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之后,我们期待的不止有《三体》
1905电影网专稿 试问,当下什么电影题材最受大众关注呢?或许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但如果提名科幻电影的话,相信大家不会有其他异议。自《流浪地球》上映之后,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就此被打开。虽然《上海堡垒》带来了小意外,但是大家对科幻题材的热忱并没有因此熄灭。
郭帆更是凭借《流浪地球》一片,拿下了第32届金鸡奖最佳影片,以及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可谓是大赢家。
《流浪地球》摘得百花奖最佳导演 |
8月初,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在刚落幕的大众电影百花奖上,官方还举办了以“打造新时代的科幻电影”为主题的中国科幻电影高峰论坛。事实上,就目前的市场来看,科幻电影后续仍有强大的储备内容。
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正在筹备中;田晓鹏挑起了《三体》大梁;和郭帆合作过《李献计历险记》的导演李阳也带来了新作《从21世纪安全撤离》;以及陈思诚导演新作《外太空的莫扎特》,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科幻题材。
除此之外,电影《拓星者》还未上映,导演张小北全新的科幻电影《星门深渊》也即将开机。
在《流浪地球》之后,为什么没有像样的国产科幻电影诞生?拍摄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需要具备怎样的实力?这个话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最关心的话题,我们试图从后续的这些作品中,找到一个更新的认识。
我们在期待什么样的中国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都过去快两年了,为什么后续没有优秀的国产科幻片?这个问题是当天论坛上,科幻作家韩松抛给《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的问题。犀利,但是所有观众都关心的话题。
在大家眼里,科幻电影涉及的特效制作,是整个电影成功的关键。而从《流浪地球》上映以来,大家都无数次提出了电影工业化的概念,希望能通过更系统的制作体系,带来更优质的作品。
诚然,不管成功与否,我们目前看到的《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的制作成本,都要远超其他电影作品,而它们的视觉效果也是观众有目共睹的。高成本的制作,已经成为了观众心中科幻电影的重要标签。
但是,从《李献计历险记》到《流浪地球》,一直有参与的导演张小北则提出了自己的另一种观点,“大制作是必须要有的,但是真正能让科幻电影成为中国电影中的类型特色,其实最好是能保证每年市场上都可以见到相应的作品。”
他告诉我们,由他自编自导电影《星门深渊》即将开机。目前整体都已经筹备完毕,并已在开机之前,就通过虚拟拍摄的方式,利用动态捕捉和虚拟摄影机等技术进行多次动态预演。
“具体电影场景有多大,需要怎么样搭建,甚至包括未来演员的走位、灯光的布置,我们都能提前预判。”不仅如此,张小北和我们透露,用了这套拍摄方式,只要电影正式开拍,特效工作也可以同步进行,这样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张小北导演 |
无独有偶,郭帆此前也提出了类似概念的虚拟制片技术,用更工业化的模式去制作这类需要大量特效工作的电影作品。当然,除了《星门深渊》之外,我们也发现目前不少这类中小成本制作的科幻电影正在建组筹备中,比如前文提及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以及郭帆导演监制、孔大山导演的作品《宇宙探索编辑部》。
演员在科幻电影中的破局
有了这套虚拟拍摄的技术,是否演员的表演会因此被弱化呢?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张小北导演。“当然不是,一部电影成片好不好看,还是要由演员赋予。合适的演员可以用好的表演给这些角色注入灵魂。”他解开了我们的误解。
目前,电影《星门深渊》的选角差不多进入尾声,而《从21世界安全撤离》仍在积极选角中。
张小北也向我们提出,他其实很看重试镜。但试镜并非是试戏,而希望演员能按照相应的造型去拍一段东西,帮双方建立这个角色的认知,从而判断这个演员是否真的适合角色。当然,从《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两部作品中,均有观众提出演员的状态会让人出戏的问题。
事实上,这早已是导演们之间探讨过的话题。张小北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脱敏”。
观众的这种出戏感,很大程度的原因来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稀缺。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假设,闭上眼睛想象五十年后的东方世界,大部分人脑海中的场景是好莱坞科幻电影建立起来的视觉。
诚然,当初在《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中,中国元素的出现曾让不少观众“出戏”。但是随着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种出戏的情况也必然会减少。
陈数客串《火星救援》 |
同样,观众对于演员样貌的接受程度,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欧美人的脸型。“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用中国人的方式,中国人的情感去讲述中国人的未来。”正如龚格尔在科幻论坛上提到的,《流浪地球》的成功,是让观众信服了这样一个科幻故事。这种情况本身就让这部作品带有实验性。
科幻创作不着急分类
目前而言,大家提及中国科幻电影,多是《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但事实上,《疯狂的外星人》同样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影片,董润年执导的《被光抓走的人》中同样有科幻设定作背景。但后面两部作品均被其喜剧或者现实主义的题材给掩盖了。
诚然,对于不少科幻迷而言,他们通常会把科幻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而在更资深的科幻迷心中,科幻还能细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克苏鲁、太空歌剧等等。
“我们目前不赞同粗暴地把科幻进行分类。”因为爱科幻,而走上科幻电影之路的张小北给出了他的看法,“其实对于科幻的分类,是一个观赏习惯的问题,我们应该先让观众了解科幻,熟悉科幻,体会到科幻里的情感。”
张小北导演的《拓星者》被认为废土美学 |
由质变到量变,我们必须先让市场有足够多的科幻作品,再去讨论这些分类问题。很显然,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对于科幻的接受程度仍有明显的局限性。尤其像最初主打科幻题材的《被光抓走的人》,到了上映之后,完全被“去科幻”,整体的宣传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
这种情况在这群科幻电影人眼里,也是无可厚非。大家都认为,等到未来作品多了,观众们就都会接受。尤其是在张小北眼里,“科幻只是一种类型,对于观众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情感。”
科幻小说作家陈楸帆也指出,“情感永远是影视取材的宝库,还有人类记忆,历史题材……这些都可以是科幻电影的主题。”而回归科幻电影的创作,我们也发现,目前这类电影,多数还是依赖科幻小说IP——《流浪地球》《上海堡垒》《疯狂的外星人》《拓星者》均是如此。
前文提及的《从21世界安全撤离》《宇宙探索编辑部》以及张小北导演的《星门深渊》,则是原创剧本。
参与过《拓星者》《球状闪电》等项目编剧工作的张小北谈到这一现象,并没否认IP的意义。确实,如今科幻小说的涌出,给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让观众能更快地进入科幻世界。
但是对于更长远的发展,“这个行业里的人有一个共识,真正适合拍成科幻电影的故事,应该都是原创剧本。因为小说改电影的话,它中间有很多复杂的过程,这也间接导致了目前为什么很多科幻小说卖出版权之后,却没有拍成电影。”
至于未来中国科幻电影能有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或许无法地给出定论,但就目前《流浪地球》的成功,以及郭帆、陈思诚、张小北等电影人在中国科幻电影路途上的持续探索,我们期待它会有更好的表现。
正如张小北所期盼的,未来电影市场上,能有更多中小成本的中国科幻电影出现,这既能见证中国电影技术进入全系的制作体系,又能真正实现中国科幻的文化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