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平

有片源
2017年
1999年
导赏:《肝胆相照》是一部深刻揭示1948年解放战争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肝胆相照、共同商讨民主建国大计的历史影片。本片不仅在内容主旨上展现了时代的磅礴大气,更在视听语言、历史伟人塑造以及光影效果等方面独具匠心,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影片紧扣历史脉络,通过真实再现党中央提出“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以及爱国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精心安排下,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汇聚北平与共产党共商国事的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影片中对历史伟人的塑造尤为出色,导演运用现实主义表演艺术创作方法形塑革命领袖,力求真实再现领袖的原貌,尤其是演员古月的精湛表演,将毛泽东的领袖气质、人格魅力以及性格特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毛泽东的英明果敢、临危不惧,还能够感受到他的自信潇洒、从容镇定。这种全方位的刻画使得毛泽东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真实可信。影片在光影效果上也下足了功夫。通过精心设计的光影效果,影片不仅营造了一种真实的历史氛围,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逆光的运用更是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能够深入感知历史伟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真实境遇与个人抉择。此外,音效和音乐的运用更是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情感。综上所述,《肝胆相照》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历史影片。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在视听语言、历史伟人塑造以及光影效果等方面展现了导演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厚历史底蕴。(编辑:王斯笳)
1989年
导赏:《龙云和蒋介石》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文献片,讲述了“云南王”龙云这一抗日爱国将领与蒋介石之间矛盾重重,蒋介石为了铲除异己,不断对龙云施压与迫害,最终两个人关系彻底决裂,龙云选择“联共反蒋”的历史切面。本片的主要看点和戏剧性,在于编导呈现龙云如何逐渐完成政治思想转变、如何逐渐看清蒋介石真面目、如何在陈纳德的援助下逃出蒋介石所布下天罗地网等一系列悬念。率滇军独当一面的龙云积极拥护抗日统一战线,同中共密切联系,暗中合作,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软禁于南京。当龙云设法暗渡陈仓,并以为尘埃落定时,在庆祝的宴席上由唐国强所饰其子却再一次发现了蒋介石密探在酒中下毒的阴谋。酒桌上“换杯子”的戏码,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已经是波诡云谲,制造出了极强的戏剧张力。上映伊始,为《龙云与蒋介石》提供了重要一手资料的龙云第四子龙绳文,不远万里从美国专程赶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电影《龙云与蒋介石》的首映式,并作出了高度评价,赞许八一厂的艺术家们敢于站在史学界的高度回顾与反思以往,坚持把历史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力求将所展现的主要的情节,事件和人物都严格遵循生活中的原型,终使龙云的形象重现在银幕上。(编辑:曾奕琦)
1985年
导赏:《少年犯》由导演张良和制片王静珠合作摄制,这部电影不仅以其真实性著称,更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现实意义影响了一代人,成为新时期普法题材电影的先驱。影片通过真实的监狱环境和在押少年犯的本色出演,展现了一群少年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与挣扎,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悔改与希望。导演张良曾说,《少年犯》的剧本主题概括地说,只是两句话:“挽救孩子,造就人才。”影片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并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少年群体,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创作者秉持人性关怀,展现了对失足青年的同情与爱。影片大胆启用在押少年犯饰演主角,这种本色出演使得角色的情感更加真实、自然,观众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影片最大的美学特质之一是其对现实的忠实呈现。从拍摄地点到演员,再到影片中的案例,都力求真实,这种真实性为影片的感染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片通过多个少年犯的故事,展现了不同的犯罪原因和走向自新的历程,这种多线叙事结构使得影片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起伏和转折,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例如,少年犯在狱中的歌舞表演,不仅是他们自我救赎的开始,也是观众情感的高潮。王劼含泪演唱《心声》,泪水模糊了他的面庞,情感的真挚透过歌声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伴奏席上的乐手们以庄重的姿态,用心演奏各种乐器,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最为触动人心的是那些舞者,他们的动作虽然不够整齐,表情也不够优美,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更加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迷茫、彷徨、挣扎、无助和悔恨。同时,他们也通过舞蹈清晰地传达出了改过自新的勇气和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少年犯》的上映,宛如在1985年的影坛投下一枚重磅催泪弹,引无数观众“泪飞顿作倾盆雨”。影片中少年犯们的真实故事,以及他们在狱中的生活和挣扎,他们的痛苦、悔恨、希望和渴望,通过银幕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编辑:赵敏)
1983年
职工代表
职工代表

演员/

导演:刘群/
类型:剧情/
剧情:  1976年,渤海湾的强烈地震袭击了华北某沿海城市,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更给人你的住房带来严重困难。"海河电机厂"以扭亏增盈的利润提成,为职工买了一幢住宅小楼,于是这成了人们注目的焦点。绰号"小玩儿闹"的青工杨大亮,提着高级点心和名酒去登门送礼;栖身在马路临建棚里的女工甄珠,撺掇着丈夫郝伯虎"紧跟形势";厂幼儿园阿姨辛丽华,急切地盼望能有间房子,好迎接丈夫回国治病。工会主席廉义明一家老少六口人住在一间小屋里,可是,他还要尽全力,把这座小楼分到住房最困难的职工手中。公司经理房纪民先以解决待业青年指标为借口,抛砖引玉、软硬兼施地迫使廉义明同意换房,继而在风雨之夜、市委冻结住房的前夕,捷足先登抢占了小楼。这时,又传来上级领导金局长也要小楼的消息,一场为谁分房的官司摆在了众人面前。廉义明、郝伯虎等正直职工代表,为群众利益力争。分房会上,工会干事贺连生因为没能从辛丽华手中拿到侨汇券而压下了她的住房申请的行为暴露时,廉义明严肃地批评了他,并说服他先将自己分到房子让给辛丽华。但贺连生只是搪塞支吾。此时的郝伯虎心事重重,潮湿的"临建房",孩子的哭叫,妻子甄珠的责难,揪着他的心,想到港澳同胞归来,需要祖国的温暖,自己的职工代表,要为国分忧,便毅然让出了自己分到的住房。分房名单公布了,一心想住新房的甄珠发现丈夫让了房,怒火中烧,准备离家出走。伯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她的心胸豁然开朗,转而支持了丈夫让房的举动。这个普通女工的趋势情怀,使辛丽华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被利已主义熏昏了头的房纪民受到老上级金局长的批评,也开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住房困难的职工陆续搬进了新居。唯廉义明还住在狭窄的小屋里,他和郝伯虎登高远眺在地震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楼群,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1982年
1974年
1965年
剧情: 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带领游击队下山,营救江姐。她拦劫了押送江姐去重庆的囚车,但狡猾的敌人已将江姐从水路押走,囚车里是可耻的叛徒甫志高,双枪老太婆当即处决了这个卑鄙的家伙。   江姐被押往重庆,敌人妄想在江姐身上打开缺口,获得重庆地下党的线索。无数次的审讯,日日夜夜的酷刑,江姐的身体被摧残着,但是江姐以顽强的意志反击了敌人,保卫了党组织。   在监狱中,许云峰和江姐还带领难友们,同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49年4月,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了南京。随着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加紧迫害被囚在重庆狱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他们把许云峰囚在一座阴森的地牢里,企图将他和狱中的其他难友隔离开来。解放军日益逼近四川,敌人预谋屠杀狱中的共产党人,狱中的党组织积极地策划着越狱行动。    为了尽快与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在狱中做杂工的老犯人、疯老头华子良主动接受了这个任务——华子良在15年前是华蓥山区的党委书记,被捕后他接受党的指示,利用陪法场的机会,佯装疯子,蒙混了敌人,长期隐蔽下来。华子良借与敌人一起去买菜的机会,机智地与狱外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把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带回狱中,交给江姐。许云峰虽然被禁锢在黑暗潮湿的地牢里,但他用尽全力,日以继夜地用带着镣铐的手,挖开了狱墙的砖石,为同志们越狱突围准备了洞口。   敌人在死亡前夕疯狂屠杀政治犯,江姐和许云峰被敌人杀害了;华子良率领难友通过许云峰留下的地洞,冲出牢狱,与前来接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及华蓥山游击队员们会师,这时,华子良也与分别15年的老伴、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团聚。
1964年
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