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这批观众已经不再为007而High了吗?

2021.11.04 来源:新浪娱乐

>007系列的最新一部《007:无暇赴死》上映6天,目前票房2.3亿。这是丹尼尔·克雷格版詹姆斯·邦德的卸任之作,也是系列的第25部电影。

>对于一个有59年历史的超级电影IP,该片目前的票房成绩似乎配不上它的盛名在外。毕竟提起特工,人人都会想到007,詹姆斯·邦德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角色。

>但在007系列的铁粉眼中,如今的票房其实是意料之中的成绩。

>迄今为止有5部007电影在内地市场正式登陆院线,票房最好的一部是2015年的《007:幽灵党》,5.42亿票房。

>截至发稿前,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五部007系列电影在内地的票房成绩

>10月31日,#007影迷为邦德庆祝101岁生日#登上微博热搜,邦德的银幕形象历史悠久,从最早期的肖恩·康纳利,到近期的丹尼尔·克雷格,一共有六任邦德陪伴观众成长。

>邦德老矣,难道这批观众已经不再为007而high了嘛?

>“007一直以来连《碟中谍》都打不过”,作为007铁粉,阿恒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同为特工片,2012年的《碟中谍4》已经取得6.72亿票房,之后的两部票房也继续走高,2018年的《碟中谍6》更是拿下了12.45亿票房。

>内地市场最早引进的《碟中谍》系列电影是2002年的《碟中谍2》,相当于在《碟中谍》系列诞生的第6年,就已经在中国的电影院和观众见面。

>007系列虽然至今已经有59年的历史,但第一部进入内地市场的邦德电影是2007年的《007:大战皇家赌场》,不仅引进时间比《碟中谍》系列晚了5年,在007自身的序列中,也相当于是走到了第21部才有机会和中国观众正式见面。

>《007:大战皇家赌场》,丹尼尔·克雷格

>系列电影的观众基础需要慢慢培养,提早在电影院看到007的市场,会对这一系列有更深的感情和热情。

>1967年上映的《007之雷霆谷》在日本取景拍摄,彼时007系列已经在日本有了超高人气,初代邦德肖恩·康纳利所到之处皆挤满了围观的人群,甚至在蹲马桶时,抬头一看,都有粉丝在偷看他。

>观众基础层面,007系列在内地市场并不具有先发优势。甚至连007全系列的线上正版资源,也是上个月才正式上线的,此前中国影迷们想看007,在条件上并不便利。

>铁粉阿恒最初接触到007,是2006年的暑假,舅舅拿回家一张007系列第一部《007之诺博士》的DVD碟片。那时他想看007系列,都得靠租碟片或者在电视上看。

>1962年《007之诺博士》,肖恩·康纳利饰演的007詹姆斯·邦德首亮相

>1967年《007之雷霆谷》,肖恩·康纳利

>作为广东人,阿恒记得2008年左右,香港的电视台经常反复播放粤语版的007系列电影。当时还在读初中的阿恒和班上的男同学们最爱聊的话题就是007,大家会一起约好了在电视上看007,茶余饭后的话题都是邦德的经典台词、邦女郎。阿恒甚至跟同学们幻想自己是007,他们模仿邦德的动作、拍了一部关于007的电影。

>对于这一批看着007长大的孩子而言,007电影在他们的人生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一段青春回忆。阿恒的同学们后来有人出了国,在国外提前看到了《007:无暇赴死》后,还会像十几年前一样继续和阿恒聊电影、聊邦德,一切如往昔。

>《007:无暇赴死》,丹尼尔·克雷格

>007进入内地市场后,从未创造过超过6亿的票房。是这个系列垂垂老矣、中国的年轻观众不会为007而high了吗?

>《007:无暇赴死》的猫眼想看数据显示,的确有16.3%的40岁以上观众为了情怀而来,但20-24岁的观众占比22.6%,25-29岁的观众占比27.1%,是很正常的数据分布。

>阿恒和他的同学们,今年才26岁,但他们的青春里有007。其实,对于看着007长大的观众,这个系列始终是情怀、有吸引力。票房遇冷的原因不在于观众的年纪,而在于007此前在内地市场并没有趁早打下江山。

>《007:无暇赴死》猫眼想看数据显示

>事实上,007系列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个诞生于冷战时期的角色始终吸引年轻人,或者说是当代人。

>詹姆斯·邦德这个形象就是顺应时代而生的,在不同的时代,007电影都在努力契合时代的变化,这也是007在欧美长盛不衰的秘密——

>1962年,系列的第一部《007之诺博士》上映之际,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邦德电影给恐惧、焦虑、死灰般的世界带来了色彩,也像一种逃避主义,用充满刺激的视觉盛宴,让人们暂时从苦闷的现实中离开。

>当时肯尼迪总统甚至在看完电影后表示,想雇佣詹姆斯·邦德为他工作。

>《007之诺博士》,肖恩·康纳利饰演007詹姆士·邦德

>冷战结束后,不再有敌人,是否也不再需要007的形象?

>在911事件后,007的幕后团队主动对系列电影的方向做出了重新定位。

>制片人芭芭拉·布洛柯里提出,那时的邦德如果继续以玩世不恭的形象出现,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尽管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的007在形象上倍受认可,几部作品也很卖座,但制片人仍狠下心结束了与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合作,他们决定创造一个全新的邦德形象。

>于是,丹尼尔·克雷格成为了最新一任詹姆斯·邦德。

>2002年《007之择日而亡》,皮尔斯·布鲁斯南最后一次饰演007詹姆斯·邦德

>2006年《007:大战皇家赌场》,丹尼尔·克雷格第一次饰演007詹姆斯·邦德

>起初,外界对他一片抵制声,有人嫌弃他的金发,有人说他相貌平平。后来是狗仔在海边的片场偷拍到了一张丹尼尔·克雷格赤裸上身的照片,健硕的身材让质疑声渐渐隐了下去,人们开始重新打量这个硬汉路线的007。

>与历任邦德相比,丹尼尔·克雷格可能是最能“打”的一位007。很多危险镜头,他都亲自上阵不用替身。

>在拍《007:幽灵党》之时,丹尼尔腿部受伤,几乎不能走路,当时放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停拍九个月或者坚持下去。

>丹尼尔选择了后者,电影开头的那个长镜头,他穿梭在有1500名群演的广场上,靠意志撑着自己,让行动显得流畅,不让观众看出他的脚伤。

>《007:幽灵党》,丹尼尔·克雷格

>这种平凡人战胜困难挑战不可能的精神,与当下所需要的007精神也是契合的。

>皮尔斯·布鲁斯南出演的007电影,后来一度走向过于夸张、不够真实的境地,丹尼尔·克雷格的007序列则赋予詹姆斯-邦德这个形象更多“人”,而非“超人”的特质。

>他是一个英雄,但也是普通人,会流血、会流泪,这显然对普通观众来说更有代入感、更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

>《007:无暇赴死》,丹尼尔·克雷格、蕾雅·赛杜

>《007:无暇赴死》目前上映6天,拿下六天票房日冠,目前猫眼最终票房预测成绩为4.36亿元。

>已经上映35天的《长津湖》后续并不乏力,且此前均力压新上映的《沙丘》拿下连续29天日冠。

>007系列的票房表现有其独特的成因,但当这部好莱坞系列大片和国产战争大片同期相遇时,还是能向外界输出一个信号:内地影市,已经很久没有依赖好莱坞大片了。

>截至发稿前,院线在映电影实时票房(部分)

>让我们把目光回归上一部《007:幽灵党》上映的2015年——

>那一年,内地影市实现了对20亿票房大关的突破。暑期档有《捉妖记》异军突起,领跑一整年;国庆档有《夏洛特烦恼》横空出世,从此开心麻花在喜剧领域笑傲至今;国产片在喜剧片和奇幻片方面都有新探索和突破。

>那一年,好莱坞大片仍然在内地市场有很强的影响力,数部系列电影续集上映,包括《终结者:创世纪》《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碟中谍5:神秘国度》《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速度与激情7》等等。

>2014年,年度票房冠军是《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前十名的席位一半都属于好莱坞大片,而2015的票房总榜排名前10的影片里,外片仅占了3个席位。

截图自灯塔专业版,2015/2014中国电影票房榜前10(2014年第10位国产电影《分手大师》)

>当好莱坞持续向内地市场输送系列大片时,国产片在2015年开始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在类型上逐渐丰富,改变了国产片和外片二分天下的局面。

>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在主旋律动作片上进行探索,2017年的《战狼2》把动作、战争、主旋律、家国情怀等元素发挥到极致,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在现实主义题材上挖掘到了全新的深度,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让观众看到了国产片在动画领域和科幻领域新的可能,2020年的《八佰》和2021年的《长津湖》都体现了国产战争片的成熟。

>当好莱坞系列影片继续用惊险的动作、视效、大场面来刺激观众时,国产片不仅在工业水准上有了大幅提升,还在影片的内核上找到了更适合中国观众的情感链接点。

>中国式大片不再是《无极》《英雄》时代的定义,不再只重视画面,而是在故事上更契合当代中国观众情感、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文化内核。

>国产片的腾飞,始于在类型上的拓宽,在内容上的走心,但疫情后的市场基本靠主旋律大片支撑,希望后疫情时代,国产片能在类型和内容上有更多新突破。

>类似007这样长盛不衰的好莱坞系列大片仍能给我们一些正向的启示:无论一种电影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绩,仍要找到和当下观众的情感共振,不断重头再来。

>《007:无暇赴死》,丹尼尔·克雷格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