自尊与理想。她有最温柔的沉默,也有最激烈的感情爆发。如“打儿子”一场,“野种”的恶骂戳伤了她的心,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感情如深闸洪水,猛然爆发出来,狠打了孩子。打过孩子后又痛楚地抱子痛哭,展示了人物心灵的自责和无奈。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她由静到动,由弱到强,再由怒转悲的情感爆发令人折服、感动。(编辑:路明慧)
1981年
导赏: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子夜》由桑弧导演,其改编曾获原著作者茅盾先生的首肯,导演以精妙的镜头语言将作家的如椽巨笔搬上银幕,高度概括、生动描摹了三十年代初我国社会的历史图景:彼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各路军阀连年混战使得民不聊生,且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危机、洋货倾销、国际金融资本入侵,民族工业一片凋敝。在忠于原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编剧对长达35万字的小说进行了合宜的删改。原著情节多线并进,分别展现了民族资本办厂的艰难险阻,做多头、空头的金融商战,农村革命运动,工人罢工,以及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根据茅盾关于农村革命运动部分描写并不成熟的自述,电影删除了这一支线,还通过表现几段男女关系的不同发展,对腐朽上流社会进行了更加擘肌分理的剖析。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技法,使得现实主义题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形成更加强烈的心理震撼:当丝厂女工努力抽丝剥茧,手指被热水烫得红肿时,交际花徐曼丽正在美容院涂上鲜红的指甲油,两只手通过交叉剪辑并置,其内涵不言而喻。同样,当富人的轮船在黄浦江上撞翻了工人坐的舢板,一边是舞女狎昵地单腿高立在餐桌上,而另一边落水的工人在无望挣扎中沉入江底,令观者无不出离愤怒。《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复杂性格由演员李仁堂生动演绎,一方面他纵横捭阖,为了筹资办实业连续并购多家小规模企业,敢于参与金融冒险,另一方面他又冷酷地剥削工人,甚至不惜借助反动武装力量镇压工人运动。最终破产惜败,其悲剧诱因并非性格缺陷或宿命安排,而是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客观环境所必然导致的。总体而言,本片兼具艺术与现实价值,生动描绘了“子夜”这一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编辑:曾奕琦)
1979年
导赏:《她俩和他俩》是一部由桑弧执导的轻喜剧,选材于四化建设中青年人的平凡生活故事,虽是一个侧面,却极具时代气息。这部影片巧妙地讲述了两对外表酷似却性格迥异的孪生兄弟姐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通过喜剧的视角,影片深入剖析社会现象,既赞扬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对落后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喜剧处理上,该片不为喜而喜,不卖弄“噱头”,不片面追求令人捧腹大笑的剧场效果。而是以特有的素描手法,勾勒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生活画卷,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自然质朴的生括气息;明快、流畅的节奏构成影片特有的风格。误会巧合,在喜剧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巧合,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这部影片,不少地方也运用了误会法。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孪生兄弟和一对孪生姐妹,这一构思,富有喜剧色彩,也为误会法提供了可信的生活依据。导演桑弧长期浸润于海派文化,所以他的作品通常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影片《她俩和他俩》同样如此。片中不仅融入了众多四十多年前的上海元素,还展现出十分接地气的“上海人生活”。更让我们领略了那个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无论是好学的顾方方、朴实的杨大林,还是聪明的顾圆圆,机灵的杨小林,他们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昂扬向上。影片在主题上设计为“先进青年带动落后青年”;在剧作上凭借其精巧的构思,绝妙的设置,用诙谐的手段,将偶然与巧合都用到了极致,所以使得整部电影妙趣横生。整部作品犹如一幅生活喜剧画卷,既有娱乐性,又富有深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编辑:赵敏)
1975年
1964年
1962年
1961年
1960年
1958年
导赏:《女篮5号》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由著名导演谢晋自编自导,堪称中国体育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以篮球运动员田振华(刘琼饰)一生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他与恋人林洁(秦怡饰)、女儿林小洁(曹其纬饰)等人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旧社会与新社会中体育运动员截然不同的命运。这部影片不仅开创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先河,还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女篮5号》叙事风格浓厚,主旨多元。导演将体育元素融入故事中,通过新旧社会不同面貌的刻画展现对体育事业的见解、个人命运的变迁,交织着青春、爱情的热爱与追求。影片着重刻画男女主人公成长。男主从无法主宰命运的青年球员成长为国家队教练,时刻牢记为国争光使命,融入集体树立荣誉感。女主曾因父亲操控命运不幸,在新社会制度下,重新接纳旧恋人,对新中国体育事业和国家产生新认知,从被操控者成长为自立自强、追求爱情的女性。在描写手法上,影片摒弃简单说教,以“凝视”方式完成对林小洁的教育。田振华对林小洁“父亲”般温情爱抚的目光,深入其心灵。林小洁厌恶亲生父亲,却被田振华目光融化,这种“父女关系”先于田振华与林洁的爱情建立。因林洁代表过去,林小洁代表未来,对林小洁的“教育”意义重大。主题表达上,《女篮5号》巧妙地将体育精神与民族尊严相结合。通过田振华在旧社会因坚持民族自尊和体育道德而遭受迫害,以及在新社会实现篮球梦想、为国争光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新旧社会的差异,彰显了体育事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影片结尾,女篮运动员们身着鲜红队服,在五星红旗下豪迈出征,不仅象征着个人梦想的实现,更寓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主演刘琼和秦怡凭借丰富的表演经验,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扮演林小洁的曹其纬虽为非职业演员,却因本身是专业运动员,为角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与真实感。这种职业与非职业演员的搭配,使影片在表演上相得益彰,既展现了篮球赛场的激烈与专业,又传递出人物之间细腻的情感交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体育世界。《女篮5号》在视听表现方面也堪称典范。谢晋导演巧妙运用影像语言,通过对比旧社会狭窄阴冷与新社会开阔明亮的空间,强化了时代变迁的视觉效果。此外,影片中的体育音乐元素丰富多样,从开场曲到比赛配乐,再到主题歌,都与情节紧密相连,既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又深化了体育精神与爱国情怀的表达,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女篮5号》凭借其新颖的叙事手法、鲜活的人物塑造、深刻的主题表达以及出色的视听效果,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它不仅是一部展现篮球运动魅力的体育片,更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传递民族自尊与自信的优秀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观众追求梦想、超越自我。(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