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东

MR chen

有片源
2000年
导赏:《蓝色爱情》以忧郁抒情的蓝色为影片基调,把莎翁式的心灵独白与电影的蒙太奇叙述相结合,不仅以巧妙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极致的视觉表现增强了电影的文艺气息和感染力,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鲜明的人物成长线索,表现了年轻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感情与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原著小说《行为艺术》质疑了“真实”与“作秀”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现代人相互制造厄运的悲剧性。导演霍建起和编剧思芜对原著进行了银幕化改编。故事情节的推进变得更加简洁,点到为止,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电影中人物情感的交流和性格的发展。此外,采用了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用旁白式的、戏中戏的台词表达,将主旨深度开掘,起到间离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与事态的不断变化,与内心的孤独、反思相契合的艺术氛围。片中蕴含着由“行为艺术”延伸出来的哲理——生活中人无意识、不知道就参与了别人行为的一种普遍表达。就像片中刘云(袁泉饰)说的那样,聪明的人创造自己的艺术,凡人则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比如在影片中有一次他们上街看到有人打架,刘云大喊“警察来了”,结果那帮人就跑了,刘云非常高兴地说那是行为艺术的胜利。她与邰林(潘粤明 饰)之间复杂的行动、心理关系,更是对“行为艺术”内涵的外显。邰林一直是刘云创作的对象,也是刘云虚拟中倾诉的对象;同时又因为现实生活中邰林帮助找人、找到的却是刘云亲生父亲、刘云又成为部林破案利用的对象等出乎意料的情境安排,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哪个在寻找、哪个被寻找、哪个在实验行为艺术、哪个在被动参与等复杂关系的质询,也就有了片中刘云“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中,又有谁会走进我的艺术过程里?”等自我追溯的心境表白。霍建起作为一位“诗人导演”,对视觉风格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蓝色爱情》在视觉风格上采用了凌厉的淡蓝色调,营造出一种忧郁而浪漫的氛围。在镜头语言上,偏爱固定镜头和长镜头,通过细腻的构图和精准的剪辑,将演员的表演和美丽的海滨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码头和各种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使得整部影片情绪更加饱满,故事更加动人。(编辑:明慧)
1997年
导赏:《歌手》是霍建起在《赢家》成功后推出的电影,也是一部被很少讨论的作品。在片中,霍建起通过青年女歌手阿兰的遭遇,讲述了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人们生活的不同侧面,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在片中,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女歌手阿兰不甘心沦为唱片公司赚钱的工具,想要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为此她推脱了商业演出、MV的拍摄、公司老板朋友孩子的生日会上献唱等各种安排,想要做更纯粹的音乐工作,也让身为音乐制作人的男朋友十分为难。在人物关系设定上,《歌手》比较简单,都是围绕阿兰进行,在音乐制作人之外又安排了男歌迷的角色,两人通过“音像店偶遇”、“堵车过程中闲聊”等情节做出了一定的感情铺垫,后又通过杨幂出演的“小影迷”的信息找到了阿兰的家,制造了更多私下接触的机会。《歌手》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何晴、胡军、李亚鹏的加盟为电影增色不少,但无法掩盖剧作结构上以及情节上的问题。在影片前半部分,展示的都是何晴出演的女歌手在工作中、生活上的一些片段,她和胡军饰演的音乐制作人有着稳固的感情基础和合作伙伴关系,李亚鹏作为歌迷形象出镜后,仅凭借偶遇闲聊和死缠烂打就成功俘获女歌手完全脱离实际,到片尾部分已经看不到音乐制作人的身影,变成了女歌手个人思想境界上的升华,使得影片在剧情上有着明显的割裂。影片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在拍摄时选用了大量的北京街景,东南角楼旁的二环路主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街口的画面多次出现,对熟悉这座城市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回望城市发展历程的视角,激发出不少有趣的回忆。(编辑:方舟)
1994年
导赏:《精武英雄》堪称导演陈嘉上、武术指导袁和平与李连杰共同打造的巅峰之作。相比以往的功夫片,该片将焦点转向了“实战”,不仅凸显了武术的物质核心——技击性,更将动作的凌厉美感与民族精神深度融合,着重展现了武术的精神内核——尚武崇德。这种将物质与精神双重特质巧妙融合的手法,赋予了影片鲜明的现代气息,使其更加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李连杰在这部呕心沥血的影片中,融合了多年来研习的中国功夫和西洋拳法,如拳击的灵活步伐、跆拳道的凌厉腿法、泰拳的膝肘攻击以及中国武术的擒拿技巧等,使得影片中的武术打斗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武术文化的深度交流,让功夫迷们看得如痴如醉。陈真与黑龙会总教头船越文夫(仓田保昭 饰)的打斗中,李连杰顺势抬腿踢中对手头部,动作行云流水,展现了出色的柔韧性和力量。与藤田刚(周比利 饰)的比武,则是技巧与力量的较量,陈真在空中转体360度反击,又灵活钩住对手脖颈将其摔倒,这些动作设计巧妙绝伦。尤为精彩的是,陈真在危急时刻将皮带作为武器,以柔克刚,展现出其精髓。这些动作不仅考验着武者的身体素质,更是动作设计者智慧的结晶,每一幕都扣人心弦,彰显出陈真作为武者的卓越才能与不屈精神。同时,他也尊重对手,尊重武术,体现了武术精神中的“武德”。这不仅让陈真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深远。他那一脚踢向“东亚病夫”招牌的镜头,使他成为了一个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英雄形象,激起了观众心中澎湃的爱国热情。虽然,李连杰的这部作品主要被视为对李小龙经典《精武门》的一次致敬,但实则内在更是一次对其的超越与革新:电影立意已经不再拘泥于对于外来列强的民族仇恨,而显现出了一种中国应该具备的大国风范!(编辑:明慧)
1992年
导赏:“大撒把”是一个北京话俚语,用来指称骑自行车人双手脱把勇往直前,意思是放任自流、不管,象征着京味文化中普通人面对人生困境的智慧和勇气。这部以“大撒把”命名的影片讲述在90年代出国大潮中,两个不同家庭分别留在国内的一个痴男和一个怨女机缘巧合下进行的一次成人“过家家”,虽然发乎情止乎礼,但林周云作为人妻,还是不免怕邻居说婚外情的闲话。当影片极力表达一种非现实的情感浓度时——林周云在机场与顾颜含泪拥抱,林周云问“你本来是可以把我留下的,为什么不呢”,下个镜头中飞机起飞,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表现不能圆满的温情。而片名里的“大撒把”更像是对中年人对待感情的成熟态度,随遇而安,该放手时就放手,且喜且悲。用导演夏钢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轻松幽默的“深情喜剧”,也是一部真正关照了90年代中国都市男女情感状态的“生活流”电影。从结构形态上,它彻底废弃了人为色彩过浓的戏剧结构,而不惜使用字幕—这种几乎随着电影艺术的诞生就开始存在的最古老的电影手段,“一年以后”、“一年以前”,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整、汩汩流淌的生活本身。每一个叙事场景都是极其生活化的,长城拍照片,进洋餐馆挨“宰”,除夕之夜放焰火,节日逛商店试衣服等,这些事件都是我们每个人可以经历的。机场、时装店、大使馆门口,这些支离破碎的空间是现代都市幻景的一种体验,夏钢用那对生活充满理解的目光把这些空间串成了一个整体,像生活的自然流程那样平实、质朴、淡然。整体气氛非常温馨,展示出现代都市人的无奈、苦涩,还有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温情,具有散文诗般的风格,葛优、徐帆大众化的形象及其生活化的表演准确地契合了影片的总体风格。葛优在此片中使自己的表演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主人公顾颜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把握准确到位,其在《大撒把》中最大潜力地把自己那独有的沉静、敏锐与无奈的素质表达了出来,也因此片荣膺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桂冠。(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