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系列访谈 | 陈嘉上将港人精神注入电影
陈嘉上:用作品诉说对祖国的爱
1905电影网专稿 1997年,陈嘉上37岁。他说,等香港回归那天,他等了足足37年。作为中国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他曾接任许鞍华成为香港电影导演会会长,为香港电影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逃学威龙》《武状元苏乞儿》《精武英雄》......他早期的港片代表作家喻户晓。“北上”拍片以来,他的《画皮》《四大名捕》《荡寇风云》同样惊艳,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香港与内地影人融合历程中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始终站在中国导演的角度,用作品弘扬中国文化,用光影诉说爱国之情。
近日,“在一起——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节目”就邀请到导演陈嘉上做客,听他诉说沉浸电影行业数十载的心路历程。
01.将港人精神注入英雄电影
陈嘉上出生于深圳,成长于香港,曾短暂赴加拿大留学。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护照写的是英籍。站在祖国的土地,却不能说自己是中国人。社会上的人都对他说,“你是香港人而已”。
这一度给他造成了信念上的矛盾。直到毕业之后到内地旅行,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才让他觉醒与释怀,“我应该体现一下我跟这片土地的关系。”尽管当时香港还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但他决心用光影传递爱国之心,书写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希望用作品让青年人铭记历史,让世界体会我们的“民族魂”。
陈嘉上小时候爱练功夫,偶像是华人之光李小龙。李小龙曾在《精武门》中饰演陈真,一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吼出了中国人如雄狮一般的血性,让世界为之震撼,也激发了陈嘉上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
长大后的他,同样以这陈真为创作基底,拍出了属于自己的《精武英雄》。历史上的陈真是霍元甲徒弟,但银幕上的他却是半个虚构人物。
罗维在创作《精武门》时,陈真被他描写为大字不识,一说话就是“我读得书少,你别骗我”的“粗人”。但到了陈嘉上,他则将《精武英雄》里的陈真设定为一个在日本大学攻读的学生。
“我们要强,就不能笨。要练好武功,但也不能放弃读书。两者不能缺一,这是我的理想。”
陈嘉上解释,学武的同时懂文明,这是他对陈真的期待。银幕上不乏对陈真英雄形象的刻画。陈嘉上一人就参与了两版的创作。
一版是1994年,他当导演,找来李连杰主演的《精武英雄》;另一版是2004年,他当编剧,找来刘伟强导演,甄子丹主演,拍了《精武英雄:风云》,再度弘扬民族正气。那也是甄子丹继剧集《精武门》之后二度饰演陈真。
甄子丹曾为陈真唱过一首同名歌曲《精武英雄》,歌里是这样写的,“用一生来做精武英雄,学会自重,不怕未得尊重,仍不忘中国梦。”
多年以后,陈嘉上也谈到他的中国梦,“很简单。我们所有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都要学懂自己的文化,理解中国人有深厚的文化力量。”
2017年,陈嘉上再度把镜头对准民族英雄,透过《荡寇风云》讲戚继光的故事。较《精武英雄》以半虚构的方式描述陈真相比,他这次却不敢对戚继光有太多脱离历史的创作。
为了写好《荡寇风云》,他先是去了浙江,跑遍戚继光奋战过的每一个战场,想象戚继光当年的兵法和战术,研究他为什么要发明鸳鸯阵;然后去了趟日本,花了三个星期找到倭寇的历史遗迹,尽量还原当年的史实。
陈嘉上介绍,《荡寇风云》除了日本部分是虚构的,有关戚继光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按照历史去拍的,这也是最令他满意的作品之一,拍出了对英雄的敬畏和尊重。
而无论是陈真还是戚继光,每次拍英雄的故事,陈嘉上都会为之添入香港精神的内核。“港人精神就是,哪怕在英国人的管理之下,大家仍有中国人的归属感,仍会有中国人奋斗的激情。”
他曾说过一句话,“香港人最需要一个梦”。因为梦想会成真,所以他电影中的虚构人物,都是有梦想的人。
他们都有共通点:对善良美好的事物抱有期待。可能一开始没有这个能力达到目标,但通过某个机会和自己努力最终会达到目的。谁都不知道是否会成功,可他们仍然努力地去做。
这也和港人精神十分类似,“大家低着头干活,好好发挥自己。守望相助,非常朴实。”
02.希望与内地影人共创佳作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使香港电影业遭受重创。众多香港影人纷纷北上,陈嘉上也是最早进军内地的香港导演之一。
彼时身边的人对他说,你可能适应不了内地的土壤。“结果呢,原来还是可以”,陈嘉上坦言自己做了一些改变,目前已经适应内地市场的节奏。
以前在香港拍电影,没有一个投资人看过他完整的剧本。喜欢在现场疯狂改剧本,是陈嘉上的习惯。但到了内地,剧本必须提前审批和定案,这意味着,他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
陈嘉上乐意作出这样的改变。“我为什么要回来拍电影?为了就是跟大家融合在一起。如果还是像当年拍港片那样,那还不如留在家里不就好了嘛!”
细数起来,《画皮》取材于中国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四大名捕》改编自温瑞安的同名武侠小说、《荡寇英雄》源自中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陈嘉上感叹能够置身于中国文化极其幸运,“没有一个民族会像我们一样有大规模的文字记录,每一个领域都令人惊艳。”
较早期拍港片相比,拍《画皮》和《四大名捕》时,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希望自己站在中国电影的立场,希望努力成为一个中国导演,而不光是一个地方性的,大家认同的香港导演。”
或基于此,时至今日,他仍乐于探索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陈嘉上最近拍了一部网络电影,影片改编自烟雨江南同名小说《尘缘》,这是他第一次拍网大,且首次接触仙侠题材,“确实跟小孩儿学习”。
当前,导演正在筹备两部电影和一部剧集,依然坚持,“不放弃,低着头,往前走”的香港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电影圈有着“传帮带”的传统,实际是指前辈提携后辈。
陈嘉上曾经向徐克炫耀,“老徐,我一生都不可能超越你,你太强了。可是有一件事情比你强,我徒弟比你的徒弟强。”
要知道,陈嘉上的徒弟是林超贤和陈木胜,两位都是为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导演。前者的“行动三部曲”至今让无数观众念念不忘,后者的最后一部电影《怒火·重案》更成功登顶内地影史港片票房冠军。
千山一脉,万水同源。师徒共进,并肩守护中国电影,成就了一段被影迷津津乐道的佳话。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完成了双向奔赴。
适逢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年,陈嘉上谈到对未来的展望,“不能再负这个时代”。
“香港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代表了中国人。观众在看一群中国人在香港拍戏,诉说中国人的故事。未来香港要在我们中国发挥更好的力量。这就是我作为一个香港人,对香港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