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赫尔莫

Tom Helmore

有片源
1997年
1972年
1964年
1962年
1960年
1959年
1958年
导赏:《迷魂记》作为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影坛上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2012年,在英国著名杂志《视与听》十年一度的影史十大佳片评选活动中,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被挤下其霸占长达50年的王座,取而代之的正是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影片叙事犹如一场精心编织的迷梦。从斯考蒂受雇跟踪神秘女子玛德琳开始,故事便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徘徊。玛伦的行为举止充满了诡异与迷离,她对一座古老建筑的莫名痴迷,时常陷入的失神状态,犹如层层迷雾,紧紧包裹着斯考蒂。随着剧情的推进,看似简单的跟踪任务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关乎爱情、欲望与救赎的复杂情感纠葛。马德琳在西班牙教堂中的那场戏,她凝视着那幅神秘的画像,眼神中透露出的恐惧、迷茫与敬畏,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也让斯考蒂一步步陷入了情感的漩涡,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他也无法辨清爱的是这个具体的女人,还是笼罩在这个女人身上的神秘氛围。希区柯克在《迷魂记》中依然继续着他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诠释,影片搭建了一个父法秩序中男性主体建构的叙事:斯考蒂因恐高症这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困境,被警察这一象征权威的男性话语体系所摒弃,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此后,他仿若陷入混沌,在与“理性”男性世界相悖离的“非理性”女性世界中徘徊迷失。在此情境中,他邂逅了具有母性特质的米芷,以及散发着致命魅惑与危险气息的玛德琳。玛德琳被其丈夫精心塑造为典型的“阁楼中的疯女人”形象,成为男性权力操纵下的牺牲品与意象符号。随着情节推进,斯考蒂与米芷走向决裂,而玛德琳作为有罪且危险的女性象征,被推上法庭这一象征着社会公义裁决的场域,最终以坠楼的悲剧结局收场。直至影片尾声,斯考蒂登上塔楼,此时恐高症并未再度侵袭,这一情节标志着他成功挣脱了非理性女性世界的桎梏,重返那秩序井然、充满安全感的男性主导空间,完成了其在父法秩序下的回归与主体重构。镜头语言方面,希区柯克标志性的推拉镜头被发挥到了极致,斯考蒂在高处俯瞰时的眩晕主观镜头,将观众带入了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世界。旋转的画面、扭曲的视角,不仅是斯考蒂生理上不适的呈现,更是心理上迷茫与不安的外化。还有玛德琳在红色背景下的特写镜头,鲜艳的色彩对比凸显出她的美丽与危险并存,诱人又充满威胁。长镜头的运用也十分精妙,玛德琳在街头行走的长镜头,完整地捕捉到了她的孤独、彷徨以及周围环境的氛围,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连贯性。《迷魂记》通过精湛的叙事、出色的镜头运用和深刻的主题挖掘,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悬疑与情感张力的世界,让我们在观影之后,久久沉浸于其营造的迷魂氛围中,不断回味与思考人性、爱情与命运的复杂交织。(编辑:王梓苡)
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