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庆松

Ching-Song Liao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再见,少年》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友谊和家庭的故事,通过两个性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同选择和成长历程。电影的背景被设定在千禧年一个南方矿区小镇之上。矿区的变动影响着的是每一个家庭,青春本应该是热烈又耀眼的,可时代变革却为这场青春的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和沉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已经预示了两个人会因为经历不同,想法不同,最终走向不同的道路。黎菲是班级的尖子生,老师最为看重的存在。她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除了社会环境对父母工作的影响,她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学业。而张辰浩的处境举步维艰,濒临破碎家庭的所有压力都被放在了他的身上,父亲被裁员为躲债不知所踪,他不仅要忧愁母亲医药费的问题,同时还要面临混混们的上门要债。影片中还多次出现过年的场景,两次黎菲都是和父母一起幸福的吃着团圆饭,其乐融融,张辰浩则是在照顾母亲与一个人孤单的放烟花结束春节。在故事情节上,电影前半段火车之上两人约定好一起读大学,落日后的功课辅导,阳光洒下放榜之时脸上最纯粹的笑,这是青春的美好,也是年少之际对未来的一切期盼。可青春的美好恰恰伴随着残酷,在大刘哥的一次意外失手,张辰浩则是走上了不可回头的境地。电影之中多次出现了西西弗石头这一意象,电影中整个剧情都以西西弗的石头作为串联。张辰浩自比西西弗,他生活在无尽孤苦之中,西西弗在周而复始地推着石头前往山顶,张辰浩的人生就像是推石头一样,反复却无法看到一丝希望。当他走向荒诞,无边际的混混生活之时,张辰浩选择放弃自我,在最后的慌乱之际,张辰浩选择找黎菲帮忙也是情理之中,他们彼此之间是最懂对方的朋友知己,哪怕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但是在情感上还是可以达到共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仿佛是他们之间的约定,所以当黎菲看到张辰浩杀人后,选择将那块染了血的石头扔向河里时,她真正与张辰浩一同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那块虚拟构造出来的石头却一直留存在黎菲的心中,每一天都在上上下下的,她成为了另一个西西弗。最后,石头终于落下,黎菲选择自首,十四年间属于青春的故事与挣扎痛苦,在这一刻释怀。(编辑:王晶)
2020年
初恋教我的十八件事
初恋教我的十八件事

监制/

导演:黄娟娟/
主演:陈瑶/禾浩辰/
类型:爱情/
2019年
导赏:杨荔钠导演的电影《春潮》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刻的家庭叙事,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部电影不仅探讨了母女关系的复杂性,而且通过其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在情感。《春潮》的故事围绕三代女性展开:记者郭建波、她的母亲纪明岚,以及郭建波的女儿郭婉婷。这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单亲家庭结构。在这个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使得母女之间的关系成为叙事的核心。电影通过展现郭建波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深入挖掘了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以及代际之间的认知和情感差异。影片的叙事风格受到了纪录片的影响,杨荔钠将纪实美学嵌入故事片的叙事之中,通过细腻的镜头捕捉日常生活的片段,构建了一种生活流的叙事模式。这种风格在成就“风格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叙事层面上情节性、连贯性与整体性的不足。尽管如此,影片所蕴含的情感复杂性和社会真实感,使其超越了传统剧情电影的叙事标准,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和真实的现实镜像。《春潮》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丰富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其中,“水”的隐喻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它既是母性的象征,也是爱欲和主体意识的象征。影片中的水,从厨房的漏水到浴室的蒸汽,再到结尾处的河流,都是女性情感和生命力的外化。此外,动物的隐喻也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黑山羊、鸽子和长颈鹿,它们分别代表了三代女性的精神寄托和内心诉求。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下,《春潮》展现了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自然界中的水和动物形成了互文关系,通过这种隐喻手法,影片集中呈现了自然与女性之间的特殊联系,体现了杨荔钠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这种视角超越了传统的性别对立,提倡两性和谐的关系,呼吁建构一个差异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系。《春潮》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现代家庭中母女关系的解构。影片没有简单地将母亲角色神圣化,而是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母亲形象,她既有对女儿的爱,也有对女儿生活的控制和干涉。郭建波作为女儿,她的反抗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自我救赎,都是对传统孝道伦理的挑战和重构。影片通过郭建波的独白,将她对母亲的不满和怨恨倾泻而出,试图让这段互相折磨的关系画上句号,从而获得心灵上的皈依。(编辑:赵敏)
2018年
导赏:文艺爱情片《后来的我们》由歌手刘若英跨界执导,携手实力青年演员井柏然、周冬雨,共同呈现了一段真挚而动人的北漂情侣故事。影片不仅有陈奕迅、五月天等歌手助阵插曲,更在片尾彩蛋中延续了刘若英脍炙人口的流行金曲《后来》中那份对于逝去爱情的深刻缅怀,令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了13亿元票房的好成绩。影片在叙事上巧妙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回忆部分的影像用彩色呈现,而现实部分的影像则是黑白的,这样明晰的色彩处理不仅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易于理解大跨度背景下的故事线索,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绪表达,用色彩斑斓的回忆与苍白冷漠的现实寓意两位主人公过往与现今迥然不同的心境。在“爱情还是面包”悖论的主线情节外,林见清父子亲情关系的副线故事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令人十分动容。著名导演田壮壮饰演了父亲一角,内敛而深沉的表演将父爱的伟大如山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影片泪点所在。《后来的我们》以平实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爱情与生活中的挣扎与成长,通过林见清和方小晓的故事,探讨了爱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抉择。影片并未陷入传统爱情故事的俗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现实的元素,依靠影像的力量展现在一线城市务工的青年人住群租房、吃泡面、挤地铁、捡旧沙发等极具现实感的生存状态,引发观众出于自身境遇的共鸣和认同。影片的主旨在于抒发“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的深刻感慨,既是对逝去爱情的纪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让人在共情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谛。(编辑:曾奕琦)
导赏:《宝贝儿》是一部现实题材影片,电影通过江萌的故事,探讨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和关爱。江萌作为一个先天缺陷的弃儿,长大后对先天患儿十分上心,她竭力拯救一个被父母放弃的缺陷婴儿,其中她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即便是与法律背道而驰。影片通过江萌与寄养家庭的母亲之间的感情,展现了亲情之间的牵绊和努力生活的精神,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也让观众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影片用冷静、疏离的客观视角叙述故事,镜头始终围绕、跟随着江萌,现实就从她的所见所闻里逐渐被构建,被感知。在自然实景里采用长镜头手持晃动跟拍,减少使用调动情绪的配乐,这种有纪实感的视听风格既可以在达内兄弟的电影里见到,在法哈蒂的电影里见到,也能在一系列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作品里见到。拯救被弃婴儿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重要催化剂,过程中江萌也受到了多重阻力,她因为成年要离开寄养家庭,因为帮助受助儿主张权利而失掉工作。在感情方面,因为要救助女婴,她不得不求助自己的哑巴男友,而哑巴男友一直对她的诸多选择不理解,原本可以拥有平静幸福的生活,但因为彼此自身的经历,最终决定一起救助。因为伦理道德的救助,选择偷偷抱走孩子,引发媒体的关注,使得本来不幸的家庭引来更多的网络暴力,矛盾升级,将剧情推向高潮。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杨幂饰演的江萌,头发散乱,满脸雀斑,灰头土脸又弱不禁风,不仅颠覆形象,还在戏里挑战说南京话,比手语。在对于救助女婴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温暖与人性的光辉,影片中配角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王院长的琐碎与温暖,在生活的残忍中尽己所能关照着不幸的群体。每每发生冲突的时候,她充当双方的润滑剂。马鞍山的片警也非常真实,貌似严厉的外表下,他在可能的范围内也给予了各种方便。面对无肛女婴的人伦悲剧,他的身份能做的非常有限,法理与情理之间也很难平衡,但是一次次出警也表现了他的尽职尽责。看似强硬的外壳下,也有着温暖的保护色。郭京飞扮演的女婴的父亲也可圈可点,对于这个人物的表现,影片没有把他简单变成一个反面形象,他的疲惫、他的茫然、他的纠结和痛苦,使得这个遭受打击的中年男人形象真实可信。江萌让他一次次做出选择的过程中,使他在情绪上彻底崩溃。电影的结尾或许并不是大众期待的完美结果,但这也正是导演通过现实化的创作展现出生活的真相,同时引发观众对这一人伦悲剧进行思考。(编辑:王晶)
2017年
导赏:2017年由周全执导的《西小河的夏天》宛如一首婉约而细腻的叙事诗,一点一滴之间是对童年时光和故乡的深情怀念,江南水乡的夏日风情之下是对人文情怀和传统价值观的怀念、对人生百态的体悟,镜头以久违的宁静与温情视角,再次重现了那片江南夏日中少年的成长之痛、中年的生活之困。《西小河的夏天》叙事结构如散文诗式般松散自由,节奏舒缓而流畅,童年回忆翩然铺陈开来,情感内敛而克制。生活的琐事与成长的烦恼以一种自然而温情的方式讲述,情感却脉脉流淌其间。晓阳与隔壁郑爷爷的相处以近乎纪录式的朴素手法处理,平实却分外动人,一老一少超越血脉而产生了亲情羁绊:爷爷是他忠实的搭档,二人在足球方面有着别样的默契,半夜逃出家门来到酒吧看足球比赛,晓阳在爷爷头上摆放柠檬皮的细节充满童趣和亲昵;同时,爷爷亦是他心灵的庇护所,是他与家庭爆发矛盾后可以躲避的港湾,晓阳在他身上找寻到了缺失的关爱、陪伴和理解。《西小河的夏天》风格恬淡而诗意,固定长镜头和横移镜头的使用让影片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画;镜像的多重自我等隐喻使用意味深长,大景别将人和环境难以脱离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深刻可见个体在时代之下的渺小和无力。河边杨柳依依,映衬远处青山郁郁葱葱,平静无波的水面蒸腾起水雾,优秀的摄影之下是江南水乡独有的诗意韵味。《西小河的夏天》以深情的笔触,实现了对旧日美好时光和传统人文情怀的追忆,是一曲新旧汰换的必然规则之下唱就的一曲时代挽歌,其间渗透着悲喜交加的人生本味。坚决反对旧城改造的爷爷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去了日新月异的深圳;对婚姻关系产生失望的妈妈独坐桥头唱起“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配”,最后还是选择原谅;父子之间的隔阂与怨怼以穿着同样款式的白衬衫黑西裤和归还球星海报化解,晓阳终于鼓起勇气让父亲签下足球队报名表。血脉亲情难以割舍,如同父亲和母亲相偎相依之下的平静河水难以再起波澜,人总是要复归于平静的生活秩序。郑爷爷终于带晓阳去看了小宝,却发现群树之间只剩墓碑。晓阳的成长之痛是难以避免的离开与告别,期待的落空本就是人生常态。西小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短暂的暑假,而孩童的长大,只需要一个夏天。(编辑:刘若能)
2016年
导赏:《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1943年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梅峰导演最大程度地保留小说原作风格气质,采用近年来少见的三幕寓言式黑白影像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范伟饰)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呈现给大众。基于原作的三位男性角色外,梅峰在改编上增加了几位女性角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新的看点,著名女演员殷桃饰演的尤太太明霞、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饰演的许太太沈月媚,以及王梓桐饰演的佟小姐,三位女性角色的加入让原本的男人之间的故事变得更为丰满,也更有趣味性。在美学追求上影片借鉴了《小城之春》《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经典文人电影作为美学坐标。影片的叙事节奏平缓而有力,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动人心魄的情节桥段,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微妙的情感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形成了静水深流的表演风格。范伟在塑造丁务源这一角色时,非常注重分寸感的拿捏。他既要表现出丁务源的圆滑世故和八面玲珑,又要避免过于夸张和做作。梅峰导演的美学诉求驱动了影片的摄影风格,在镜头语言上追求知性克制,通过大量留白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故事的深层含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学。通过画外空间的运用,拓展了表现空间,使故事脉络向多方面延伸。丁务源入骨的市井情态。秦妙斋口吐莲花的轻薄荒唐,尤先生不懂人情世故被打压排挤的无可奈何,全是春秋笔法的国人常态。令人叫绝的是,导演竟没有在丁务源与尤大兴这两位立场鲜明、风格迥异的角色之间安排直接正面冲突。一个代表“做人”一个代表“做事”,两者在职场文化中往往被视为难以调和的矛盾体,但影片却以秦妙斋这一角色的介入,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碰撞,实现了冲突的间接化解,实乃匠心独运之举。如同片名和主角丁务源的台词“不成问题”一样,在人情社会中“不成问题”和“问题”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一切看起来都是似是而非的。电影刻画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新旧交替时的遇冷尴尬,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同时融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价值观的探讨。(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