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想吓我们,你的“套路”够深么?
“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未知。”
这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恐怖小说家H·P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说的。
人类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乐此不疲地寻找刺激,而惊悚片正是凭借恐怖与悬疑的成功融合而衍生出的一种电影类型,因此,惊悚片也一直是人们最喜爱又最不敢看的影片类型之一。
正是因为如此,每年的国产暑期档就变成了各种惊悚片、“可怕片”扎堆的档期,比如今年要上映的就有《七号公馆》《恐怖浴室》《碟仙实录》等等……
由于惊悚片投资少回报高,近年来的国产惊悚片越来越多,但是,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无一例外地让人大失所望。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就有20余部惊悚片上映,其中票房最高的是《碟仙诡谭2》,但累计票房仅有1279万元。
大家在看惊悚片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惊悚”,但是还会觉得这部电影并不好看。
那是因为,让我们感到惊悚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惊悚片中的一些“套路”。
那么,在这些口碑参差不齐的惊悚片中,都藏着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封闭式空间
“封闭式空间”的应用在惊悚片中非常常见,这种“套路”会让角色无法脱离出场景,让整个电影的叙事和故事的营造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空间中进行,从而令观众感到紧张和压迫。
比如张番番导演的《密室不可告人》,
《京城81号》中的古宅,
《荒村公寓》中的公寓,
《闪灵》中的旅店等等。
都有对于“封闭式空间”的应用。
套路二:对人类内心的深度挖掘
“深度挖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但在很多国产电影当中,这个套路都变成了简单的心理疾病。
每当看到荒村二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
一幢古宅?
一些有心理疾病或者行为怪异的角色?
其实,这类故事到最后大家会发现,所有的幻觉,或者让大家感到惊悚的元素,其实也都与影片中角色的心理问题有直接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经常会觉得中国的惊悚片拍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在对人物进行挖掘时在心理学方面的功课做得比较浅。
套路三:恐怖的声效
除此之外,惊悚片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套路,就是对声音的利用。
我们在看惊悚片时,为什么经常感到害怕?
影片中角色本身可能并不是那么可怕,但我们还是被吓了一跳,这多数是因为音效非常惊悚,比如一声非常突兀的巨响。
这种“一惊一乍”,在国内外几乎所有的惊悚片中都有大量的使用,还会辅以一些非常恐怖的音效来配合。
惊悚片的“套路”大家都在用,但其实“套路”本身并不是贬义词,关键的是有些惊悚片在应用套路的时候会处于一种走皮走肉不走心的状态,这才导致影片没有耐人寻味的感觉。
其实惊悚片可以拍的很高级,它不只是一个以小成本变成很卖座的商业电影,也可以很赋有哲学意味,有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探讨。
比如希区柯克的《闪灵》。
惊悚片如何反套路出佳作
1 把心理元素进行细腻处理
导演要将心理学的这个元素做得更深一点。
有些影片需要去涉及更多更高层次的心理层面的东西,比如电影《致命ID》,虽然影片当中有很多角色,但其实这些角色都是一个人的某一个侧面,实际上就是把这个人的精神给多面化,也就是一个把所谓心理的外化进行反套路创作的一个方法。
2 把重要元素做得更“强”
抓住影片中的重点亮点,然后循序渐进地把它丰富,强化,甚至无限地放大。
比如在电影《恐怖游轮》中,导演在影片中将“时间”这一元素循环放大。
影片是个时间的循环,整部电影就是在一个封闭邮轮中发生的,但是故事一会儿就结束了,但是结束之后整个故事又循环了一遍,并且无限地循环,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结局。
最近刚刚上映的《忌日快乐》也是这样一个时间循环的惊悚电影,也会让观众觉得很不同于以往。
3 以双向交叉的叙事方法实现突破
导演大卫·芬奇有一部经典电影叫《消失的爱人》,这个作品就用到了类似于双向交叉的叙事方法。
这部作品有另一个译名叫《控制》,影片开始,看起来像是个两性关系的故事,男主角好像要控制女主角,但后面会发现,从影片中段开始女主角开始反过来控制男主角,两性关系的战争就在这部电影中体现了出来,这种模式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做了一个很大的升级。
4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电影的结尾既能做到让观众出乎意料,又能让观众觉得有情可原,例如《灵异第六感》,前面99%的剧情交代了一个故事,最后说明故事发生在另一个时空,甚至是主角在死之前发生的幻象,完全颠覆了观众的想象。
这些就是我们的“反套路”,然而这些“反套路”也正是如何把套路用好的方法。
一部好的惊悚片,既要用好“套路”,也要用好“反套路”,这样首先就保证了剧情有足够的吸引力。还要能在视听体验上给观众足够的冲击。视觉上,环境、人物、细节还有道具等等要做的足够逼真且细腻,听觉上,声音效果应是一种气氛式的音乐,能调动观众的生理上的反应和刺激,而不是“一惊一乍”。
在现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观众与影片的创作者都是共同进步的,观众对于影片的要求越来越高,创作者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
很多的国产惊悚片都成了“荒诞剧”,成为了四两搏“千金”的渠道,这大概才是最“惊悚”的事。
只有把“老套路”用细并且把“反套路”用好,在制作上更走心,拿出诚意用作品说话,才能让那些“一惊一乍”的“可怕片”重新获得观众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