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还有多少人不敢看?

2020.10.09 来源:新浪娱乐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假期就这样过完了......

>和假期一起结束的,还有小剧追了整个假期的《在一起》。

>如今,已经从8.5分涨到8.9分了。

>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这部特殊的《在一起》。

>从“时代报告剧”这几个字眼中,已经奠定了这部剧的基调。

>最后一个单元《武汉人》,讲述了平凡的武汉社区工作者,是怎么帮助大家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武汉封城,社区工作者给小区居民送菜,

>量体温,坚决防止串门等现象发生。

>遇到产妇早产,社区工作者冲在第一线,送产妇去医院,

>病重的患者去医院,也需要社区工作者帮忙送达,

>比起在医院直面病患的医护人员,奔波在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危险系数也很大。

>条件艰苦的时候,他们头带塑料瓶、身穿雨衣量体温。

>就像社区工作者涂姐说的,不是什么大人物,唯一能做的就是卯起搞!

>疫情,是今年的代表词,经历了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不同程度的疫情级别,终于可以在十一放开旅游了。

>大概因为这样的原因,重看这部类似纪录片的剧集,心里还是很感慨。

01 演不出来的情感

>十个单元看完,最压抑的是《救护者》这个单元。

>国内著名的医学专家,授命支援武汉。

>到医院后,他按照常规流程检查医院的防护。

>为什么装尸袋要放在病房里?因为没有多余的地方给他们。

>为什么设备这么简陋?因为病区不够用,大部分病房都是其他科室临时改的。

>为什么不换防护服?因为物资不够,医护人员已经做好穿工业防护服的准备。

>所有人都希望他做些什么,即便是身经百战的著名专家,看到这样的情景,还是会恐惧。

>谁说有经验的医生不会怕?刚到武汉还没来得及和大家认识,就进入紧张的救治工作。

>短暂的忙碌过后,他颤抖着脱去手套,呆滞地坐在一旁。

>这个镜头很触动我,无声胜有声。

>条件艰苦,人手不够,设备不够,医护人员体力也达到极限。

>在寂静和安静中,体会到医护工作者的无奈和窒息。

>最触动我的,是医院贴着的名单,每走一个,就用红笔划掉一个名字。

>医生也会害怕,也会难过崩溃。

>几乎每个单元都会有这样的对话:“医生,你害怕吗?”

>“怕”

>“但,应该没事儿”。

>有太多病人崩溃的瞬间。

>年轻的患者吵着要出院,

>加床的患者亲眼目睹病友突然的去世,心态崩溃,

>还有不久前还和医生唠着家常,打赌谁的孩子生出来轻,谁就请客,没多久就严重去世的患者。

>甚至,连刚出生的孩子的照片都没见过。

>花这么多篇幅写《救护者》这个单元,是因为这个单元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医护工作者的无力。

>病毒看不到摸不着,你甚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变异,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离去。

>当然,曹盾导演的镜头语言不仅带给你冲击的震撼,还让你看到希望。

>前期的医院阴沉,但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各部门没有新增病例时,一下就变得温暖了起来。

>(细微的色彩变化,仿佛天亮的感觉)

>而那张名单上,红色的标记越来越少,渐渐被出院的绿色代替。

>绿色是希望的颜色,新生的颜色。

>《救护者》的台词并不多,很多甚至是专业的医学术语,但是那种真实的压抑感,更让我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和伟大。

02 无处不在的感动

>当然,本剧的大部分篇章带来的都是感动。

>最初的感动来自《摆渡人》。

>一个普通的外卖小哥,最初的目的也许是高昂的跑腿费,或者过年加班翻倍的工资。

>但是,当他看到那样的武汉,毅然决然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人。

>普通人的付出很微小,或许还会有一些小乌龙。

>比如,小帅帮漂亮的小姐姐照顾猫咪,和辜勇侃家常。

>只是,不经意间流出的温馨更戳人。

>叫外卖的那家人会给外卖小哥准备一瓶梨汤,

>也会遇到在家里闷得慌,去屋顶透气的大爷,被外卖小哥误会要轻生。

>后面的感动有意外留在武汉的大连小伙。

>坐错车厢滞留武汉,为了包吃包住来到医院做保洁。

>初到武汉,弱小、可怜、无助是他真实的反应。

>第一次体验重症区的清洁工作,第一次穿着成人纸尿裤上厕所,第一次被病人吐了一身血......

>他害怕,想办法逃跑,尝试过骑自行车,但到处都被交通管制,

>藏在运送物资的物流车里,企图逃跑。

>结果当然是失败。

>可能因为知道他撒谎没有拆穿他的警察,或者是警察和家人道别时的无奈触动了他,他又回到医院,和医护人员一起加油。

>他帮助医护人员搬东西,及时清理垃圾,帮患者家属传达物品,和病患交流打气。

>从抗拒到接受,再到努力帮助那里的医护人员,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却让枯燥的医院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笑声。

>普通人的感动,还来自《口罩》。

>从商人的角度出发,也许转产生产口罩,是为了缓解自己针织厂的亏损,一举两得。

>但是疫情爆发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口罩的生产,甚至还有比亚迪、富士这些知名的工厂,跨界生产口罩。

>所有的普通人,奔向抗疫一线之前都有过纠结和挣扎。

>口罩生产商老韩也是这样。

>拒绝了很多次,最后还是决定回宁波生产口罩,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救人。

>除了普通人,小剧还通过这部剧,重新认识了疾控防疫工作和社区工作。

>防疫工作人员大力排查疑似病例;

>社区工作者送菜送米,量体温;

>还有不分昼夜轮班的交警、社区志愿者、前线记者、新闻工作者、物流部门、武警等各类部门的付出,这场战疫才能这么快取得胜利。

>《在一起》一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真实的原型改编,也是这十个单元,让我们看到了除了医护人员外,来自各行各业的凝聚力。

>第一个单元讲武汉疫情爆发初期的武汉医护人员。

>第二个单元讲疫情期间的外卖小哥和自发组织的滴滴司机们。

>第三个单元讲身在外地的武汉医生,结伴逆行的故事。

>第四个单元讲国内知名专家援鄂时候的震惊。

>第五个单元讲流调工作人员查找“0号病人”的故事。

>第六个单元讲援鄂军医队和火神山工程。

>第七个单元讲疫情期间武汉零感染的奇迹方舱医院。

>第八个单元讲意外留在武汉的大连小伙子,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武汉。

>第九个单元讲企业家转产口罩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

>第十个单元讲武汉封城后武汉社区工作者的故事。

>说实话,这十个单元并不是所有单元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很强的共鸣。

>毕竟我们的职业多元,我们也不一定生活在武汉或者湖北。

>但很感谢能有这么一部剧,让我们从不同职业、不同视角去看看2020年的艰难。

03 熟悉的烟火气

>《在一起》的本质还是电视剧,不排除艺术的创作改编。

>但是它一开始吸引小剧追剧的,是它的真实感。

>医护人员的聊天充满了烟火气。

>中国人最喜欢用代称,你家那口子,老头等称呼一下就有了生活感,

>中国人最在乎“年”,即使这个年过得很艰难,还是会互相道一句:“过年好”。

>只是,手中拿着的酒不是祝福,而是驱寒用的必需品。

>当然,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在走廊加床的场景也被还原。

>而普通人的生活,更是看到了居家的自己。

>辜勇回家不在乎形象地瘫着,

>小孩子要去方舱医院,临出门妈妈还不忘叮嘱他带着寒假作业,别忘记学习,

>媳妇生病,婆婆强撑着自己的身体照顾更严重的她。

>充满中国式的问候和对话,一下把你带入了那个情景。

>但,最大的感触来自医患之间的真情流露。

>医护人员也会害怕,也会崩溃。

>而他们在崩溃之余,还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继续工作。

>或许单元剧不能做到每个单元都让大家感受到强共鸣。

>但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为了疫情付出的所有人,都值得我们致敬。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