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笃之

Du-Che Tu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柯汶利的《默杀》以其独特的惊悚悬疑风格,为类型片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它通过精心编织的剧情,深刻的社会议题,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完成了从影像表达到内在意蕴的二次跃升。《默杀》的叙事策略在于它并不急于揭示真凶的身份,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复仇行为的合理性上。影片通过层层递进的反转,逐步揭开了人物背后的故事和动机。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剧情的悬念,也使得观众对人物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柯汶利在采访中所言,影片的核心不在于“谁是凶手”,而在于“事实的真相是什么”。这种对真相的探究,使得《默杀》在悬疑片的类型中显得尤为突出。《默杀》的影调处理呈现出一种暗黑的质感,这种影调不仅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压抑和神秘的氛围,也在视觉上传递了一种对暴力行为的厌恶感。影片中的雨夜场景,不仅体现了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也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影调体验。雨中的杀戮,似乎在暗示着罪恶的连绵不绝。在镜头处理上,《默杀》采用了快节奏的剪辑,以适应现代观众的观影习惯。然而,柯汶利并没有让这种节奏贯穿始终,而是根据剧情和意义表达的需要,设计了具有强烈指向性的视听段落。例如,林在福在校门口发寻人启事的长镜头段落,不仅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默杀》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沉默之地”的复调叙事。影片通过一系列内核相似的行为举动,凸显了社会现实的缩影和特定的文化编码。霸凌行为及其带来的伤害,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与群体作恶脱不了干系。这种作恶者的行为被描述为“平庸之恶”,他们无视恶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影片通过形象化的方式,以及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展现,给人的冲击力更大。该片以精湛的演技、细腻的叙事和丰富的细节彩蛋,引领观众探寻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真相。真相,往往隐藏于细节之中,等待发掘。(编辑:赵敏)
2023年
导赏:《河边的错误》是魏书钧导演继《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之后的第三部长片。该片延续了原著小说的气质,以戏仿侦探片的反类型去演绎这个故事,对余华原作小说取舍精巧有效,张扬出来的“悬念感”“状态感”“荒诞感”和“生活质感”很有说服力,转化出来的奇观性、诗性、元电影元素也凸显出导演的个人风格。影片明确了原著中相对含混的叙事时空,将叙事时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后到1995年——一个不算刻意却不乏真实年代感的叙事时间;小说中案发地所在的南方河边某小镇,在影片中隶属于沛水市万宁县——一个虽虚构但行政建制完整的叙事空间。这样的时空设定,赋予悬疑叙事靠近生活质感和写实基调的前提。作为影片的核心空间,“河边-小镇”是《河边的错误》最具匠心的意象营构,“河边-小镇”这一空间意象也由戏剧故事的展示场,变成命案真相和人物情感的庇护所,承载着影片英文名“OnlytheRiverFLows”所流露的莫名愁绪。影片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粗粝朦胧的影像散发出晦暗不明的黑色电影气质,高度契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侦探故事背景的年代感。影片中的凶杀、探案、追凶全在雨天,南方丰沛的雨水使空间中弥漫着湿冷而诡秘的气息,小镇空间因而具有某种超越在场的空灵之美。此外,《河边的错误》中“元电影”也参与叙事,但无论是使用胶片拍摄,还是影片文本中废弃的影院与叙事空间的并置,以及影片中人物在影院梦境中的“戏中戏”,包括坠落的“电影”牌匾、烧焦的银幕、燃烧的放映机等影像,都穿透叙事的表层,深入对“电影”意义生成和接受机制的洞察。当“电影”不再是叙事的附庸,“电影”本身成了意义自足的电影意象。很多观众热议《河边》的“发疯”主题,余华认为,所谓“发疯”就是有一种情绪不受控制地自我放大。不要觉得好像已经走投无路,其实可能只是一种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人生进入了死胡同。应该离开现在的生活状态,往相反的方向“卷”。至于凶手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由案件串联起来的那个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电影《河边的错误》海报口号上写着:“没有答案”,便是答案。(编辑:赵敏)
导赏:《永安镇故事集》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部展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魏书钧导演通过三个貌似独立却又相互交织的章节,《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冥王星时刻》,巧妙地描绘了小镇故事里的悲欢离合,精彩演绎了“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的讽刺与深意。在《永安镇故事集》中,电影巧妙构建了内外两层叠加的结构,让观众见证了一队剧组在宁静的永安镇拍摄同名电影《永安镇故事集》的过程。从导演和编剧的对话中,我们得以窥见电影中的剧组的影片《永安镇故事集》拟拍摄内容的概览:一名渴望逃离绝望生活的饭店老板娘,以及一对年轻时有过深情,却在中年重逢时发现彼此悬殊巨大的男女。而在观众的银幕上,所看到的则是老板娘试图逃离日常的挣扎和这对男女在永安镇的意外重逢——实则是同一个故事的两面。这一层层的叙事设置为电影注入了新的观感与体验层次。它不仅创造了一种叙事上的变奏和转折,还在电影内部形成了一种互文性,将导演和编剧对剧情的讨论转化为对于观众所见内容的深度解读。第一章《独自等待》中,小镇餐馆老板娘的生活重压和她对改变现状的无力尝试,生动展示了小人物在巨大的生活重压下的挣扎和绝望,同时也反映了人在追求改变时的自我迷恋与幻想破灭所带来的深深失落,其中,老板娘独自在深夜使用挤奶器喂母乳的镜头也是国产电影中少见的对女性生活的真实面向。第二章《看上去很美》通过一位女演员荣归故里的故事,揭示了名利如何扭曲个人与家乡、故人之间的联系。在尝试适应并重新连接过去的过程中,女演员的经历映射出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时的纷繁复杂,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寻找内心和解的渴望和努力。最后一章《冥王星时刻》,则以编剧导演的争论和巨星逝世的静默和解作为象征,反映了在现实与梦想、成功与失败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们在面对终极问题时的无奈和宽慰。《永安镇故事集》不仅是对小镇生活的真实描摹,更是对人性深沉处的探索和反思。电影中的每一段故事,都以它独特的方式挖掘了生活的多重层次和情感的纤细脉络,展示了在平凡中寻找非凡的勇气和努力。正如《地久天长》的编剧阿美对此片的评价:“我特别喜欢的是他对我们电影行业的一种自嘲和自反的态度,但其实它也微妙地表达了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一种心酸”。《永安镇故事集》以其戏谑而深切的方式,成功地把握住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细微平衡,以微妙的自嘲和自反态度,让观众在电影的层层叠加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意义。不仅对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对所有普通观众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情感共鸣与心灵洗礼。实际上,永安镇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狭窄,每一个人都是这镇子的一分子。在我们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试图赋予生活以色彩的同时,却又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意义消磨殆尽。我们渴望爱,期待给予和接受爱,但往往却发现自己无力付出。我们梦想着离开,想要跨出舒适圈,却又无从下脚,似乎每个人都被无形的束缚困在原地,感受着看不见的绳索牵绊,却又摸不清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停滞不前。正当生活似乎即将泛起涟漪时,却发现那不过是一场死寂的微动。(编辑:王斯笳)
导赏:《这么多年》是青春文学作家八月长安振华宇宙”系列小说的最终章。从《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到《最好的我们》,都被陆续搬上大银幕。《这么多年》与其他几部不同的是,影片更多地涉及到重男轻女、城镇差距等社会议题,而浪漫的爱情底色是阴郁的原生家庭。片中孙千饰演的陈见夏从小成绩就好,靠自己的努力从小县城考到了省城最好的振华中学,但是由于父母的重男轻女,她在家中不但得不到任何关爱,反而还被要求牺牲自己的未来、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小伟。偏心的妈妈、沉默的爸爸、不懂事的弟弟,如此压抑的家庭环境让陈见夏无法喘息。在最敏感的青春岁月中,她邂逅了不一样的富二代李燃。因多次出演“阳光学霸”而被观众熟知的张新成突破演技的边界,饰演叛逆不羁的富二代李燃。从“学霸”到“校霸”,张新成的表演不但毫无违和感,还尽显了李燃顽劣外表下那颗温柔的心。影片整体上采用倒叙、插叙的方式谋篇布局,交叉叙事的真正着力点在于青年男女的情感成长和自我完善。片中男女主角成年后的重逢,并不像许多传统的爱情片或青春励志片那样,在人生的巅峰时刻童话般再次相遇。相反,他们在各自人生较为困顿的时刻再次相遇。十几年前,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但十几年后时间对了,他们巧遇并走到了一起,而促使这段爱情能够圆满的其实是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成熟。李燃从一个吊儿郎当,只能依靠父亲金钱解决问题的冲动青年,到后来逐渐稳重,不再担心陈见夏有一天会离开他;陈见夏也逐渐摆脱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局促和畏缩,变成了游刃有余的大人,有了选择的自由和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感情。唯一不变的是对彼此的选择和爱,爱也成了指引他们自我救赎的光芒。(编辑:明慧)
导赏:《不能流泪的悲伤》通过多重主题的交织与呈现,探讨了青春爱情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张力,记忆与身份的流变,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情感关系的重构。影片不仅在叙事上展现了青春期理想化的爱情想象如何被现实打磨,还在更深层次上,通过对记忆和疾病的探讨,揭示了情感的本质与人类对自我认同的依赖。记忆作为影片的核心主题,与爱情故事的发展紧密相连。赵心卉患上阿兹海默症的设定为影片引入了对记忆与自我身份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溯,更是个体身份构建的重要维度。赵心卉逐渐失去他们共同回忆的记忆,实际上是在丧失她作为“爱人”身份,同时逐步丧失她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影片通过这一病理学设定,探讨了个体在面对记忆流失时的无力感,还揭示了爱情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赵心卉逐渐忘却过去,林汉聪的坚持与陪伴成为了她重新构建记忆和身份的支点。通过录音带的形式,林汉聪努力地保存他们共同的回忆。青春期的爱情往往被描绘为激情四溢的情感,但《不能流泪的悲伤》突破了这一传统叙事,将爱情提升为一种更加复杂的情感体验,即陪伴和守护。林汉聪在现实的重压下始终不离不弃,反复将录音带放在赵心卉的门前。当青春的激情逐渐消退,爱情的维系变得更加依赖日常生活中的陪伴与关怀。尽管现实可能会打破理想,记忆可能会消逝,但真正的爱不在于激情时刻的炽烈,而在于岁月流逝中无言的守护与陪伴。这种对爱的再定义,使得《不能流泪的悲伤》在众多青春爱情电影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对情感关系多维度探讨与反思的佳作。(编辑:颜诗雨)
2022年
2021年
导赏:《热带往事》,这部由温仕培执导,监制的犯罪片,以其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人物心理刻画,在中国电影的热带丛林中绽放异彩。影片不仅在视听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更在探讨人性、罪恶与救赎的主题上展现了深刻的思考。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末的广州,一个炎热潮湿、充满躁动与不安的城市。这里,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交织碰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温仕培巧妙地将这种地域特色融入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从逼仄的街道到猩红的霓虹灯光,无不透露出一种压抑而又热烈的气息。《热带往事》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时空交错重组的倒叙式结构,将现实、梦境和回忆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迷离而又复杂的时空感。这种叙事方式弱化了传统犯罪片的悬疑性,转而将重心放在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上。观众随着主角王学明的视角,经历了从内疚、茫然到堕落、自省的情感转变,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让人性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主角王学明,一个普通的空调维修工,因一场意外的车祸而被卷入了一场复杂的犯罪事件。影片通过他与受害者家属梁妈之间的互动,探讨了罪恶、忏悔与救赎的主题。王学明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都在不断地拷问着人性的界限。影片中的视听语言极具特色,色彩的运用尤为大胆。红色、绿色和黄色成为影片中的重要叙事元素,分别代表着犯罪、危险、欲望;救赎、善良、希望;以及交流、暧昧、转折。这些色彩不仅塑造了影片的视觉风格,更在叙事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红色在犯罪场面中的运用,不仅营造出了紧张和危险的氛围,更通过光影的交织,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此外,影片在光影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朦胧暧昧的光线和大面积的浓郁色调,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标签,更在无形中强化了悬疑性和戏剧张力。光影的流动与变化,成为了影片叙事的重要手段,引导着观众的情绪和思考。《热带往事》作为温仕培的导演处女作,展现了他在电影叙事和视听语言上的大胆尝试和深刻见解。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传统犯罪片类型的一次颠覆,更是对人性深层次探索的一次勇敢尝试。在当今电影产业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热带往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国电影的多样性和深度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编辑:赵敏)
导赏:由梁乐民执导的《梅艳芳》是一部将艺术与现实成功融合的传记电影。影片带领观众重温了这位传奇女星的一生,以复原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叙述再现了20世纪末的香港,在叙事结构和艺术表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影片的视觉效果尤为突出。影片精心还原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街景与歌舞厅,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影片采用了色彩浓烈的滤镜传递港风情调,还通过数码技术重现出梅艳芳告别演唱会的壮观场景。在叙事上影片打破了传统传记片的线性模式,采用倒叙的手法,从2003年的告别演唱会倒回到她的童年岁月,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叙事陷阱。同时还通过两条叙事线索交织展开:一条展示她事业上的辉煌与低谷,另一条则关注她在感情世界中的波折。而影片最动人的地方莫过于梅艳芳与舞台、观众之间的深厚情感。告别演唱会上,王丹妮扮演的梅艳芳身披婚纱,登台演唱《夕阳之歌》,那一句“我不舍得”既是对自己舞台生涯的告别,也是她对生活、对观众的不舍。真实影像与虚拟表演的交替剪辑,令观众几乎忘记了屏幕上的是演员,而深信她就是那个站在舞台上坚韧不拔的梅艳芳。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传记片,它还凭借其迷影特质,成为香港娱乐业乃至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运用大量的纪录片片段与经典电影致敬手法,让历史与虚拟世界交织在一起,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怀旧氛围。多重时空的交错,展现了梅艳芳作为一个个体与整个香港时代的共鸣。《梅艳芳》不仅是一部献给歌迷与影迷的情感之作,也是香港电影在复兴道路上一次极具艺术追求的自我突破。通过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不被定义的梅艳芳,一个活在每个人记忆、镌刻在香港这座城市发展记忆中的梅艳芳。(编辑:颜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