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画出个寻常轮廓,让你用情怀来填
共6张
|
1905电影网独家 如今的好莱坞歌舞电影,类型本身就被赋予浓郁的怀旧气息。近些年音乐电影常见,比如约翰·卡尼的《曾经》、《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和《初恋这首情歌》,科恩兄弟《醉乡民谣》,威廉姆·H·梅西的《无人引航》,但歌舞电影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登峰造极之后,就迟迟难以再现辉煌。曾经1994年《沙漠妖姬》、2001年的《红磨坊》和2002年的《芝加哥》出现,都有舆论预期将再掀歌舞片复兴潮流的趋势。
但是,歌舞电影固有“逃避现实”的色彩,歌舞情节的“不可能”性质(比如你没法在现实中看到两个刚认识的人,聊着天找着车,就在山上默契起舞),很难被看重“现实主义”的电影人欣赏,后继者寡,谈不上复兴,倒成了物以稀为贵。达米安·沙泽勒此番讨巧的《爱乐之城》,创造出他《爆裂鼓手》之后的又一奖项巅峰,大半也要归因于他对类型怀旧感都物尽其用。
这是达米安·沙泽勒的第二部歌舞电影,首部是2009年《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事实上《爱乐之城》中的爱情设定,即便穿上歌舞片这个外壳,依旧显得老生常谈。我们回顾比如乔治·库克的《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纽约》(1977),经典歌舞电影里的主人公们,不乏这类,在事业上互助的明星/演艺界人士坠入爱河,相识相知相爱相惜,却最终难得圆满的故事。若是刻意挑出《爱乐之城》的差别,大概是它的“爱情”并不耗费太大力气——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感情更像是事业奋斗过程中,难得一遇的朋友知己,在对方遇挫沮丧,缩回壳里时,及时将他/她拽出来。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平等相处,不存在类似《一个明星的诞生》里,开始男尊女卑的借力和提携。对比以往的编剧,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关系更契合现代的社会语境。
只是这微弱的情节调整,难以掩盖电影整体的创新缺失。沙泽勒只是很聪明地在遵循和利用观众的“习惯”,但《爱乐之城》无论在音乐舞蹈场景,还是整体故事构架,都显得新意寥寥,我们可以在无数过往好莱坞歌舞电影里找到类似的场面,而且,导演的野心显然也只满足于这“固守”的观念,甚至将之集中到男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对爵士乐的坚持上,彷如《午夜巴黎》里没经历过时光穿梭的欧文·威尔逊,看不惯新生事物,觉得自己没有出生在黄金时代。我们认可,片中怀旧和致敬元素触动人心,因为这属于一种突破桎梏后的共同记忆,但是,匠心独运的念旧跟频频回首的固步自封,是两回事。无论故事,还是技术,《爱乐之城》都只是在延续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见“更进一步”的探索。
好莱坞歌舞电影曾有一段时间热衷于豪华的舞台排场,但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巴斯比·伯克利风格没落之后,马克·桑德里奇执导的阿斯泰尔·罗杰斯歌舞片渐成主流,对后续的好莱坞歌舞电影产生重要影响。在马克·桑德里奇的电影里,歌舞情节不再局限于戏剧舞台化的领域,相反,溜冰场、酒吧、公园、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一个潜在的表演空间。在这个既定的空间里,通过歌舞的节奏,使得日常行动和环境非现实化。达米安·沙泽勒的《爱乐之城》也是遵循着马克·桑德里奇的设定。
《爱乐之城》中歌舞戏的“施展”空间都相对开阔。开场大堵车公路上雅克·德米式的群舞,米娅与室友从相对封闭的房间内走出到广阔的户外马路,两人在山顶上迎着落日的歌舞,瑞恩·高斯林漫步在桥头邀请黑人老奶奶起舞,背后也是一望无际、泛着晨辉的海面。空间上的开阔感,与整部电影表面上明亮的情绪基调对应,也令每场歌舞的出现,人物的情感张力都得到加强。这种开阔感,更如同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对未来的畅想和展望,虽然眼下事业还各自在辛苦追逐的路上,两人的感情也刚刚开始,但那时那刻的他们,对未来抱有无限广阔的憧憬,预示着一种希望和力量。
人们倾向于欣赏“难以达成”的场景,比如歌舞电影里精细协调的舞蹈编排,比如武侠动作片里见功底的武打设计。一方面,这类表达时间成本较高,观众能察觉“一分钟”背后的“十年功”,在观影过程里感觉被尊重;另一方面,这种脱俗超凡与不循常规,也拉开了与我们生活日常的距离,在本就“造梦”的电影里,进一步突破了僵硬现实的禁锢。所以我们看歌舞片,看到的总是一种“现实”与“虚幻”的激烈碰撞,比如《一个明星的诞生》里朱迪·加兰和詹姆斯·梅森舞台上的风光和舞台下夫妻感情的矛盾纠葛;《芝加哥》里主人公维尔瑪(蕾妮·齐薇格)郁郁不得志的卑微现实和脑洞大开的明星幻想,甚至《随我婆娑》(1937)中的“遛狗”场景。
这种虚幻与现实的碰撞,在《爱乐之城》中更是贯穿了主旨和细节。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曾表示《爱乐之城》就是“拥抱歌舞片的魔法性质,同时根植于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纹理之上”。最为“超现实”的画面,出现在两人关系初定,看完电影《无因的反叛》之后,驱车去到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台,米娅和塞巴斯蒂安,从相对密闭的现实空间里,漫舞进去更梦幻开阔的云层星空。格里菲斯天文台这个场景,后面还出现了一次,是在白天,两人分手后,米娅去试完镜,两人在馆外的木椅上长谈。两次出现都是对米娅和塞巴斯蒂安这段感情的见证,只不过无论感情还是场景,都已经由“里”而“外”,物是人非。
其次,电影前后分别用《City of Stars》和《Mia & Sebastian’s Theme》两曲“快进”了一段人生——前者是现实,热恋中的两人在房间里相顾吟唱“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将二人各自的挣扎奋斗,塞巴斯蒂安违心改变自身坚持,加入乐队的一段历程蒙太奇穿插着呈现;后者是幻想,当功成名就后的米娅与丈夫现身在Seb’s酒吧,塞巴斯蒂安用一曲时间里,虚构出若当年与米娅结婚生子幸福美满的幻想。三来,这两位在洛杉矶追梦的主人公的结局,他们的事业或许是受机遇眷顾,“梦想成真”式的虚幻美好,但在感情里,却还是落于“旧情难续”的遗憾现实。
这样两个小时的片长,如同家人手作的一道甜点,谈不上惊喜,但若已经熟悉习惯了这个味道,也甘之如饴,也暖流入心。或许还会觉得,这才是歌舞电影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