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也鲁

有片源
1962年
1961年
1959年
1958年
1956年
导赏:《两个小足球队》作为新中国首部体育题材电影,本以足球竞赛为载体,将“克服个人主义”的政治命题转化为青少年成长故事。 影片核心矛盾围绕主角王力的“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协作精神的对抗展开。编剧通过人物关系、空间象征和代际教育三组对立强化这一冲突。首先是在人物关系上,王力与李明所代表的理性集体派和周斌代表的被动服从派形成性格三角,映射了个体与集体的多元互动;而在空间的象征方面,足球场被赋予规训场域的功能,王力从“单打独斗”到“传球配合”的转变,隐喻个体融入集体的必然性;最后是代际教育方面,通过父亲以漫画讽刺王力的自负,班主任吴文心通过团日活动引导反思,来体现外部力量对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另一方面,涉及到青少年成长故事就难免会有说教的意味,在该片中,剧本通过轻喜剧的形式消解了说教感。编剧通过生活化对白与诙谐转场弱化政治主题的沉重性。例如王力输球后埋怨队友“饭桶”,体育老师调侃其“右倾变左倾”,将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青少年可接受的幽默表达。这种策略虽然在现在看来是很常见的手段,但在当时同期影片“高台教化”类作品中独树一帜。编剧在人物设计上兼顾戏剧张力与教育功能,形成“缺陷—觉醒—升华”的经典结构。主角王力之所以有足够的立体性,就是在于他自身有一定的缺点,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路线。对于他的缺点的真实性部分处理的也很流畅,王力的骄傲源于他出众的球技,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张扬傲气有自己锋芒的年轻人,而非脸谱化的“反派”设定,这样的设定让王力更像一个现实中就会出现的人物,既有其合理性,也可以增强观众的共情力。其次是他的成长性,他从输球拒认错、踢伤好友,到父亲漫画刺激下的羞愧,再到主动向李明道歉,心理转变层次分明,并不突兀,显得很流畅,这一点也可以很顺利地在兼顾人物形象的同时,可以起到很好地升华教育的作用。 在这部影片中,以足球为载体,折射出50年代青年精神重塑的阵痛与希望;又以轻喜剧外壳,让意识形态宣教落地为平易近人的生活故事。尽管存在“思想先行”的局限性,但其叙事智慧与人文关怀,仍为当代主旋律创作提供启示——真正的集体主义叙事,应植根于个体的真实困境与觉醒。(编辑:婧怡)
1955年
1954年
1948年
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