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电影频道播出《国歌》 记录永恒旋律
1905电影网专稿 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歌曲,只要听一次就会终身难忘。一字一音,短促有力;抑扬顿挫,雄浑铿锵。 字字是血,句句是钢。
它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喊出了全国人民一致抗战的决心,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甘受外族奴役、与入侵之敌拼死抗争的斗争精神。
国歌,是国家的代表象征,是民族魂的具象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当今的和平年代,都会激起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85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曾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去抗争。
在烈火炎炎的革命战争背景下,诞生了这首表现中国人民的刚强性格、树立民族尊严,一展中华民族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这也是音乐家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国歌》便是一部讲述这首激励民众的歌曲诞生过程的电影。影片导演吴子牛曾说:“在‘抗战情结’中所体现的,是我从影以来一直寻求的东西:那就是对生命的颂扬,对民族的忠诚,以及对侵略战争的仇恨。”
当年,这部电影投资近2000万人民币。剧本创作历时三年有余,大大小小的剧本论证会就开过上百次。剧组为求制作上的精良,还在上海搭建了一条旧街道,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影片用史诗式的笔触、纪实体的风格、磅礴的气势,真实地再现了国歌诞生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影片也再现了中国文人肩负神圣的民族文化使命,以笔作刀枪投身抗战的传奇故事。
《国歌》就像一幅大气磅礴充满激情的画卷,洋溢着崇高的美,悲壮的美。滚滚行驶的火车,迎面而来,带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这是1913年冬天的一个清冷的黎明,满载东北难民和伤兵的最后一列火车驶出山海关。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
这是黑暗的时代,淞沪抗战炮火连天、十九路军尸横遍野、关押田汉的南京监狱人满为患,与命运抗争的学生在东北流亡。压抑、沉闷,令人透不过气……正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戏剧活动的田汉,结识了东北流亡学生齐白山等人,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国土的沦陷,强盗的疯狂,政府的软弱,民众的抗争;生与死的呐喊,爱与恨的呼唤,无时无刻不在引起田汉内心的颤抖。
文人志士用他们的方式爱国。“从今十载磨词笔,文字当为举世雄”。他们演话剧,拍电影,渴望唤起所有中国人心中的斗志。
田汉说:“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无望而无救的。“在淞沪战争期间,田汉深感戏剧舞台不足以表现抗战。在夏衍的号召下,田汉、聂耳等人毅然拿起摄影机,以电影为武器,“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为了真实地记录下血淋淋的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他们不畏艰险,冒着枪林弹雨,背着摄像机冲进战斗第一线,用胶片记录下抗日军民的感人画面。
抗日电影《风云儿女》由此诞生。然而,在全民大抵抗的热潮之中,国民政府却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议》,中国军队被迫撤离上海。
不久又传来了参加东北义勇军的齐白山、林雪丽等人战死疆场的消息。一个又一个噩耗传来,田汉在极度的悲愤之中,写下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并由聂耳在两天的时间内完成谱曲。
《国歌》中的田汉(何政军饰)
这首歌迅速唱响全国,唤醒了全国人民的危机意识,点燃了万众一心共同抗日的决心。悲壮的歌声震撼大地,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奋勇前进的战斗号角。
诞生于苦难年代的国歌,多少年来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在国家与民族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它都曾被我们高声唱响,给予我们沸腾的热血和无尽的力量,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9周年纪念日。在1931年的这一天,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抗日。大半个中国被践踏,3500多万同胞伤亡。一寸山河一寸血,曾经的苦难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