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看她演戏,想妈妈了!专访《关于我妈的一切》徐帆

米亚 2021.09.29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05:00      建议WIFI下打开

徐帆再演母亲:既有真情流露 也有冷静旁观

1905电影网专稿 “看徐帆演的季佩珍,想妈妈了。”这是不少观众看完《关于我妈的一切》之后的心声。不胜其烦的唠叨,无微不至的,忙里忙外的操持,徐帆饰演的妈妈将“中国式母亲”的各种特质集于一身,也引发了“儿女们”的强烈共鸣。

 凭借不俗的“催泪”功力和过硬口碑,影片票房已突破亿元,位列中秋档亚军。

与此同时,《关于我妈的一切》还入围了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关于我妈的一切》剧组也接连亮相北影节和大影节开幕式,徐帆也成为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有力竞争者,并有望斩获该奖项。

《关于我妈的一切》剧组北影节开幕式红毯拍立得留影

从曾经的《一声叹息》到演技高光《唐山大地震》再到如今的《关于我妈的一切》,徐帆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角色。

《唐山大地震》

她说,这一次的季佩珍是特别的,“我想把十多年做妈妈的感受,跟大家分享。”面对“母亲专业户”的称呼,徐帆从不抗拒,“一岁年龄一岁人...演妈妈是件幸福的事。”

“因为我也是妈妈”

“这个角色给我有生以来头一回的感觉。”演了几十年戏的徐帆直言,季佩珍带给她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

导演赵天宇在采访中透露,徐帆看过剧本后非常喜欢,因为季佩珍是她自《唐山大地震》后,一直在等待的“新母亲形象”。

从《唐山大地震》到《我妈》十多年过去,徐帆的女儿也长成了十五岁的少女,她自然而然地将生活体验带入到角色塑造之中。

“我没有太多地去‘演’季佩珍,因为我也是妈妈,我特别想把这十多年做妈妈的感受,跟大家分享。”

徐帆坦言,自己最想规避的就是程式化的表演,不想吸收别人的东西,而是真正从生活出发,还原一个真实又立体的母亲形象。

比如那场大冬天季佩珍追出去给小美送东西,突然发病倒在地上的戏,导演已经通过了,徐帆却提出要再来一条,“因为刚到三分之一的部分,我觉得演得太过分了,想让戏一点点地递进。”

还有生病住院的戏,徐帆刻意没有提前到医院观察病人,表现“常态化”的病态,而是真正把自己当成季佩珍,诠释一个“有个性”的病人。

再比如,那场替女儿出头,痛斥导演的戏,徐帆也带入了自己的“护女心切”。演导演的演员其实是剧组的副导演,拍完后直言被徐帆吓到,帆姐太厉害了。”徐帆也笑着说:“我女儿要是这样,我可能更厉害,拍这场戏很痛快。”

很多观众说,季佩珍的唠叨和琐碎像极了自己的妈妈,这正是徐帆想要达到的效果。

“不要老看手机,要好好吃饭,不要老吃快餐,少喝碳酸饮料,睡觉要睡足,不要有黑眼圈,这些好像都是时时刻刻要叮嘱的。也不知道怎么的,一顺嘴就说出来了,但我觉得这就是妈妈,妈妈就是很琐碎。”

就连每天短信、视频“查岗”也是徐帆的“本色出演”。生活中,她既是母亲,也是女儿,要随时挂念着一老一小的平安,“每天一定要有电话和信息,我要是觉得这个时间我妈应该在家,但打电话找不着她,一家子都没什么安宁日子。没办法,安全感就是这么建立的。”

“季佩珍不是完美的”

透过妈妈与女儿间的亲情羁绊,《我妈》折射出的同样是有关女性价值选择的思考。有人说,季佩珍太“强”了,一个人包办了所有;也有人说,季佩珍太“弱”了,为家庭失去了自我。

对此,徐帆说,季佩珍从来不是完美的,“她是坚强的妈妈,也是撒娇的妈妈,我想把妈妈各种各样的状态都放在季佩珍身上。”

她还透露,拍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季佩珍固执、发脾气的戏,由于篇幅所限没有放入正片里。

透过这样一个立体的角色,她试图向观众传达:“女性可以该坚强的时候坚强,想柔弱的时候柔弱,要撒娇的时候就撒娇。你想怎样都可以,这样才能很自然地释放自己。只做一种会很辛苦的。”

导演赵天宇曾这样解读,徐帆饰演的季佩珍与张歆艺饰演的刘玫,像硬币的正反面,映射出女性的两种选择:自我或是家庭。

戏里,刘玫带季佩珍找回自我,互相治愈;戏外,徐帆也深深地被张歆艺的开朗乐观所感染。

徐帆回忆,拍戏虽然辛苦,但休息时间张歆艺永远闲不下来,带她追《舞蹈风暴》等各种综艺节目,让自己的心态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年轻,“跟一个性格好的人拍戏有多愉快啊,这些专业性的综艺也让我在表演上有很多启发。”

在徐帆看来,自我与家庭并不是全然对立的,戏里季佩珍为女儿放弃科考机会,也并非一件值得惋惜的事。

“做母亲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要说牺牲了什么,也没有。孩子也是她很好的作品。付出一定是有收获的,梦想其他时候也可以实现”徐帆说。

“演妈妈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影迷说:“判断一位女演员是不是好演员,要看她如何演绎母亲这个角色”,按这个标准,我们很容易从徐帆身上,发现好演员的特质。

也许是因为天生温婉端庄的“大青衣”气质,徐帆从20多岁起就开始演绎母亲角色。自《一地鸡毛》《一声叹息》到后来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以及最近的《再见,少年》《关于我妈的一切》,徐帆乐此不疲地诠释着“中国母亲”的多种面向。

《一声叹息》

 《一九四二》

在一次访谈中,徐帆曾提到自己最满意的两个角色:一个是《青衣》里的筱燕秋,一个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同样是两位母亲。

出身曲艺世家,从小爱戏如痴的徐帆,遇到筱燕秋,就像遇到了另一个自我,“碰上这样的角色,是一个演员的福气。”

演筱燕秋,徐帆几乎不用体验生活,曾经在戏校学戏的经历,各种唱腔、身段便一股脑地涌上心头,“筱燕秋身上有我的影子,她让我产生许多联想和创作欲望,拍戏的过程就像把以前的生活一点点倒出来。”

台上的为戏痴狂,生活的一地鸡毛,徐帆塑造的筱燕秋是动人的,更是立体的。

尤其是结尾那段对镜梳妆和雪中独秀,水袖轻舞、眼波流转,戏里的筱燕秋和戏外的徐帆都到达了人戏合一的境界。

如果说《青衣》里的“母亲”身份仅是点缀,那《唐山大地震》则紧紧围绕一个母亲32年的内心背负展开。

拍摄时,徐帆刚刚体会到做母亲的滋味。她说,没做母亲前演母亲,是做加法,做了母亲之后再演,就要做减法,“但怎么减也减不掉,总有一种情感不断往外涌。”

选择“救弟弟”时的撕心裂肺,守着废墟过日子的执念,母女相认时的激动和愧疚,面对30年的时间跨度,人物情绪的大起大落,徐帆都处理得克制却精准。

她时刻用戏里孩子们返璞归真的表演提醒自己:来“真”的,不要“演”,“我是将自己的情绪往下压的,我不能放出来,放出来成为徐帆,压进去才是李元妮。”

那段时间,媒体频频问她,演这样的苦情戏会不会心力交瘁,徐帆的答案恰恰相反,“我释放得很畅快,就像在空调房里待久了,出一身汗会很舒服。”

“母亲专业户”曾是不少中年女演员的“大忌”,但徐帆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她笑着对我们说:“我本来就是妈啊,以后可能还会升级成奶奶。我不想太拧着自己的年龄走,顺其自然。其实生活里每一件小小的东西都可能精彩,只看你是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

用心体悟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也是徐帆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她说年轻的时候总做“红花”,如今做“绿叶”也不错,“一岁年龄一岁人,我现在的年龄和身体已经不是能一夜一夜熬的状态了,就做那么一点点正正好的事情就可以了。”

谈起表演的准则,徐帆心里一直有一杆尺,那就是“生活”,“我的标准就是你们身边正常的生活,我喜欢演一些跟生活有关系的角色,有温度,同呼吸。”

文/米亚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