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专访《黑处》导演:抛开悬疑噱头,才会为之惊艳

良小凉 2016.10.14 来源:1905电影网

(本文首发于“电影涨资势”,欢迎微信搜索filmmore关注)

1905电影网专稿 如果说,9月上映的《七月与安生》让你看到了国产青春片的诚意,那么明日上映的《黑处有什么》则将带你见证国产青春片的新意,而且这份新意还得到了姜文曹保平认可,以及FIRST电影节“最佳导演”的加持,之后更是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和伦敦电影节。

《黑处有什么》获第9届FIRST青年影展的最佳导演

像许多第六代导演一样,王一淳在这部处女作中,也把镜头对准了沟壑纵横的90年代,不过她没有拼尽全力去表现“缅怀”,而是借用杀人案频出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缺陷,勾勒出一幅充斥着黑色荒诞意味的少女自画像,令人眼前一亮。

刚上初中的女主,正处于性朦胧的年龄

有人说它是中国版《杀人回忆》,不然,悬而未决的杀人案在这里,只是危机四伏的象征。导演的绝妙之处,在于用少女的成长经历来隐喻生活中的“黑处”,最终落到成长中的困惑和压抑,并在这“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性启蒙。

如按悬疑片的标准来看该片,则低估了导演的恶趣味

令资势君出乎意料的是,该片导演并非科班出身,入组时甚至连对讲机都不会用,用她自己的话说,影片能有现在的反响,完全是一次“家庭主妇的逆袭”。

王一淳,77年生人,拍片前为“全职家庭主妇”

而影片中的黑色和荒诞到底从何而来,导演本人又为何用悬疑案来包裹一个成长的故事?资势君特意采访了王一淳,给大家详细解读这部“非同寻常”的青春片。

片场照

创作篇

创作初衷来自父亲去世,从小就在片中的厂子里长大

导演就在片中同样的环境下长大

Q:《黑处有什么》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A:02年我爸突然去世,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触动,那一整年我基本都在各种回忆,就想把这种回忆记录下来。我是在河南一个国营企业里长大的,和片中的环境很像,那实际上不是一个飞机场,是中石化下属的一个企业,这里面托儿所、幼儿园、食堂、宿舍、浴池,什么都有,从出生到坟墓都不用出工厂半步。

Q:这是否可以解释片中方言的混杂性?

A:没错,这样一个大厂本来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跟部队挺像的。

导演的工作照

Q:听说影片是您自掏腰包拍的?

A:我不是科班出身的,也没有电影行业的工作经历,很难有人来给我投钱。但你既然写了10年这么久,也要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就自己凑了300万把它拍了。也可能之前没有什么事让我特别执迷,所以在这个事上,就没有想过要停止。

拍之前特意观摩了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爸》

《双峰镇》和《我是你爸爸》

Q:拍之前有没有观摩国内外的悬疑片?

A:悬疑片我也看了几个,比如说《双峰镇》,那里面看起来没一个好人,没一个正常的人。别人也说我这里面没什么好人,其实我还看了冯小刚演的《我是你爸爸》,那个借鉴也挺多的,不管是写的还是演的都特别好,但那个不属于悬疑片。

剧组班子物尽其用,冰棍猥琐男其实是录音组老大

看黄色录像这场戏,就有剧组成员去客串

Q:像这样的剧组班子,大家也身兼多职吧?

A:能露面的几乎都露了,像那个卖冰棍的猥琐男,其实是我们的录音组老大。和曲靖爸爸下象棋的那些人,基本都是制片组的,大家围一圈下象棋。

Q:像这样现场调整的戏,还有哪些?

A:本来没有尾随曲靖(女主)的人,他其实是一位现场围观群众,我觉得他气质挺独特的,就加了这场戏。还有一场,是公安抓到第一个凶案嫌疑人,那家伙被打蒙了,就开始乱承认,就说自己还杀了人,埋在垃圾山。

我们本来也要去垃圾山去拍,外联也找到了一个,但实在是太臭了,后来那场戏就取消了。那场戏想讲的是,在垃圾场还真挖出了几具尸体。

影片随处可见黑色隐喻

黑色篇

影片跟《杀人回忆》没关系,尸体记号别有用意

在片中的尸体腿上,都有一个“X”的标记

Q:90年代的中国,曾发生很多重案,影片中的凶杀案是否有借鉴当年案例?

A:有,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几个,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我基本都成了冤假错案的专家了,但是案件在影片中涉及的并不多。

Q:尸体腿上的“X”又代表了什么?

A:那其实跟一场剪掉的戏有关,有一场戏是蒋四本来好心做好事,结果被老师当成了捣蛋,老师罚他在教室后面的评比榜下站着,让他数数名字后面有多少个大红叉。人家汪兰兰后面都是小红花,他名字后面全是大红叉,这就跟我前面讲的主题扣到一块了。

尸体上的“X”与教室的“大红X”有着微妙的关系

Q:所以,影片跟《杀人回忆》没有关系?

A:没有,我觉得它就是从小孩体会到的教育,到一个成人世界会有什么结果,这样的一个递进。

影片中有具体的黑处,但凶手可以是每一个人

Q:影片中,有一场曲靖突然看到二人埋尸体的戏份,这隐喻了什么?

A:你注意到它那个牌子上写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牌子了么?其实那两个人不是在埋尸体,是在埋那个广告牌,是在做宣传。这样的话,就有一种比较黑色和荒诞的氛围,你以为是这样,其实是那样的。

Q:防空洞梦境这场戏,是如何考究的?为何在梦中,理发师、卖冰棍的师傅和尾随者都变成了杀人犯?

A:这场戏是,一些在她记忆中比较可疑的人纷纷出现,就是那些曾经对成长中的少女有过窥视和觊觎的人。我觉得很多女孩在青春期可能都有这样的记忆,说猥亵又谈不上,但又能感受他那种恶意,就展示了她心中危机四伏的感觉。

影片中的理发师,也被处理为杀害张雪的嫌疑人之一

Q:影片中有具体的黑处吗?

A:有啊,像防空洞啊、芦苇从啊,这些杀人的案发地,而且这些凶杀案也都是在晚上发生的,都是非阳光下发生的,都可以是理解为黑处。

Q:原本奸杀案就是开放式的结局吗?

A:这些人(凶手)就是作为一个危机四伏的成长环境存在的,凶手可以是每一个人。

大头娃娃自带恐惧感, 录像厅是一代人性启蒙的场所

Q:大头娃娃、赖宁、录像厅,这三个年代感十足又极具意象化的符号语言,有什么寓意? 

A:大头娃娃是偶然发现的道具,我们当时去小学去看景,看到音乐教室的墙角堆着几个大头娃娃,脑袋上有的还有洞、落着灰,脸上挂着特别夸张的、幸福的笑,配着那些灰和头上的洞,你会有种莫名其妙的阴森、恐怖、荒诞的感觉,这就是我想要的影片中小孩的气质,夸张的幸福,幸福的都有点荒诞。

大头娃娃自带阴森和恐怖的感觉

赖宁,我是觉得,我们那时候有很多这样的行为模范嘛,号召大家都要像他学习,后来也被证明很多事,其实并不像大家看到的那样。

女主去打听老头底细,却弄巧成拙,被评为学赖宁标兵

录像厅,一代人的性启蒙都是在那完成的,所以大家对那里也会比较有共鸣。虽然我没进去看过,但一直是很关注的,每次路过都瞅一眼,又上什么新片了,名字都特惹火。

女主在录像厅里,终于发现了性的美好

影片中的张雪,是有原型的

人物篇

班主任的台词原本更刺耳

班主任从出场开始,就伴随着尖酸刻薄的话语

Q:老师塑造成一个如此刻薄的形象,是为了?

A:老师的台词其实现场改了,原来更过激。因为张雪在我记忆中是有原型的,我们同学里有一个,北京话叫“大喇”那样的一个北京姑娘,老师就会说她“你这么会风流,长得还这么有姿色,你出去勾引个男人养你就行了,你还坐在这念什么书啊,你这不是屈才了么”。那时候老师这么说话都特别常见,我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分,拍的时候还收住了点呢。

赵飞越狱戏份被删

影片原本有场赵飞越狱的戏,也是当年社会现实的缩影

Q:赵飞被错抓,又屈打成招的情况,是否映照当年的社会情况?

A:我原本是想给他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要是按正常的来说,肯定是要让他屈打成招被毙了,但这些都是明知道过不了的,我就把他处理成逃跑的时候摔死,结果还是不行。还是不行就删,就变成了证据不足,无罪释放。

曲靖父亲吃瓜放人,确有此事

像影片中抓错人又故意放人的情况,在当年并不少见

Q:那曲靖父亲作为警察故意放人,在当年也是可能的吗?

A:可能啊,就是大家都认定了不是他,但又不想特别官方正式的放走他,怕他回来找麻烦,要是让他偷偷跑了,保证躲你躲的越远越好。我当时采访了很多老刑警,他们都是这么放人的,现实中他们讲的更有意思,那人你放他走,他都不知道走,过一会又回来了,问他干嘛了,他说上厕所去了。

也就是说,那场吃西瓜放人的戏是真实存在的,但后面送绿豆是我编的,人和人之间还是有点小温暖的,我还是希望有点小温暖的东西。

刚上初中的曲靖,正是对“”感到好奇的年纪

成长篇

杀人案就是作为危机四伏的环境而存在

奸杀案之所有没有被侦破,是因为它只承担了环境的功能

Q:为什么想用连环杀人案来包裹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

A:一个就是小时候,就会对这些案件、传说都有记忆,比如说哪个厕所发现了一具女尸,有一种特别恐怖的感觉笼罩着;再一个是,影片中这些小姑娘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着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那种缺乏爱缺乏对个体尊重的教育,如果放到成人世界里,放大的话,就会是那样一个结果。它是有一个递进关系的,这些滋生了黑暗中恶之花的土壤。

Q:作风张扬又爱美的张雪,是否可以理解为,曲靖渴望成为又不敢去触碰的另一面?

A:你看片中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对张雪的态度,都是很鄙夷。但不可避免的,像曲靖这样的小女孩,她会对张雪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和向往,羡慕张扬的个性,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人的关系,让人想起《少女哪吒》和《七月与安生》

曲靖第二次去养老院,是为替爸争光

Q:曲靖第二次去敬老院,是单纯因为好奇而去打听老头的底细吗?

A:在上一场戏中,她是听到老曹跟说,谁逮到凶手了,侦查科副科长就是谁的,还有奖金发。她一听,觉得想替爸爸把这事给办了。

《蜜桃成熟时》让她看到性的美好

Q:为什么要让曲靖子在看《蜜桃成熟时》哭呢?

A: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在探索两性之间到底有什么的状态,在那个时候,学校和家庭对这个东西也是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就搞得她越发好奇。比如说,她出去帮母亲收月经带,回来挨了一巴掌,但是妈妈不会告诉她为什么要给她一巴掌,她还是懵的,她特别想搞清楚这件事。

医院里逼曲靖读《金瓶梅》的色老头

恰巧这时又发生了很多强奸杀人案,然后还经历了敬老院那个猥琐老头,所有这些都会给她一个印象——“性”是一个特别肮脏特别丑恶的东西,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又跟小男生有了一点不太能分辨的感情小萌动,而刚刚开始萌动,就被当成看黄色录像被抓到了保卫科,对一个14岁的小女孩来说,是一件特别惨痛特别狼狈的经历。

曲靖通过录像厅的《蜜桃成熟时》完成了青春期的性启蒙

所以,她一怒之下,就决定不管你们怎么说,我就要搞清楚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她就走进了那个乌烟瘴气的录像厅,也不管别人怎么看,也不管哪些不三不四的人怎么看她,终于看清楚了。那场戏,《蜜桃成熟时》还选的比较美好嘛,我觉得她也有点替自己惋惜,有一些特别美好但是特别易碎的东西,在她这儿已经无法挽回了。

跟《阳光灿烂的日子》气质上有微妙的接近

影片经常被影评人拿来跟《狗十三》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作对比

Q:有很多人会拿影片跟《东北偏北》《狗十三》《阳光灿烂的日子》作对比,您觉得《黑处》跟他们有什么共性和区别?

A:《狗十三》我还没看,其他两个我都看过。基本都是说有一个没破的连环杀人案,说像《东北偏北》,又说因为是暗黑系的、伴随着暴力的成长,所以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每一代可能会有不同的成长,这种成长类的电影常拍常新,时代完全不同,性别视角也完全不同,但是气质上应该还是有的,但那个东西比较微妙。

黑色和荒诞,还是王一淳的最爱,特别是科恩兄弟的电影

Q:您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A:我喜欢看黑色、现实、稍微有点荒诞的,特喜欢科恩兄弟,刚重看了《谋杀绿脚趾》。也喜欢看韩国的,像《杀人回忆》《我要复仇》《母亲》

Q:您之前说拍《黑处》是因为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那《黑处》是这种表达欲的完整展现吗?

A:差不多吧,差的那点在社会风貌的全景式展现还不够多,这个跟成本也有关系,按理说你比如说应该有一些大的集市啊、生活区的展现,这里面还都是小景别的东西,如果都有的话,影片的气质会更好一些。

策划、撰文、制作/良小凉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