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笃之

Du-Che Tu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一部由李亘执导,凝聚了导演个人留学经历与深刻人文关怀的电影。这部作品不仅是李亘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更是他十年磨一剑的原创剧本的结晶。影片以其真实的情感和风格化的影像,成功地在观众心中勾勒出一幅“在日华人”的真实生活图景。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东京一个偏僻的角落——渊野边,这里汇聚了一群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身份与故事的人们。影片采用了群像叙事的手法,通过李小李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南国亭,体验这里每个人的生活片段。从店长唯姐、打三份工的赵青木,到在课本上画画的邱邱、在日本大学教中文的老师,每个角色都承载着自己的生活重担和情感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既展现了个体的生活状态,又在宏观上呈现了“在日”人群的生活群像。李亘导演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了限定的时间与空间,将故事浓缩在一年的时间里,以渊野边这个地点作为叙事的中心。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换,不仅为人物命运的交织提供了条件,也使得故事的冲突与转折更加集中和紧凑。电影中的“鱼”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它不仅连接了人物的情感,也隐喻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身份的探索。从鲤鱼旗到鱼缸中的食用鱼,再到河里游动的鱼,每一次鱼的出现都与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故事的转折紧密相关。在视觉呈现上,影片采用了清冷的色调与细腻的镜头语言,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郁与孤独感。而这种情绪的表达,并没有通过夸张的戏剧冲突来实现,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观众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到生活的重量。《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通过拼贴、重构等手法,形成了一种“日影风格”。这种风格在保持日本电影细腻感性的同时,又融入了跨文化的元素,使得影片在审美上具有更广泛的国际视野。这不仅是一部展现异乡人生活状态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离别、成长、家庭、身份与自由的深刻反思。在李亘导演的镜头下,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编辑:赵敏)
2020年
2018年
导赏:《宝贝儿》是一部现实题材影片,电影通过江萌的故事,探讨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和关爱。江萌作为一个先天缺陷的弃儿,长大后对先天患儿十分上心,她竭力拯救一个被父母放弃的缺陷婴儿,其中她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即便是与法律背道而驰。影片通过江萌与寄养家庭的母亲之间的感情,展现了亲情之间的牵绊和努力生活的精神,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也让观众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影片用冷静、疏离的客观视角叙述故事,镜头始终围绕、跟随着江萌,现实就从她的所见所闻里逐渐被构建,被感知。在自然实景里采用长镜头手持晃动跟拍,减少使用调动情绪的配乐,这种有纪实感的视听风格既可以在达内兄弟的电影里见到,在法哈蒂的电影里见到,也能在一系列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作品里见到。拯救被弃婴儿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重要催化剂,过程中江萌也受到了多重阻力,她因为成年要离开寄养家庭,因为帮助受助儿主张权利而失掉工作。在感情方面,因为要救助女婴,她不得不求助自己的哑巴男友,而哑巴男友一直对她的诸多选择不理解,原本可以拥有平静幸福的生活,但因为彼此自身的经历,最终决定一起救助。因为伦理道德的救助,选择偷偷抱走孩子,引发媒体的关注,使得本来不幸的家庭引来更多的网络暴力,矛盾升级,将剧情推向高潮。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杨幂饰演的江萌,头发散乱,满脸雀斑,灰头土脸又弱不禁风,不仅颠覆形象,还在戏里挑战说南京话,比手语。在对于救助女婴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温暖与人性的光辉,影片中配角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王院长的琐碎与温暖,在生活的残忍中尽己所能关照着不幸的群体。每每发生冲突的时候,她充当双方的润滑剂。马鞍山的片警也非常真实,貌似严厉的外表下,他在可能的范围内也给予了各种方便。面对无肛女婴的人伦悲剧,他的身份能做的非常有限,法理与情理之间也很难平衡,但是一次次出警也表现了他的尽职尽责。看似强硬的外壳下,也有着温暖的保护色。郭京飞扮演的女婴的父亲也可圈可点,对于这个人物的表现,影片没有把他简单变成一个反面形象,他的疲惫、他的茫然、他的纠结和痛苦,使得这个遭受打击的中年男人形象真实可信。江萌让他一次次做出选择的过程中,使他在情绪上彻底崩溃。电影的结尾或许并不是大众期待的完美结果,但这也正是导演通过现实化的创作展现出生活的真相,同时引发观众对这一人伦悲剧进行思考。(编辑:王晶)
2017年
导赏:《荡寇风云》是一部将动作与历史完美融合的佳作,讲述了家喻户晓的抗倭将领戚继光,如何组建、训练戚家军,在临危受命下迅速扭转明军对倭寇战争的不利局面,继而在台州大战中大破倭寇,还浙江沿海人民以和平安宁生活的故事。戚继光不仅是浩气长存的沙场英雄,坚决抵抗外敌,更是领导指挥能力非凡的军事家、兵法家,其以少胜多保卫家园的智慧和勇气都令人叹服。本片一大看点是知名影星赵文卓和洪金宝的精彩表演,他们凭借深厚的演技,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剑术、拳法、棍法、射击等动作戏份惊险刺激,让人热血沸腾,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而道具细节的考究、美术布景的精致,更是完美再现了冷兵器时代的巷战、守城战、围歼战等场面,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狼筅、泥马等装备细节,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感受古代战争的独特魅力。《荡寇风云》在尊重郦波教授作为顾问进行史实考据的基础上,巧妙地加入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想象,对戚继光事迹进行了满足当代观众观影需求的改编,在叙事中还展现了明朝嘉靖年间的朝堂权斗和民间力量,以及戚继光与其夫人之间的日常情感,使得这部影片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充满戏剧张力,成功塑造了戚继光这一舍身为国、智勇双全的救世英雄形象。(编辑:曾奕琦)
2015年
导赏:电影《德兰》是一部关于男性在情感启蒙中逐步成长为真正男人的故事,也是一次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个人情感与社会习俗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影片巧妙地以外来者“小王”的叙事视点切入,将藏族人旧有的“一妻多夫”婚俗这一文化奇观展现在观众面前,挑战观众的认知边界的同时激发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故事的开篇,小王接替父亲工作的设定,为影片铺设了一条明确的行动线索,也暗含了小王背负的家国责任与个人成长的双重主题。随着小王踏上旅程,一场对多元文化的探索也逐渐开始。然而,随着小王与德兰在路上的关系升温,影片的叙事动力悄然发生了转换——从最初的替父工作、完成家族使命,转向了个人化的情感追寻。小王与德兰之间因落水而引发的亲密接触,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靠近,更是心灵与情感上的深刻触碰,预示着小王内心世界的转变,也为影片的情感与伦理叙事奠定了基调。影片的片名是女主角的名字,“德兰”是一位嫁到藏族的女性形象,是影片中连接伦理与爱情的关键人物。这一角色继承了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典型特征——单纯美丽、勤劳质朴、敢爱敢恨,同时《德兰》在这一基础上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韵味与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她与她的两个丈夫的存在,是小王情感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影片对少数民族女性独立、自主精神的一种颂扬。相比之下,小王作为一名较为年轻的汉族男性,初时显得稚嫩、未成熟,性格中透露出几分懦弱与胆怯。逐渐的,在与德兰的相遇与相处中,他逐渐学会了勇敢、担当与牺牲,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编辑:婧怡)
2013年
导赏:一部厚重又幽默的青春题材电影,它带着一股夏日的清凉,但全无脂粉和造作;它暗示了现实的残酷,但又没踏入残酷青春的老路;它保留了刘杰以往的真实风格,但并未刻意向纪录片靠拢。在这个以玩极致为时尚的年代,《青春派》一点也不极致,它兼有各种同类题材的优点,但到头来却呈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风格。《青春派》荣获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和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主演董子健也荣获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和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本片是《山河故人》主演董子健处女作,也是《碧罗雪山》导演刘杰青春佳作,更是侯孝贤导演客串的惊喜之作。本片是真正从片中的那些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实地再现他们历经高考前后那段日子的生活。而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观看影片的过程则更像是一次重温自己学生生涯的过程,高考前后的经历几乎都会成为每个当事人心目中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青春派》中出现的大量学习气氛紧张的教室、宿舍学习场景以及严师、口号、决心等等元素都在这一段记忆中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甚至影响到了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的一生。这些熟悉场景的再现无形中使得影片贴近真实生活,显得自然亲切,更具说服力。
2011年
导赏:“家”是中国人心中最原始的乡土,情感最深处的寄托,“归乡”亦是漂泊无定的游子们最深沉的渴望,随着乡土逐渐渗入全球性的运作空间,乡吐与异乡的概念不再明显,人人均外客,无处是故乡。《到阜阳六百里》一片将视角对准春运、打工、乡愁、众生百态,讲述了阜阳女青年曹俐在上海的底层挣扎求生,同乡狗哥搞来一辆破旧巴士,邀她去推销阜阳的返乡车票,最终打工的阿姨们上了车,无家可归的她却留在了上海。影片中的对白、独特的上海地域色彩以及生活化程度非常真实。导演邓勇星是在上海工作了六年的台北人,这个回家的故事对于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2009年母亲临终前,他允诺要拍一部电影给她看,《到阜阳六百里》成了他释放思念的含蓄方式,而从上海到台北也刚好是六百公里,冥冥中这也是他回家的路。为了仅用18天就完成的拍摄,导演花了一年拍摄纪录片,观察和记录这个繁华大都市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并启用大量非职业演员,以粗粝的质感呈现真实的巨大力量。创作源头是报纸上的一个故事,一群在上海打工的安徽阿姨因为买不到回家过年的票,索性自己拼了一台旧车,凑够人数以后开回了家。导演被阿姨们迫切回家的心情深深触动,于是他着手开始拍纪录片,深入了解这群阿姨的生活,故事片的剧本就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成形了。影片的视听语言保持着自然清新的风格,导演用一种近乎执拗的忠实来记录异乡人在他乡漂泊时的真实姿态,大巴车座位缝隙中熟睡的人脸,女主回家时途径的小巷与门廊,人间百态,皆为人生。电影全片只有八十多分钟,但它讲的却是一批外出打工者的群像,是一群人的史诗。从钟点工、KTV服务员到街头派发小广告的小哥,他们从农村远道而来,涌入城市,建造城市,像候鸟一样迁徙。此外,导演也承袭了本片监制侯孝贤的写实美学,一直保持对时间的耐心,鲜少用剪辑来打断人物状态。他会用十秒的时间来拍野猫在弄堂屋檐上发呆,用二十秒的时间来拍人们推着自行车上坡,用三十秒的时间来拍窗外树荫在卧躺小孩身上的光影流遍。本片在真实呈现人物状态的同时,也重视光影的变化。三个在异乡相互依偎的孤独客在拥挤的小店中喝酒,散射着冷光的小店窗外是暖色路灯下飘雪的街道,冷暖色的前后景对比,暗示酒桌上的短暂欢笑后是三人融入城市的屡屡碰壁。异乡人在外乡中怎样谋取生存之道?怎么回避离开的过去和回不去的现实?怎么在日益分裂的自我认同中寻求统一?可能,影片的最后,每个观众都会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编辑:王斯笳)
2005年
剧情: “如果生命有残缺 我要用尽爱与勇气使它完整” 王小路(萧淑慎饰)是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热情、美丽、善良、开朗,从小小路就希望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羽毛球选手,但小路五岁那年因为发烧患上了小儿麻痹,致使她的左脚不良于行,但是妈妈(易哲理饰)的爱及妹妹王小晴(侯湘婷饰)的支持,让小路在对人生的态度上总能保持一个正面的想法。但是小路始终没有放弃她伟大的梦想,既使这是对她生命的一大威胁,她仍然暗自下了决心实践它。 小路20岁那年,邂逅了对人生抱持灰色想法的张杰(安钧璨饰),张杰是个医学院的高材生,但自从妈妈成了植物人之后,父亲(郭世伦饰)再娶,令抗争无效的张杰从此对学医和人生都失去了信心。起初张杰对小路的热情和善良颇不以为然,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小路的热情和善良影响着。 小路在学校中因为同学玉婷(林如琦饰)的帮忙,找到了专门训练残障运动比赛的张教练(郭世伦饰),小路也在因缘际会中得知张教练就是张杰的父亲,虽然想帮两父子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不过对于自己的梦想,小路却有她自己的想法,在二十岁生日那一天,小路向家宣布了她参训的决定,过程中妈妈虽然反对,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支持,小路凭着妈妈和妹妹的支持开始训练。 认真投入训练的小路,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身体的变化,直到比赛前夕,命运逼得小路只能和时间赛跑,小路能完成她的梦想吗?张杰和张教练间的父子情结是否能解?身体每况愈下的小路又能否完成训练和比赛呢? 这天张杰站在医院的急诊室 隐约地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好像是小路在呼唤他……
2004年
剧情:  十九岁的阿磊是那种典型的e时代青年,一派萎靡,老是一付大条不甩的模样,自闭到连信都不会写。其实,他曾经小时了了、风光过一时,任何考试和才艺比赛都拿第一,如今,他念大学家政系,认为自己学的是洗衣煮菜倒垃圾,才十九岁就已经走到人生的下坡路。而他哥哥,石头,小时候考试拿最后一名、唱歌像鬼叫的,如今却是台湾最红的五月天乐团吉他手。最叫阿磊沮丧的是,爸妈和哥哥都小心翼翼的怕他受伤,问题是,他们越小心,他就越受伤,就连打个工赚零用钱,也会受伤。因为打工机会是哥哥给的,想不干都不行。   阿磊和两个死党一起维护五月天乐团的网站,工作重点之一居然是充当乐团的回信员。他以虚拟的身份在网站上结识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孩瑄瑄,也突然进入到一个他想都想不到的异想世界。   十七岁的瑄瑄是哈尔滨京剧团学生,是五月天的歌迷。然而,开朗活泼的她,心中却埋藏一个秘密──她趁着随剧团到台北表演的机会想顺便溜到三义。于是,她展开了一段惊异的冒险之旅。   网络上,瑄瑄自称台北人,阿磊则自称乐团的主唱阿信。她恳求他见一面,带她去三义看五月雪(油桐花),他居然答应了。约定的时间到了,他赴了约,却不敢跟她相认,后来,他还是被她逮个正着。她要求他带她去三义,更诡异的是,还要求他闯入一个老妇人阿芳住的民宅,两人因而一起被逮入警察局。   他终于知道她来自哈尔滨,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去三义,她和老妇人阿芳相隔十万八千里,又有什么关系?她谜样的举止,让阿磊百思不解。然而,短短数日的相处,二人尔虞我诈撞出的火花,比起过去六十天在网络上的虚拟情愫,看似平淡了,实则浓烈了。   她离开台北之后,他开始想着她,可是她再也不曾出现,也不曾回信。于是,他回到三义,渐渐发现她那个关于五月雪的秘密。   原来,瑄瑄有个素未谋面的爷爷就住在三义。瑄瑄的父亲屡次邀爷爷回哈尔滨定居而不可得,爷爷的拒绝,让父亲觉得难过,但是过没多久,爷爷居然寄给瑄瑄一本她梦寐以求的五月天乐团写真集。收到写真集不久之后,爷爷病逝,在瑄瑄心目中,从那时开始,爷爷才从抽象而变得具体起来。   瑄瑄心中谈不上什么悲喜,她只想到爷爷住过的三义看看,看看“五月雪”,顺便偷偷瞄阿芳一眼。就这样,随着剧团来访的机会,她踏上了这趟异想之旅,认识了阿磊。   她回到哈尔滨之后就断了音讯,阿磊本来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直到他跟着乐团赴哈尔滨,设法找到了她,送给她一个梦想不到的神秘礼物。生活在亚热带台湾的他,生平头一次见识到什么是雪,也初尝冰封大地之中一种穿越时空、穿越历史、无以言宣的火热。   演唱会结束后,他终于还是得回到台北。他和她,还能在一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