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日焰火》到《妈妈!》,文艺电影也有春天
文艺电影的魅力
1905电影网专稿 中国文艺电影历经漫长发展,从2014年打破获奖文艺片票房失败魔咒的《白日焰火》到今年中国电影金鸡奖上大放异彩的《妈妈!》和《漫长的告白》,文艺片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天,《今日影评》特邀长期从事文艺电影策划和放映的影评人沙丹,与我们一同探讨文艺电影的魅力所在。
据不完全统计,20至29岁观众占据观影总群体的60%,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文艺片,同时也有更多的争议和标签一直围绕着它。下面,我们将进入快问快答环节,看你对文艺片是否有同样的误解。
文艺片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影片,它所要承担的使命以及它的价值点是有所不同的。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说过:“文艺片侧重的是传达创作者对于人性、社会、历史的关怀。”文艺片是电影行业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导演和观众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第五代导演早期的作品里,就有很多被称为文艺片典范的电影,如田壮壮的《盗马贼》和张艺谋的《红高粱》,当年也获得了不少国际大奖,得益于当时的陶冶和培养,才有了今天的两位电影大师。文艺电影的创作滋养着青年导演,很多年轻导演都是从拍小的文艺电影开始的,他们会成为未来中国电影的主力军,文艺电影就是他们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起点。
同时,文艺电影的存在,也保证了大银幕电影的多样性,电影院不可能只有爆米花大片,也应当有文艺电影。文艺电影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它能给观众提供非常多的思想来源,能提升观众的艺术审美能力。
文艺电影不应该跟票房失利挂钩。今年金鸡奖获奖影片《妈妈!》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文艺电影,而且票房成绩还不错。沙丹说到:“其实大家不要把这个文艺片跟这个票房失败形成某种挂钩。这当中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你到底是要给谁去拍电影,我们也建议很多的青年创作者不光是拍自身的一些故事,还要非常热情地拥抱观众,要用一种大众共鸣的方式把你的故事讲出来。”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有才华的创作者不会被埋没,会有大量的选片人、策展人、影评人为他们声援,中国电影资料馆经常放映的《路边野餐》《塔洛》和《心迷宫》,都是备受观众热捧的文艺电影。虽然这些导演拍的是中小成本电影,但是它们已经在观众当中形成非常好的口碑和品牌。
@主持人晓丽:那您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精彩的片段,甚至这些片段可能是有争议的。
@沙丹:比如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个电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电影,它票房很高,但很多人(认为)它的高,背后是通过商业化的宣传营销“一吻跨年”的概念来达到的。实际上它不是一个简单讲爱情的故事,它是用一种非常复杂的视听语言做的一个视觉系统。电影第一幕是一个非常具有意味的情景,一个纤纤玉手,手当中其实带着一个表,告诉你在此时此刻,这个男人被我抓在手里之后,爱上了我,而且这一辈子就会对我念念不忘,实际上已经把这个电影当中非常神秘的这个调子给大家进行了呈现。电影当中真实的意味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多,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文艺电影当中非常重要的魅力所在,就是可以供你不断地玩味,不断地看,每次看都有非常新鲜的发现。
“那要是球拍如果掉了,要是停了,那我们是不是就摔下来了。”
“也许可以飞起来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向我们证明,只要电影本身足够好,总能够脱颖而出。在去年的艺术电影推广论坛上,淘票票的总裁李捷曾经分享数据:目前北京和上海占据了中国文艺电影票房70%的市场,成都、杭州、深圳与广州的占比正在逐步地升高。这也体现出文艺电影的前景和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沙丹:在北京、上海的很多影展总是一票难求,其中购票的基本上是年轻人,且女性居多,女性在整个电影节抢票环节当中占到65%以上,这些观众都是文艺片的潜在受众,我也在想就是如果能够通过类似于像艺术影院包括艺联、电影节展,不断地去把这种点线面式的全国艺术电影的推广网络建立起来的话,找到非常多精准的观众,把观众培养出来、挖掘出来的话,那文艺电影肯定会有更好的春天。
相信这种推广模式也会促进我们的电影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影片,也希望这种推广模式不仅限于北京和上海,也应该在全国更多重要城市进行推广,让文艺电影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期待我国文艺电影走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