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阿凡达》重映,卡梅隆竟然说技术没那么重要?

大陆 2021.03.16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06:59      建议WIFI下打开

3D科幻经典《阿凡达》中国重映 “云对话”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1905电影网专稿 14.93亿!3月12日,上一任世界电影票房冠军《阿凡达》王者归来,以IMAX 3D和普通3D两个版本在内地重新上映。上映次日,就在原有基础上突破了14亿票房,并再度赢得世界票房冠军的宝座,漫威第一时间也在社交平台上恭喜《阿凡达》重新超越《复联4》,重夺世界第一。

十一年过去了,2010年1月4日《阿凡达》上映的时候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盛况依然历历在目,网上甚至一度流传着“《阿凡达》一票难求似春运”的说法,各大贴吧、论坛,所处可见大家总结的《阿凡达》观影手册,甚至连看《阿凡达》最佳如厕时间在几分几秒都有详细解析。

2010年,电影院挤满了排队买《阿凡达》的人群

也正是由3D科幻巨制《阿凡达》开始,全球的电影市场进入了3D电影时代,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以视觉特效技术大军、生物设计大军、动作捕捉大军、替身演员大军、舞蹈演员大军、演员大军、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身份,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在21世纪的第21年,正在新西兰拍摄《阿凡达》续集的他也在《阿凡达》重映之际,接受了电影频道的云采访。

卡梅隆:最重要的不是技术

“我喜欢你们的背景,很漂亮,就像在大银幕上看到‘阿凡达’的世界。”这是詹姆斯·卡梅隆连线电影频道北京演播室时,说的第一句话。

坐在北京演播室的是电影频道主持人蓝羽和影评人周黎明。蓝羽请卡梅隆用中文向全国电影观众说了“你好”,周黎明则向卡梅隆带来了“Good Morning from Beijing”,并回忆起自己当年“踏雪步行”到电影博物馆目睹《阿凡达》盛况的场景。

2010年,北京,观众在零下十几度的室外排队

在连线采访中,卡梅隆希望现在年轻的观众会听他们的父母说起这部电影从而产生兴趣,自己走进影院去看,去发现并感受这部电影的魅力,因为影院的观感是非比寻常的,震撼的3D效果是其他移动媒体平台所不能比拟的。

2021年,《阿凡达》在中国重映

说到观影体验,卡梅隆认为在家无法体验《阿凡达》的极致效果,更亮的画面、更高的帧率,更大的影像宽容度等各项视觉指数都要达到一定的高标准,而电影院和其他任何地方看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沉浸式体验,“电影院里黑暗而安静的环境,让你完全沉浸其中,但是在家里看电影,你会被各种琐事打断,无法获得电影院里的体验。”卡梅隆说,“换句话说,大银幕电影会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被流媒体取代——尽管过去几年,特别是疫情期间有过类似的争论。”

谈及3D电影,卡梅隆认为市场需要这样的作品,但是其中很多制作得不够精良导致观众不满,所以市场需要更多制作更加优秀的这种电影,观众需要在电影院里看到优秀画质效果的3D电影。

卡梅隆也带来了对年轻中国电影人的鼓励和忠告:“现在的工具已经非常强大了,应该好好利用。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是自信,另一个是学会观察,如果你想把视觉效果做好,怎么把它做得更加真实,你必须学会观察日常的生活。那些效果虽然是创造出来的,但你必须把观察到的东西放进你的电影里。”

对于《阿凡达》重映,卡梅隆感到惊喜和意外,他本以为会在明年年底《阿凡达2》上映之前再重映。说到这部经典之作的续集,他透露故事主体依然是关于自然的,不过使用了更加先进的视效制作技术,更为真实的创造角色的手段,更明亮清晰真实生动的画面,更高的影像宽容度和帧率,是更为成熟更适合观看的3D技术,也将会使最佳的3D观影体验。

但是,这位3D电影技术的引领者和最大功臣,却认为技术绝非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他说:“故事和情感永远是第一位,而技术是次要的。我不会让3d和高帧率这些技术问题影响到我故事的讲述,极高的高帧率会让电影看起来像普通的视频,我不希望那样。毕竟,那些都只是工具。”

再看《阿凡达》,不止是技术与艺术之争

十一年过去了,那位敢在奥斯卡典礼上喊出那句“我是世界之王”的男人,那个能将商业和艺术并驾齐驱的大师,如今再度谈论起自己最为拿手的特效技术,竟然变得“谦虚”了起来,只把技术看成“工具”。

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因为卡梅隆对于特效技术的卓越成就而或多或少的忽视了他电影中的故事和情感,美丽的误会了卡梅隆。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陈晓云所言,“我们对好莱坞电影确实存在很多的误解,主要就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这是好莱坞很久以来的传统。由于过于强大的商业力量,往往压抑了我们对这一特性的发现。《阿凡达》的技术很复杂,但是它传达的理念非常简单。”

周黎明也在采访卡梅隆时提到,“李安之前也对电影技术的边界进行了探索,但有些人认为他在技术与电影叙事之间并没有找到最好的平衡”,这也让技术和叙事之争成为电影世界中永远的课题。但对于《阿凡达》重映,周黎明表示乐观,认为“看过《阿凡达》的人可能想去重看,因为这些人当年没在大银幕上看,但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在别的渠道看了,比如手机或者电脑、电视上,跟在影院里看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连一向严苛的影评人赛人也对《阿凡达》表示支持,他说,“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工业的巨无霸,就在于它把人身体的潜能和思想的潜能(可见的),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的将其进行视觉化的呈现。好莱坞电影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他们一次次刷新着我们肉眼所见的物理奇观。”

另一方面,赛人更加强调了故事的重要性,“植根于美国本土的,乐于编织美国梦的好莱坞叙事,是圆熟而精美的。他们一旦要向全世界的观众传递梦想,他们从古希腊戏剧传统里沿袭下来的封闭式叙事,依然存在,并起决定性的作用。好莱坞电影最具囊括性的时候,是它要让全人类通过大银幕,去看到一个他们想过,或未曾想过的全新的世界。基顿、西席·地密尔、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就是这么干的。现在轮到了詹姆斯·卡梅隆。”

曾经和卡梅隆合作过《泰坦尼克号》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肖永亮对《阿凡达》不吝赞美之词:“以往我们说好莱坞的电影就是会讲故事,但《阿凡达》让我们看到作为一部电影,故事可能不需要那么复杂,靠视觉表现,靠思想传达,也能把这种艺术做得非常完美。如果说好莱坞电影艺术有一种新的潮流和动向,那么我觉得应该是数字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通过这种完美的融合将自身演变为数字创作的主题。这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形态,也是一场全新的艺术革命。”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教授朱梁更赞同这部电影的技术成就,他说,“如果很多人对《阿凡达》的剧情是否‘艺术’有争议的话,那么没人可以否认,《阿凡达》的巨大成功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导演卡梅隆和顶尖的数字科技。”

卡梅隆拍摄《阿凡达》时的现场工作照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则对《阿凡达》的观察保持了冷静客观的立场,他在肯定这部电影技术成就和巨大反响之余,指出,“《阿凡达》归根到底只是一部娱乐电影。上映前,有人认为《阿凡达》的出现像以前彩色电影、有声电影改变了电影历史一样,将会成为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分水岭。但我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理智对待。”

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对这部电影直接站在了批判的立场上,他认为,《阿凡达》是豪华而平庸的好莱坞商业片,是技术主义至上、商业至上、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心理需要的商品。其形式是震撼的,内容是苍白而浅薄的,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成为“仿宫崎骏作品”或“伪宫崎骏电影”的三维化杂耍。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更是早早就认为《阿凡达》预示好莱坞的某种极端,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阿凡达》的飙高意味着好莱坞大衰退的开始。如今,他的预言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现实。

由此可见,对于《阿凡达》的讨论早已超出了技术和艺术(故事、情感)之争的范畴,变成了从电影本体到电影工业再到产业升级以及潮流趋势的各个话题延伸。相信看完重映版本的你,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不如留言给我们,一起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吧!

文/大陆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