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效应》影评:多线叙事结构中的命运回环
2014.04.02
来源:1905电影网
本片的中文片名被译为《生命的涟漪》、《涟漪效应》或《因果循环》,无论取哪个名字,传递的都是相同的含义,即命运的交织与辐射。就像片中那个悲剧,即便过了很多年,仍在影响着很多人,有如涟漪或是圆环,循环反复,无休无止。来自塞尔维亚的斯尔登·葛鲁伯维奇是当代重要的中生代导演,他的作品立足塞尔维亚本土,尤其喜欢关注社会问题。而对昔日的南斯拉夫人民来说,最大的社会问题莫过于那场改变了很多人一生的战争。
早在2001年,他就曾执导《Absolute Hundred》,讲述战争对一个天才射击运动员的摧残。十多年后,新片《涟漪效应》同样是一部关于那场战争的电影。相比前作,本片的态度温和了很多,也传递了导演很多新的感悟,对战争,以及那场经历过战争的人。
从时间上,影片大体分为两部分:90年代战争期间与当代和平时期。其中,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仅是个引子,它是一切事件的缘起,而故事的重心则更多放在现在。那是战争期间的一场意外,它让多个家庭的命运轨迹汇到一起,并随之改变。
许多年后,这命运又让当事人及其家人再次相遇,引出一段段新的故事,关于救赎或是谅解,如生命的涟漪,荡出新的波纹。
时间以过去和现在为界,叙事则是多线散开。这好像一张辐射图,过去的那场悲剧是一个原点,由之发散开来,辐射出多条故事线,对应着这个多线叙事结构。
当年,年轻人为搭救被几名士兵欺凌的穆斯林店主,被意外打死,变成受害者。如今,受害者的父亲遇到施暴者的儿子;受害者的好友成为另一名施暴者的主治医师;而被救的穆斯林则成为受害者爱人的保护者。三组因果交结的人物,三个人性纠缠的故事,这其中有报恩,有救赎,更有最终的谅解。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导演并没有想去控诉或是谴责某个人。当你站在更高的角度才会发现,其实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只不过有些人被战争放大了本身的恶。与此同时,当年的那个受害者则成为恶的反面,他是善的化身,更代表着希望。他的死,改变了很多人,更拯救了很多人。所以,影片的重心并不是复仇,而是救赎与谅解。
这样的故事能让你在那绝望的悲剧中看到希望,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尤其是那个穆斯林的段落,多年之后,他仍以生命保护着恩人的爱人,这是他表达谢意的方式,更是影片传递希望的方式。
波黑战争是所有曾经的南斯拉夫人心中的痛。《涟漪效应》中的悲剧,也仅是当年万千悲剧中的一个。在那段时间,曾有太多这样痛苦的故事每日上演。
从大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到亚斯米拉·茲巴尼克等等,很多导演都曾以影像的方式讲述过那个时代,以及那场战争。在这些故事里,有些是苦涩的,有些是戏谑的,有些则是荒诞不经的。唯独《涟漪效应》是充满希望的,它试图让人们学会谅解,去告别那段痛苦的日子,尝试开始新的生活。
文/桃桃林林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