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春节档之后,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最值得观众关注?

王大陆 2021.02.27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种一棵树,滋养几代人;点一盏灯,照亮一座城。

为配合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重大宣传,全面小康题材重点献礼故事片《千顷澄碧的时代》已全国影院公映,描绘了一幅“扶贫奔小康长卷”。

1963年春天,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亲手栽下一棵幼桐,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今日,“焦桐”已然长成合抱大树,成为了焦裕禄精神的象征,兰考也已泡桐如海。

1990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后填写了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饱含着他对焦裕禄同志的深切追思: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首立意高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用“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对焦裕禄精神进行了一种诗意的形象概括,“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则传达了“涓滴之力汇聚磅礴伟力”的时代理念——无数基层干部在老百姓的帮助下贡献出一滴滴水,共同汇聚成一个千顷澄碧的世界,回馈给中国老百姓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正是取名于此,寓意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带来全面小康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东学:刚接戏时,内心是忐忑的

《千顷澄碧的时代》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领衔出品,讲述了一心想在学术中寻找中国农村出路的热血青年芦靖生,与县委副书记范中州、乡书记韩素云为代表的兰考各级干部相遇在中国脱贫攻坚战第一线,带领人民群众奋战三年,最终改变了这座半个世纪没能摆脱贫困的县城,绘就今日兰考蓬勃发展的小康长卷。

扮演芦靖生的是河南籍青年演员李东学,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助农大使,他对以芦靖生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县域基层干部并不陌生,“以前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对兰考、对焦裕禄,都非常了解。如今我们拍《千顷澄碧的时代》,不光要发扬精神,同时还要汇报出一个优秀的成果给观众。”

电影在结尾,也借芦靖生之口点明了片名的寓意:“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有我的一份力量!”

对于《千顷澄碧的时代》这一片名,李东学认为这代表了一种非常和谐美好的生活,富有诗意情怀和历史高度。他说:“这句台词是我们拍到最后,有一天在黄河边,我跟宁导说可以调整一句词或者加一句词——就是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那是一个理想,那是勾勒的一个画面,有我的一份力量。因为我们当时在黄河边嘛,涓滴之水汇成江河,就是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其实这部电影不仅让扶贫工作者们能够找到共鸣,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可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包括在座看这部电影的每一个观众,每个人去散发自己的能量,构成了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

据宁敬武导演介绍,当初选择李东学担任男主,就是想在河南籍男演员里找到和芦靖生这个角色的金融精英气质相符合的形象。身为河南人的李东学接到这部反映家乡脱贫攻坚的电影邀请时,心里自然非常想演,但也非常忐忑,特别是在家门口拍这部电影,生怕拍假了观众不感动,便在导演的建议下有节制的使用了更加亲切的河南方言。

为了帮助李东学塑造芦靖生这个金融精英,宁敬武导演给了他几本书去做功课,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的《穷人的银行家》、历史学家漆侠编著的《王安石变法》等。这些书中的很多启发和构想都一一印证在了《千顷澄碧的时代》之中,以芦靖生这样一个定点扶贫兰考的证监会下派基层干部、一个提炼典型化的青年金融工作者、一个驻村书记的缩影展现了金融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中国脱贫攻坚的精神面貌。

为了体现传承焦裕禄精神的基层干部形象,李东学深入了解了焦书记的生平,并反复研究了《焦裕禄》这部电影。他说:“过去那么多年了,我们重新又回到兰考拍一部影片,两部影片之间是否有潜在的一些联系,或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千顷澄碧的时代》能否给到一种答案或者完成一种回答,这都是我们拍摄之中经常会去交流的一个问题。”

随后,李东学跟随导演,进行了人生首次兰考之旅。这一趟下来,他看到了充满年代气息的红砖砌成的县政府,在焦桐广场瞻仰了焦书记,但带给他更多的是震撼——现在的兰考与《焦裕禄》那部电影中的面貌早已完全不同,早就从风沙盐碱的贫困县城成为了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现代城市,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这进而让他联想到,未来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他在兰考那段日子里,发现基层扶贫干部是那么有朝气、有理想,和打了鸡血似的长时间驻村工作、与家人分离。如此巨大的付出,让这些扶贫干部在讲到自己的故事时也难免抹眼泪,但如果被问到觉得值吗,他们的回答却是如此笃定——觉得还是值。

在这里,李东学也借《中国电影报道》的平台,对依然坚持在第一线的基层干部们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敬意:“特别难得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完成影片《千顷澄碧的时代》的拍摄,这是一部取材于全中国所有第一书记的缩影这么一个故事,但是真正付出辛劳的还是你们这些在最前线奋斗的第一书记们,向你们由衷的致敬。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在万里晴空下去享受最愉快的时光,在千顷澄碧的田野上,播种最美好的希望。”

宁敬武:导演里的金融学家

相对于李东学,导演宁敬武早在2015年《为了这片土地》、2016年《毛丰美》、2019年《樵夫·廖俊波》期间就开始创作脱贫题材作品了。

对于兰考,宁敬武导演的印象更多的还是来自于90版《焦裕禄》,这部电影也与《千顷澄碧的时代》发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90版《焦裕禄》中焦书记带领群众种植泡桐抵御风沙,但今天,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焦书记当年种植的“焦桐”已经成为了古琴、古筝、扬琴、琵琶等民乐制造基地了,这也体现了电影“扶贫先扶志”的主题——即从观念上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

来到当地后,最开始村民以为剧组在拍摄影视娱乐作品,后来开始逐渐认识到拍的就是他们的脱贫,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所以村民对剧组的情感越来越亲近,很多人都成为朋友。这也让宁敬武想起90版《焦裕禄》中,同样有很多村民加入到了电影拍摄中,当剧组杀青时,他们非常舍不得李雪健老师,也舍不得剧组离开兰考。

片中贯穿始终的焦裕禄精神在他看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权利为民的热血奉献精神,另一部分是焦裕禄在火车站追种泡桐技术员的那种追逐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重现在了《千顷澄碧的时代》中芦靖生通过金融扶贫助力兰考脱贫的故事中,延续了焦裕禄精神的发展;而焦书记的形象也再次出现在了片尾芦靖生仰望的焦桐广场的焦裕禄雕像上,以及定档海报上的铜像上。

《千顷澄碧的时代》要展现一个全新的兰考,展现一个从焦裕禄时代的兰考到脱贫攻坚战完成的兰考的变化,对宁敬武导演来说也是重读兰考和深层读解兰考的过程。由于故事是从2014年的兰考开始,也就是要还原脱贫攻坚战之初的兰考,影片选择的拍摄地实际上是人家即将拆迁的村庄,特意保留下来当作电影拍摄。片中的泥泞小路和小卖部都是临时搭的景。

这部电影选择宁敬武做导演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他的金融背景。在读电影学院之前,他在银行的投资研究所工作过五年,算得上导演中最懂经济、懂金融的一位。因而在电影中,他拒绝了一味在故事中讲奉献、讲付出、讲苦情,而是全景式、全方位展现中国脱贫攻坚方法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金融扶贫这样一个世界性课题,为世界的脱贫坚定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导演宁敬武

对于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宁敬武说:“中国用五年的时间跨度做了这么大一个工程,让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个非常伟大的事业,但仅仅通过碎片式的新闻报道,很多人是读不懂的,所以说希望通过我们全景式的深度展示,除了讲述扶贫干部们的付出,和焦裕禄精神在今天干部身上的体现,也希望讲到中国脱贫的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精准策略,以此完成了世界性的壮举,讲好这个中国故事。”

这样浩大的工程,该如何通过小人物或小的切入点去展现呢?对于如实反映“真脱贫、脱真贫”的脱贫攻坚战,《千顷澄碧的时代》必须在以往的影视作品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研究贫困的根源,研究脱贫真正的难度,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脱贫攻坚战的描述。因而,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宁敬武找到了大量人物原型并加以提炼,最终确立有性格的人物差不多15个以上,以群像式角色展现脱贫风貌,以一个长篇小说的范式做脱贫剧本,以深度现实主义方式书写脱贫事业。

最令他欣慰的则是,很多扶贫干部从一开始没意识到脱贫攻坚战是如此声势浩大的硬碰硬的战役,当亲身参与这一改变历史的丰功伟业之时,那种幸福感和喜悦感深深刻在了他们心里。当《千顷澄碧的时代》在河南小范围放映时,这些干部的共鸣超乎想象,这种共鸣源自他们心底那份荣耀与感动被见证在了大银幕上,这令宁敬武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作为导演,宁敬武最大的心愿便是,二十年之后,当全世界的观众想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时候,《千顷澄碧的时代》是一个范本。

文/王大陆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