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

Amanda Qin

有片源
2024年
2023年
导赏:电影《老枪》是导演高朋首部独立执导的长片,影片描绘了东北80年代工厂凋敝大环境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纠葛,围绕退役射击运动员顾学兵在爱情与生活中的种种波折,构筑出时代浪潮下一群人在压抑与茫然中挣扎并试图寻找命运出口的生存群像。故事发生在一个经济转型期的东北小镇上,这里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的急剧转型将这座曾经繁荣的工厂推向了破产边缘,片中的混乱和暴力,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它呈现了社会在转型洪流中迷失方向,个体在衰退中无助地与命运抗争。影片情节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聚焦人物的生活和背景,展现顾学兵、耿晓军为代表的角色困境;后半部分逐渐转向惊悚情节,暴力与道德的冲突愈加尖锐,紧张感也随之升温。奉林铁合金厂是曾经辉煌的钢铁巨头,现在沦为一座破败的废墟。锈迹斑斑的机器,摇摇欲坠的厂房,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这个地方不仅是故事的舞台,更像那个时代中国东北乃至整个国家社会阵痛的缩影。工厂衰败引发了工人和保干之间的紧张对立。腐败的工厂管理层大肆盗窃倒卖国有资产,普通工人为了生计开始小偷小摸盗窃工厂物资。影片的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场景安排,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怀旧情绪。影片的英文名《ALongShot》是一个远景,同时又是在一个很长程的很远距离的进行某一种射击。祖峰老师自己的表演和这样的一个角色都是在一个相对远的位置,对着某一个目标,靠着某一种枪感,然后一枪入魂。影片深刻聚焦于犯罪与救赎的主题,细腻地刻画了角色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内心纠葛与自我救赎之旅。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人性光辉与阴暗面的深刻挖掘,也是对人性潜能与救赎力量的无限颂扬。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关注,涌现出一批描述东北往事的影视作品,如《平原上的火焰》。而《老枪》也承载着这样的时代记忆,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影片通过顾学兵的视角,展现了东北地区在八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期中,人们生活的变迁与阵痛。《老枪》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种对过去时代的深刻追忆。影片通过顾学兵的故事,探讨了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无力感与坚守。影片最后一枪象征着一种释放,也是一种告别。影片在这一刻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破碎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为了尊严和信仰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编辑:赵敏)
2022年
导赏:电影《扫黑行动》通过女大学生坠楼案的侦办,逐步揭露了套路贷、暴力催收、帮派斗争、以商养黑、官商勾结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叙事节奏紧凑,充满悬念。影片不仅有紧张刺激的动作戏,比如图书馆肉搏、爆破枪战、追车狂飙等。还有复杂的智斗情节,正邪之间的较量充满了曲折和反转,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导演林德禄以其一贯的现实主义硬核犯罪风格,延续了《反贪风暴》系列的特点,深入剖析经济金融犯罪,影片清晰地叙述了成锐在接二连三的案件中步步深入,抓捕侯文武、安亦明、赵羡鱼、周彤等犯罪分子的过程。在叙述过程中,剧情插入传统武术、枪战械斗、飙车追踪,也展示出传统警匪片所包含的动作亮点。在场景上,影片呈现出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高耸的大楼、豪华的办公室、会议室,设备先进的高校教室,高档消费的娱乐场所,别墅里的卧室住居,等等,有效设置了故事的现代性背景。他也将香港黑帮片的经典元素融入到反派的塑造中,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戏剧化加工,“这些场景会让观众快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黑恶势力对社会的危害。在人物角色设定上,周一围饰演的成锐面对各方势力的压力,表现出的智慧与勇气是新一代警察作风的良好体现。以及剧情中出现的父子戏份,也展现出两代扫黑干警之间生生不息的精神延续和代际传承。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吴孟达饰演的达叔虽然戏份不多,但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小人物在黑恶势力下的无奈和痛苦,把小人物的淳朴善良,与无奈借贷的辛酸演绎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吕良伟饰演的周胜华,劲松饰演的杜于林等角色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了黑恶势力的黑暗一面,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些人物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不仅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也让观众在紧张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对人物塑造的丰富性还体现在对不同人物态度的呈现,以及对同一人物态度变化的展现方面。比如,对黑恶势力分子挑衅叫嚣以及一线扫黑干警扫黑除恶决心的同时呈现,安亦明和妻子周彤态度行为变化的展现等,这些呈现和表现既使得人物形象本身更加丰满和立体,也使得整部电影对人物的展现更加丰富。影片不仅是向奋战在一线的扫黑干警致敬,也有很强的普法意义和警醒作用,让观众都能从中得到正向的引导,感受到平安与幸福的来之不易。(编辑:王晶)
2021年
导赏:在中国电影的长河中,谍战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片,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张艺谋,这位享誉国际的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电影语言,首次尝试谍战题材,带来了《悬崖之上》这部作品。这部电影不仅是对传统谍战片类型的一次致敬,更是在叙事手法和美学表达上的一次大胆创新。《悬崖之上》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影片通过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中所遭遇的重重危机。这部电影在叙事上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观众的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紧密绑定,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在美学风格上,张艺谋巧妙地运用了黑白色调和持续的雪景,构建了一种冷峻、压抑的视觉氛围。这种视觉风格不仅与影片的谍战主题相得益彰,更是对那个时代历史氛围的一种再现。影片中的“雪一直下”不仅是一个视觉符号,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隐喻,象征着革命者在黑暗中的坚持与牺牲。张艺谋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让观众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角色的情感深度。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同样展现了张艺谋的深厚功力。与传统谍战片中的英雄形象不同,《悬崖之上》中的特工们并非无所不能,他们有着自己的恐惧和犹豫,甚至在关键时刻会做出违背特工原则的选择。这种人物设定使得角色更加立体,也更加真实。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背景故事和情感纠葛,这些故事和纠葛在紧张的谍战氛围中逐渐展开,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光辉。《悬崖之上》打破了传统谍战片的悬疑布置方式,采用了一种“明牌”的叙事手法,让叛徒、潜伏者等角色提早浮出水面。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影片的悬念不再仅仅依赖于“谁是卧底”的猜谜游戏,而是转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选择。影片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对角色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从而引发了对人性、信仰和牺牲的深刻思考。此外,影片在音乐和剪辑上也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紧张的情节伴随着扣人心弦的音乐,使得影片的节奏感和紧张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剪辑上则巧妙地运用了闪回和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层次感和艺术深度。《悬崖之上》是一部在叙事和美学上都极具探索精神的电影。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紧张刺激的谍战故事,更是通过这个故事,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性、信仰和牺牲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张艺谋通过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他作为一位电影大师的艺术魅力和创新能力。《悬崖之上》不仅是对中国谍战电影传统的一次致敬,更是对这一类型片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和拓展。(编辑:赵敏)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