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景

Wenjing Guo

有片源
2019年
内心风景
内心风景

演员/音乐/

导演:Frank Scheffer/
主演:沈铁梅/郭文景/
类型:纪录/
2006年
2001年
导赏:《法官妈妈》是一部深刻反映法律与人性、正义与爱的影片,电影以北京司法战线上的模范、全国十佳法官之一尚秀云同志为原型,讲述了少年法庭法官安慧,面临一个由于误会而对她有着刻骨仇恨的少年犯的报复,以博大胸怀和无尽爱心将一颗痛苦心灵抚平,使之抱拥人间真情,光明踏上成长之路的故事。影片深刻探讨了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另一方面,人性中的善良、宽容和爱心也是不可或缺的。安慧作为法官,不仅严格依法办事,更以博大的胸怀去关爱失足青少年,体现了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和谐统一。张帅对安慧的误解和报复是影片的重要情节线索。通过这一线索,影片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因误解而产生的隔阂和仇恨,以及通过沟通和理解最终实现和解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让张帅重新认识了安慧,对法律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宽容和谅解的力量。在角色塑造方面,奚美娟饰演的法官安慧展示着多个丰富的侧面,她在工作中秉公执法,清白廉明,面对误解和报复时依然坚守正义。在生活中,她富有同情心,对失足青少年充满关爱,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张帅等少年犯,让他们重新拥抱人间真情,走上正途。不仅是法官本身,而是把母亲的慈爱和法官的严谨融为一体。《法官妈妈》是陈思诚出演的第一部影片作品,他出演的张帅也是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张帅的形象经历了从仇恨到感激的转变。他因误解而报复安慧,但在与安慧的相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安慧的善良。张帅的形象反映了失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挣扎,以及他们在得到关爱和引导后的积极变化。《法官妈妈》通过安慧与张帅之间的故事,深刻探讨了法律与人性的关系。影片展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威严,同时也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安慧法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充满人文关怀和温暖的力量。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让观众在感动之余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编辑:王晶)
1995年
剧情:几乎一夜之间,小城里的妓院都被解放军封了门。喜红楼里,女干部柳青率一队解放军,把妓女们收容在一起送往劳动营接受改造。一只船载着这群青楼女子,永远离开了红粉之地。当晚,秋仪拉小萼从劳动营逃走。秋仪跳墙走了,小萼没有敢跳,依然留在劳动营里。秋仪躲到旧情人老浦家。老浦母亲浦太太埋怨儿子带回个青楼女子,丢人现眼,老浦很为难。老浦代秋仪送东西给小萼,他来到劳动营,回家把劳动营的情况告诉秋仪,认为劳动营挺不错。秋仪说老浦要送自己去劳动营。老家土改,分了浦家的土地,浦太太乘机赶秋仪走。秋仪指望老浦会护着她,不料老浦也要给她换地方住。秋仪一气之下出家当了尼姑。老浦家的房子捐给国家,老浦也结束了少爷生活,到工厂当了会计。老浦去看小萼,觉得她瘦小得令人怜爱。小萼从劳动营出来后,进了工厂,不久就嫁给了老浦。新婚之夜,秋仪不合时宜地为他们送来一把伞,便飘然而去。秋仪怀了老浦的孩子,但却在庵门外流产。小萼也怀了孩子,但她在婚后积习不改,打麻将、乱花钱。生下孩子后,她越发对已成为普通职员,收入颇低的老浦不满。老浦被逼得没法,以贪污的公款供小萼挥霍。不久,老浦被逮捕以贪污罪被处决。秋仪来到老浦家,两个女人言归于好。小萼守了一年寡,再也熬不下去了,她把孩子托给秋仪,跟一个北方人走了,从此没有音讯。秋仪心满意足地当起了孩子的母亲。 
1994年
剧情: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在无聊的夏日里,家住军队大院里的少年马小军学会了撬门开锁,他常常溜出校门,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的锁,窥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马小军从来不拿人家东西。有一次,他闯入一个陌生人的家中。一张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一个身着泳装的少女。马小军长久地凝视着她,被她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打动了。   马小军—直没忘记那个照片上的女孩.他天天像猫一样在那个房子周围的铁皮房顶上转悠,希望能见到她,终于有一天,一双美丽的女孩的双腿从马小军身边经过,马小军意识到就是她,于是叫住了她。从此,马小军天天都去找她,将别人做过而自己从来不敢做的事都安到自己的头上,借此来表现自己的英勇……   那个女孩名叫米兰,一天她答应马小军去见他的那帮哥们儿。看见米兰和刘忆苦谈得那么亲热,马小军有些嫉妒。接下来的日子里,米兰一边和马小军好,一边又和刘忆苦好,马小军心里很乱。 马小军和刘忆苦同月同日生,在庆祝他们的生日那天,米兰分别送了他们两个礼物,马小军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但又不知为什么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执意要将米兰赶走,为此还和刘忆苦打了起来……   但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或许马小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勇气,根本就没打架,他们那天玩得很愉快……   那天晚上,马小军骑上脚踏车在雨里疯狂地飞跑,冲着米兰的窗口大喊: “米兰,我喜欢你!”当米兰下来时,马小军竟然没有勇气承认,米兰将马小军拥入怀里。可她后来还是跟刘忆苦关系亲密。   马小军一气之下跑到了米兰的住处,冲动之中想要做出越轨之事,但被米兰打败了……2个月后,米兰与我们断绝了来往。后来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刘忆苦去当兵,后来打仗时被炮弹震成傻子。许多年后,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已不再重要了。
1992年
导赏:电影《人之初》是一部深情而独特的儿童故事片,它以少年聂耳(聂守信)的成长经历为叙事核心,巧妙地融入了母亲对家庭的坚守、对子女的无私付出以及聂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这部传记性质的影片之所以被归类为儿童故事片,是因为它并未采取传统的教科书式说教或历史记录的叙述方式,而是选择以聂耳童年的天真趣事为切入点,使观众在更平凡化的世界中感受伟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郑洞天导演特意选取了一段聂耳幼时的贫寒生活,他希望他的影片承载起在他看来所有儿童片都天然具有的使命,那就是给天真的孩子们一点忧愁,让孩子们更懂得生活。影片中的儿童形象刻画得鲜活真实、情感真挚。聂耳在学堂里认真听讲、与邱师傅学习吹笛子的场景,不仅展示了他的求知欲望和对音乐的痴迷,也拉近了观众与这位未来伟大音乐家的距离。这些童年的趣事让幼时聂耳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更易于我们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演员张力维饰演的母亲形象同样令人动容,公正耿直、善良真诚,为孩子们提供了最早的启蒙教育。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她虽然身处贫困,却始终坚持对孩子们学业的支持,几乎不惜一切代价。作为一名医者,她恪守为人处事的道德,从不多收患者一文钱。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除了为孩子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在品德和情感上给予了他们深远的影响。她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更难得的在于品德的熏陶和情感的交流,这为聂耳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影结尾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镜头语言呈现了聂耳与童年玩伴的相遇与别离。《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更是将影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象征着聂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坚定信念。聂耳转身走在铁路岔路口上,黑色的身影在暗红色的天空中渐行渐远,一位民族音乐家的人生道路就此展开。(编辑:婧怡)
1990年
导赏:《北京,你早》是由张暖忻导演的一部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状态的电影。该片以北京公共交通行业的基层劳动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几位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职业选择与命运起伏,展现了个体在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与追求,以及对传统伦理的依归。影片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琐事,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内心世界。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生活流的风格,它轻松、流畅、平和、潇洒,超脱,给观众以会心的感受。张暖忻导演在影片中追求的是一种纪实风格的散文式影片,其中带有幽默感和轻喜剧色彩,使得影片在展现生活的真实性的同时,也不失娱乐性。在视觉风格上,影片力求真实和自然。全部采用实景拍摄,并运用自然光效处理照明,使得影片的色调淡雅和谐,总体产生一种灰色调的感觉。这种风格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也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平淡与朴素。影片的造型语言和镜头处理具有潜在的象征和隐喻,使得影片在形式上既精心设计又不露痕迹,给人以天然浑成之感。声音构成上,影片同样追求接近生活、自然的声音效果,多选用生活音响,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片头和片尾使用的音乐平和超脱,轻松,包容着潜在的深情,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影片的人物塑造是其最大的亮点。邹永强、王朗、克克和艾红这四个角色各具特色,他们代表了北京当代小青年的共性,同时又有各自的个性。这些角色的命运和选择,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的苦恼、向往和追求,也是那个时代的大主题。影片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际遇,展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画,同时也体现了导演对这些普通人的赞美、慰藉和颂扬。《北京,你早》不仅是一部反映时代变革的电影,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它以其真实、细腻的叙事,朴素、自然的视觉效果,以及深刻、多维的人物塑造,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编辑:赵敏)
1987年
导赏:陆小雅导演采用“红”与“白”两种强对比色作为电影片名,显然指向了一种抽象层面的对比意义。对此,她解释道,“红色,代表过去一些惨痛的经历,实际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有很多血的教训;白色,就是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光明正大地坦诚出来,做一个反思。”因此,影片开篇,鲜红的血液滴落在洁白的地板上,喻指着滴滴泣泪的血的教训,在影片结尾,潘教授站在写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黑板前,神色凝重,对在座的医生充满希冀。影片的隐喻义通过隐喻符号的设置来实现,陆小雅通过隐喻符号构建出了一层迥异于现实世界的超现实空间。首先是层层叠叠的高耸城墙,一方面,陆小雅导演认为“我们用南京那个古旧的城楼隐喻传统力量的坚固”,象征着那些以龚凡为代表的官僚群体,他们将声誉置于病人生命之上,封锁了潘教授的声音,使他长期处于失语的境地。另一方面,在这个梦魇般的假定性空间当中,潘教授一直在往青灰色的城墙上走,台阶很长仿佛没有尽头,迷宫般的坚固城墙仿佛牢笼,安置着潘教授过去由于误诊导致病人死亡的创伤性体验,这成为他无法承认对闵护士爱意的缘由。其次,影片中三次出现的日食画面,是另一个强有力的隐喻。陆小雅说,“日食就是黑暗把光明遮挡,但是终有一天,光明还要重现”这与“红与白”的主题相呼应,红色的血淋淋的教训需要白色的坦诚来洗净,光明终将驱散黑暗,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红与白》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伤痕与反思,不仅呈现了一个关于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痛苦与解脱的故事,也提出了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质疑。也许,生活正如影片结尾那样布满事与愿违,当潘教授终于鼓起勇气,向闵护士坦白那段曾误诊的沉痛往事,他所迎来的,并非期待中的宽恕与谅解,而是离开的身影与指责的风雨。然而,在这一刻,他终于能够坦荡地面对自己的良心,面对那些曾在他手术刀下颤动的生命,以及这些生命背后所承载的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