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辉

Ka-Fai Cheung

有片源
2025年
2024年
导赏:《九龙城寨之围城》是一部承载着香港独特文化烙印与社会风貌的力作,于2024年“五一档”在中国上映,以其热血、暗黑、混乱、正邪交织的爆裂动作风格,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成为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港片佳作。香港九龙城寨,曾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区,面积仅四个足球场大,却容纳了五万人。《省港旗兵》《跛豪》《城寨出来者》等众多经典港片以此为背景,因其是香港文化的缩影。郑保瑞导演通过精巧细致的美术呈现,近乎一比一地还原了九龙城寨的场景的特点:盘纵错杂的街巷,狭窄闭塞的空间以及破败陈旧的楼房,尽是原汁原味的港风,展现了极具本土风味的烟火气与压迫感。同时,电影深刻诠释了“围城”二字的内涵,通过众多由内而外的独特视角,不仅生动描绘了九龙城寨这一独特历史舞台上的社会风貌与人物群像,更如利刃般剖析了人性深处的善恶交织、是非难辨的复杂议题。不同于传统港片中常见的黑白对立叙事,《九龙城寨之围城》呈现了一场纯粹的帮派内部斗争,即“黑吃黑”。这部时长超过120分钟的影片中,有近100分钟充斥着紧张刺激的动作戏码,每一场打斗都精彩绝伦。生猛、凌厉、极致,带着原始的狠劲,酣畅淋漓的武打设计,同时结合了港漫、格斗游戏的热血夸张,打造了极端癫狂气质的暴力美学。影片中的硬气功,神打等,无一不是怀念与致敬香港动作片的黄金年代。影片中的“城寨四少”——香港青年演员林峯、刘俊谦、胡子彤、张文杰无疑是最大亮点,他们逐一闪耀,成为影片核心。电影中古天乐饰演的龙卷风在护四人周全时,隔着卷帘门对信一(l刘俊谦饰)说,“以后怎么做大哥啊?”那一刻龙卷风将话事人的身份传给了信一。电影之外,古天乐这位大家眼里香港电影的话事人,仿佛将香港动作电影的接力棒,递给了这群年轻人,让他们继续书写港片的辉煌篇章。电影结尾,四个人坐在天台之上,遥看远处的夕阳,天上飞机划过,好似也是一场对未来希望的眺望。(编辑:明慧)
导赏:该片是一部警匪题材影片,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讲述中国本土的警察故事,以小众化的艺术真实,努力揭示大众化的社会真实。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策略,将警察办案、金融犯罪、黑帮斗争、官商勾结、为父复仇等多个主题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种对抗语境,尤其是在影片中埋藏着两代人、代表两种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复仇,以“三叉戟”为代表的老一代警察与在充满仇恨和暴力的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犯罪分子之间的仇恨对峙。大背头崔铁军因弟弟多年前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意外牺牲,心中深埋对犯罪分子的愤怒,这种未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不甘,化为了他点燃全局的引线,而恶势力反派角色小青则是将为父亲报仇的情绪深藏内心,不惜以身入局,多年侍虎,两条复仇线相互交织碰撞,构建了影片最主要的戏剧冲突。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极具特色,“三叉戟”作为“老三位”警察不仅体现出人物年长的特质,同时又为人物内在的矛盾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埋下伏笔,人物形象亦正亦邪,有着与黑恶势力暗通款曲的行径,自我混杂于黑暗网之中,展现出警察在现实社会中举措的摇摆不定,从而反映出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同时,影片将中国式人物关系运用于“三叉戟”身上,三兄弟正如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关张,内心都秉持着传统道德中的“忠义”二字,守信重义、同甘共苦,即使在面对情感和道德挑战时依旧相互扶持,彰显了兄弟情深,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以信义为本的侠义精神。而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亦遵循着盗亦有道的人物塑造模式,即使是黑道人物也依然秉持忠义精神,临危关头也不忘知恩图报,赋予此类灰色人物人性的温度,从而使影片角色展现出丰富的多面性,真实而又生动。(编辑:州文)
导赏:《出走的决心》以真实人物50岁阿姨苏敏的故事为灵感,通过主角李红的漫长“出走”历程,剖析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被压抑的困境与求索自我的勇气。在导演尹丽川的细腻表达下,电影不仅展现了“娜拉出走”背后的动人心路,更唤醒了女性自我意识的深层诉求。电影聚焦于李红的人生抉择与情感挣扎,展现出她在妻子、母亲、奶奶的多重身份中不断妥协、牺牲的辛酸。她的“出走”源于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追求,最终促成个人觉醒。尹丽川在影片中巧妙地淡化了具体的家庭暴力场景,反而塑造出一种普遍性,展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面临的被忽视、被漠视的状态,使观众能够从各自生活中找到共鸣。片中三代女性的故事呈现了时代变迁下女性处境的细微变化。李红的母亲生活在被传统观念束缚的年代,李红则不断妥协、努力维系家庭,而李红的女儿在又面临着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导演借三代女性的经历,描绘了女性逐步走向自我觉醒的过程。在与观众的对话中,影片提出了当代“娜拉”出走后不仅能获得外部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内在的精神解放。摇滚精神就是一种反抗,李红的出走不仅是走向路途的自由,也是对束缚自我价值的无声反叛。她在50岁时勇敢开启自驾游,象征着女性挣脱家庭身份的禁锢,走向自我。《出走的决心》既是现代女性困境的象征,也是社会对女性认知转变的缩影。导演意图将具像化的出走抽象化为女性对自由与自我认知的不懈追求,从而唤起观众对女性独立道路的思考。(编辑:颜诗雨)
导赏:2024年由五百执导的《浴火之路》聚焦于关爱儿童、反对拐卖这一严肃主题,叙事紧凑,非线性叙事的运用使情节的发展蒙上重重疑云,小狼被拐画面的闪回多次出现,既是崔大陆内心痛苦的症结所在,更是对他之后行为线索的提前暗示;崔大陆、李红樱、赵子山三人各自的人生经历形成三条线索相互交织,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不同时间空间的跳跃也快速推进了叙事进程。影片宗教隐喻耐人寻味,拐卖无数儿童的金老板却手戴佛珠,充满讽刺;当赵子山痛杀快手胡子之时,倒塌的菩萨之像就在默默注视着一切,慈悲与暴力的对比深刻,而其手指的方向也暗示了人物的结局。《浴火之路》以风格化的视觉语言呈现了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知名摄影师杜杰担任摄影指导,镜头处理华丽而飘逸,动作镜头亦带有悲壮的浪漫。红色元素在画面中的运用较为特别,在形成独特影像冲击力的同时微妙地传递了主角内心的复仇欲望,暴力镜头干净利落地刻画了崔大路、赵子山如狼一般的杀伐果决,与“狼”的中心隐喻线索不谋而合,生猛刚烈的影像与严肃悲拗主题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戏剧张力,一种莫大而难以言喻的爆裂的悲伤自然而激烈地涌动出来,赋予影片极强的情绪感染力。《浴火之路》人物塑造独到而精妙,演员精湛的演技更为其锦上添花,人物动物性的隐喻也为影片增加了形式意味。赵子山的台词“变成老虎,变成狼,认准人,要不然你的路也到头了”在片中多次出现,赵子山有如虎的矫健,犀利深邃,失去孩子的痛苦使他家破人亡,复仇的执念使他差一步堕入疯狂的深渊,最后的死亡亦有浓重的悲剧意味;无论是崔大路儿子名叫小狼、还是他多次学狼的嚎叫,都暗示了他与狼的形象不谋而合,他亦正亦邪也至情至性,既有洒脱豪放和暴躁狠戾气质,也有曾入过监狱的颓丧、痛失爱子后失魂的悲痛,肖央的表演完美地诠释了这些情绪与心理状态,展现了一个陷入“找孩子的恐惧”和“代入孩子的恐惧”这一“双重恐惧”之下的绝望父亲。李红樱在影片中则以荒漠中出现的兔子为隐喻,无论是在暗夜中从赵子山手中抢夺走兔妈妈及时点醒他,还是她作为一个母亲不计任何代价也要找回小叶子的坚持,她扼制了赵子山杀生的欲望——人性的恶与暴虐,她是一种“善”和“光辉的母性”的代表。《浴火之路》中崔大路、李红樱、赵子山三人都背负着罪孽,每个人都在赎罪的路上。“寻找”在影片中成为他们存在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活着的精神支柱。三人在那天夜里被困住的不止是现实的荒漠,更是子女丢失、精神支柱崩塌后内心的荒漠。影片深刻聚焦了被拐卖儿童父母的痛苦和寻找过程的艰难与绝望,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打拐工作的高度关注。(编辑:刘若能)
导赏:《鸳鸯楼·惊魂》的片名就给观众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在鸳鸯楼中究竟会出现什么惊魂事件成为观众们观影的最大期待。影片中,王晟赫选择了所谓的“阴宅”鸳鸯楼公寓作为故事背景,为了巨额保费入住其中的三位受益人遇到了一连串的“超自然现象”。在这个近乎密闭的空间中,汇聚了众多的中式恐怖元素,“冥婚”、“纸扎新娘”、“厉婴啼哭”、“鬼怪附体”等恐怖场景轮番上演,给观众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此外,火锅泼脸、鬼婴爬满银幕等画面也令人不寒而栗。从叙事来看,《鸳鸯楼·惊魂》的内核还是围绕着“有仇的报仇,有冤的伸张”展开,中式恐怖元素的使用更多是为了彰显因果报应的作用,打破观众们对国产恐怖片故弄玄虚的固有印象。影片中的女主角封雪晴挽救了室友的孩子,但却因谣言被网暴。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监视器监视她的保安、男友的所作所为、想要胁迫她结婚的师兄都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几位角色都在封雪晴自尽后遭到了报复。《鸳鸯楼·惊魂》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女性复仇的快感,但还是沦为了一部线上的密室逃脱游戏。此外,在对中式恐怖的挖掘上,过于依赖视觉效果,但整体粗糙的质感让这部分效果大打折扣。在对恐怖效果的探索上也缺乏新意,没能通过心理效果等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几位主演的表现符合观众们的心理预期。李梦、苏小玎、赵樱子等人的表演完成度很高,将角色在特定场景中的反应演绎的较为出色。《鸳鸯楼·惊魂》在国产惊悚片领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为之后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打下了基础。(编辑:方舟)
2023年
导赏:乌尔善导演带领数千人创作团队,十年磨一剑而成的《封神三部曲》云集了费翔、李雪健、黄渤、陈坤等影星,并起用于适、陈牧驰、娜然等新人演员,将古老神话中天马行空的鬼神想象利用先进数字影像技术加工成惊心眩目的史诗奇观,口碑长线发酵,评分持续走高。《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作为系列开篇,以“天下正道”以及个体的自我觉醒为主题,演绎了商周易代的乱世格局中权斗和人伦的悲剧,用现代普世价值颠覆了固有的文本叙事,与观众精神情感产生深度链接,取得26亿票房的好成绩。电影封神系列参照好莱坞范式,立足本土价值观和审美进行了类型电影的创新,开掘出现代语境下神话资源的新内涵。与以姜子牙为主角的原著小说不同,《封神第一部》以寻找“天下共主”为目标,选取姬发的少年成长为主线,使其历经“自我迷失——遇挫觉醒——完成使命——回归家园”的英雄之旅,在延续传统亲情伦理的同时,用父子关系解构君臣关系,从而将对神权的迷信转移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上。经改编的商纣王不再是简单的昏君,而是复现为《史记》中“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以及《荀子·非相篇》中“长巨姣美,筋力超劲”英武形象;其祸国殃民的恶果不再因为被妲己魅惑,而是归咎于自身的权欲熏心。《封神》系列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投资金额最高的项目,为我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发展树立了标杆,美术、特效工作者贡献出群智群策,将商周青铜器、元明道教水陆画、北宋山水画等古典视觉元素与蓝幕抠像、动画建模预览、虚拟拍摄等视效技术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美学系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让当下个体与古老史诗同频共振。(编辑:曾奕琦)
导赏:《惊天救援》是我国继《烈火英雄》、《紧急救援》后又一部以消防员为角色主体的救灾题材电影,影片通过刻画消防员在面对灾难时的冷静与无畏表达对这一崇高群体的赞美,同时将火灾专业知识嵌入故事叙事中,挖掘消防体系运作与国家工业实力的内在联系。灾难发生时,消防员是人群中的逆行者,职业特征要求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与自然的咆哮相搏斗。《惊天救援》并没有以盲目乐观与自大的“人定胜天”式态度展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刻画了个体在面对自然灾难前经受的残酷、艰辛的训练,在经过全方面准备与评估的基础上得出“人不会被自然击倒”的结论。无论是两次救灾,还是日常的体能训练,都磨炼着消防员的意志。影片一反消防员常规的大无畏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突显消防工作中牺牲个人情感、保持理智的重要性。在《惊天救援》中,消防员是国家的化身,在工作时他们需要牺牲个人利益践行国家保护人民的承诺,同时也期待着代表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付出的认可,这使影片的父子之情、男女之爱等关系上升到了国家与人民的高度。“中国灾难电影承续的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美学精神。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敌人改换为风暴、地震、海啸、冰雪等灾难,而不曾改变的是党和她领导的人民群众。”这一革命精神在本片中表现为灭火工业设备对救灾行为的介入,人与机器不再互斥,而是在亲密的互动中共同完成对灾难的克服。《惊天救援》揭示出,自发的个体行动的背后是强大的集体意志,国家崛起与工业现代化是大型救援行动圆满成功的重要前提。(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