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影市总结:电影圈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本文首发于“电影涨资势”,欢迎微信搜索filmmore关注
1905电影网独家 虽然2016年才刚过了一半,但是电影圈的热闹程度几乎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和:在去年440亿捷报的鼓舞下,华语电影市场依然在凶猛地向前发展,行业生态也得到了更加健全的改善。
然而鸡血过后,电影产业本身的不健全也让不少业内人士回归理性的思考;乱象的涌现和行业泡沫的浮出更让一些浮躁的投机分子现了原形。建设健康的市场秩序,创造好的电影作品,保证行业稳步发展依然需要所有电影人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上半年的电影圈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票房︱上半年245.82亿,全年600亿目标“压力山大”
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内地院线累计票房达245.82亿,同比增长21.41%;观影7.23亿人次,同比增长29.73%;放映场次达到3458万,同比增长37.75%,场均观影人次为21。
贺岁档影片《美人鱼》累计票房33.92亿,成为上半年最卖座影片,该片刚上映就一连打破首日、单日、首周票房三项纪录,最终也打破了《捉妖记》保持的内地院线票房纪录。同时,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收益129.89亿,超越进口影片的115.92亿,占比53%,完成逆袭。
上半年内地上映的电影票房Top 10
引进片这边,迪士尼以《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疯狂动物城》《奇幻森林》,以及旗下漫威影业的《美国队长3》成为霸主。
不过上半年的票房也存在“高开低走”的趋势:第一季度同比增长达50%;而第二季度却同比下滑4.6%,这是五年内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处在“大片真空期”的4、5两月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要完成全年600亿的目标的话,下半年至少要达到354.18亿,这意味着下半年至少要实现49.8%的同比增长,可谓“压力山大”。
“万达爸爸”的国际化进程又前进了一大步
资本︱万达收购传奇、牵手杜比,《魔兽》称霸六月影市
一贯土豪的“万达爸爸”一开年就来了个大动作:1月12日,万达集团正式宣布耗资35亿美元100%收购美国好莱坞中型制片公司传奇影业,成为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文化并购领域的最大一单,万达影视控股公司因此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电影企业。
回顾万达2012年收购北美大院线AMC、2015年收购澳洲第二大院线Hoyts、收购大数据应用公司慕威时尚和主打二三线城市的世茂院线、认购时光网20%股权等大动作,不难发现万达是在布局全生态产业链,而且还是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扩张版图。
而作为传奇被万达收购后在内地上映的第一部影片,《魔兽》的表现也非常凶猛——上映两日破6亿创历史纪录;整个6月份独揽票房14.62亿元,几乎接近其后《X战警:天启》《惊天魔盗团2》《独立日:卷土重来》3部影片票房之和。6月下旬,亚洲首批杜比影院全部落户万达,《魔兽》也理所当然成了首部放映影片。
这与魔兽北美票房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截至今日,该片全球票房为4.3亿美元,北美市场占比仅为10.8%。而在3.83亿美元的海外票房中,单是中国就贡献了仅2.3亿,占比57.6%。
郑钧、刘芸夫妇不愿相信“封杀说”,并对提前“锁场”充满愤怒和无奈
2月29日,15年来历任万达院线总经理、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要职的叶宁转投华谊兄弟的怀抱,成为华谊兄弟影业CEO,同时担任华谊兄弟副总经理,并被提名为董事候选人。
而曾由叶宁在万达期间主导的动画电影项目《摇滚藏獒》近日因在万达院线预排片倒数第一,导致业内猜测由于叶宁的出走,万达封杀华谊,郑钧团队为《摇滚藏獒》付出的六年心血即将随之变成炮灰,对此郑钧夫妇均无奈地表示对此猜测不愿相信。
但影片上映后,万达的实际排片远高于预排片的6场,多家院线的低排片几乎否定了“封杀说”,这恐怕仅仅是影院对该片的期待不高所致。倒是最近泄露的一份华谊内部因发行部门工作失误引发人事变动的通告,将事件的矛头引向华谊内部,7月11日,万达也正式发表声明否认“封杀说”。郑钧则认为影片排片低是因为同档期电影提前“锁场”,并愤怒地表示绝不会为低排片下跪,只会竖中指。
万达发声否认“封杀说”
不过资势君更关心的是,已经打通上下游的万达是否能够不受约束地通过自身的渠道优势打压对手作品?制片公司同时涉足发行放映的做法是否构成垄断?
这个话题令人联想起1948年美国的“派拉蒙法案”,对于我国的电影行业发展而言,这或许也需要从法律角度进一步考量。
3月30日晚间,受《叶问3》事件影响,快鹿集团旗下金鹿财行遭投资人围堵,要求兑付
乱象︱《叶问3》票房造假,快鹿集团陷危机,金融资本深入电影圈
电影《叶问3》于3月4日上映后,很快便因为“幽灵场”涉嫌票房造假引起多方争议,最终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专资办决定,对经查实的3200万元的虚假票房不予认可,不计入全国电影票房统计数据。同时,该片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
紧接着,《叶问3》总制片人、快鹿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一系列造假行为遭到曝光并在4月辞职;该片背后的金融迷局也浮出水面,快鹿旗下理财平台金鹿财行遭遇数百名投资者围堵,要求兑付;该片宣传方火传媒遣散员工,发行方大银幕发行公司解散,直接导致《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日月人鱼》《大轰炸》等20多个项目遭到拖累。
《叶问3》事件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方面揭露了隐藏在电影收益权资产证券化背后的“圈钱游戏”,一方面也提示了所谓“电影金融创新”的极高风险,更对电影票房监管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该片10亿的天价保底协议引发了业内对于“保底发行”的关注,上半年的《美人鱼》,去年的《港囧》常被拿出来说事儿;暑期档的《夏有乔木》《致青春2》,九月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纷纷采取这种方式发行;近日唐德也以10亿的价格出售成龙新片《绝地逃亡》的票房收益权。
保底发行带来了投资方与发行方的“权力倒置”,减少了投资方的风险,对于一些中小公司尤其是导演工作室而言,是有利的。然而发行公司的风险加大,在实际操作中,保底发行遇到的失败也不少,如去年的《太平轮》《师父》,今年的《梦想合伙人》等,因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发行方式会一直存在,但不会成为主流。
唐德最终未能如愿收购爱美神,准备以合资设立子公司的方式牵手范冰冰
资本︱影视公司扎堆新三板,肆意收购明星公司被拦
影视行业的繁荣让资本与影视的联姻加速进行,但在A股高门槛的限制下,大量影视公司将目光转向新三板。
2015年挂牌新三板的影视娱乐公司只有约46家,而短短半年后这一数字已增至76家。光一季度挂牌的就有19家,而去年同时段这一数据仅为3家。不少登陆新三板的影视娱乐公司前脚挂牌,后脚就准备增发融资。
另一方面,近两年来,一些影视公司也越来越热衷于“千金买骨”,通过收购明星成立的空壳公司把股权开放给明星,再通过资本市场套现。
但这种助长“明星资本化”的行为已经遭到监管部门的注意:6月7日,暴风科技发股购买刘诗诗的稻草熊影业等三家公司的资产收购方案被证监会否决;6月24日,唐德影视也在引发监管部门问询后,最终宣布终止收购范冰冰旗下的爱美神,转道通过合资设立子公司的方式牵手。
明星借收购案抬高身价、一夜暴富无疑会导致片酬上涨,电影市场也会被稀缺明星资源绑架,对于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大毒瘤。从这个角度来看,证监会对于影视行业这类高估值行业并购的监管收紧有利于挤出行业泡沫。
方励这一跪,让广大文艺青年大呼心疼
5月12日,第四代导演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的“义务宣发负责人”方励现身某直播平台,为了给影片争取更多的排片不惜下跪磕头。文艺片宣发成本低、渠道不通畅的困境再次成了热门话题。
业内对于方励的热血行为不乏质疑之声,不过还是有华谊、星美、UME等不少院线响应了方励的号召,徐克、黄建新、陈凯歌、贾樟柯等大半个电影圈的名导演纷纷发声力挺。该片排片率也从12日的1.2%飙升至15日的7.11%,上映15天后,总票房甚至超过了4000万。
另一方面,尽管所有人都认为“下跪求排片”的过激行为是无法模仿复制的,但通过直播的形式为电影呐喊助威却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手段,甚至有取代“路演”的可能性。看来现阶段文艺片要想杀出一条血路,真的不能只靠情怀……
坐在“老大”两个字前面的李安却用慢条斯理的“晚熟论”啪啪打了论坛的脸
影节︱北影节影展火爆,上影节论坛、片单逆天,李安鸡汤刷爆朋友圈
今年北京电影节的展映非常火爆,开票30分钟总出票额就突破了600万元,最终票房超过1000万,多部热门电影一票难求。
上影节这边,虽然开票时候“淘票票”因为系统崩溃导致一时无法购票变成“逃票票”,最终的销售情况还是很乐观——观影人次最终超过34万,票房超过2000万,淘票票贡献了65%,各项指标均为历年新高。
相比往年,今年的上影节简直热闹得“丧心病狂”:首先是大大小小的论坛活动空前繁荣,有参加者调侃“比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影节的论坛加起来都多”。
更令人瞠目的是,在本届上影节上,差不多有50家影业公司公布了自己的片单或是战略计划,其中有不少影业公司刚刚宣布成立。有人预估如果这些影片都能拍出来且都能上映的话,未来两年将会有400部影片跟大家见面——但根据对国内五大民营电影公司2015-2016年的片单调查显示,只有万达能达到超过90%的完成度。
而在名为“中国票房即将超越美国 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官方论坛上,导演李安力劝年轻人不要急功近利的“晚熟论”鸡汤一时刷爆朋友圈,当下电影行业“赶英超美”的大跃进心态引发广泛反思。这场论坛也最终反其道行之,成了讨论行业泡沫和陷阱的批判大会。
等了17年总算来了,这下香港迪士尼更没人去了吧?
实景︱折腾了17年,上海迪士尼乐园总算开了业
好事多磨,等了17年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总算在6月中旬开门接客,票价高达499元还是被一抢而空。在香港迪士尼乐园之外,中国又有了第二座迪士尼乐园,而这座总投资高达55亿美元,占地116公顷的实景娱乐园区预计每年会迎接超过1000万人次的游客。
不过尽管开业近一个月以来,上海迪士尼火爆非凡,但排队久、支付手段单一等现象还是暴露了园区在运营上严重缺乏互联网思维,提升体验的空间还很大。不知曾叫板迪士尼的“健林爸爸”能否在遍地开花的“万达城”里解决这些问题。
5月28日到6月20日,三里屯的《魔兽》展进行得如火如荼
衍生︱后产业链有待开发 时光、阿里发力电影衍生品
在美国电影市场中,衍生品的收益占电影总收入的70%,后电影及衍生品市场才是商业电影最为关注的核心目标。而国内影片收入90%依靠票房和植入广告,衍生品开发尚处于摸索阶段,这部分收入几乎可忽略不计。
对此,国内公司纷纷展开布局:4月,主营影视娱乐衍生品的“阿里影业旗舰店”入驻天猫;5月下旬,做影讯起家的时光网正式宣布发力衍生品……
而随着电影《魔兽》在国内大卖,其衍生品的销售额也迅速超过1亿元,电影衍生品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年初电影局表示将从1月起完善投诉举报渠道,抑制影院透漏瞒报票房等违规行为
法律︱电影局重拳整顿市场秩序,电影法有望年内颁布
随着我国电影行业越做越大,法治要求的意义也越来越明显。1月中旬,电影局放出开年大招,宣布开展百日专项治理活动,重拳出击影院“偷漏瞒报”等市场乱象。不仅被查处影院将面临严重制裁,所属院线方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此外,电影局要求电商所售任何形式的电子票必须兑换为符合要求的电影票,必须与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联结,如实结算,以杜绝偷漏瞒报票房。
遗憾的是,在3月份爆出的《叶问3》虚假票房事件中,相关责任方收到的处罚却多为责令整改、诫勉谈话、通告批评等,这暴露了电影产业立法不完善甚至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好在去年就已经国务院讨论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今年已进入征求建议的冲刺阶段,电影法有望年内颁布。这标志着市场规范终于要得到重塑,中国电影发展即将走入法制化进程。
papi酱的天价贴片广告再次让“网红经济”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
新产业︱PGC时代到来 VR、直播产业成为风口
当4月21日papi酱的贴片广告以2200万的天价售出时,“网红经济学”再次成为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而近几个月来,各大直播平台疯狂涌现,BAT也纷纷进入直播产业布局,目前,光腾讯系就已经有了9个直播平台,直播领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互联网下一个风口。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热钱不断涌入,一些主打PGC的二次元视频网站如A站、B站也在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的时间里成立影业公司——在《小时代》和《大圣归来》之外,或许我们将很快看到更多电影的弹幕场。
这半年以来,VR硬件商层出不穷,但实际体验者恐怕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多
同时,炒得沸沸扬扬的VR继续野蛮生长,在“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的VR生态中,硬件设备发展层出不穷,消费场景也由以游戏为主的娱乐内容向教学、医疗等跨界场景拓展。
然而,在最受期待的内容层面,受制于技术、媒介语言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依然没有足够吸引广泛关注的VR影视作品出现。
小公举又来过戏瘾了,好吧……这次没那么酱油了;话说,前几天的演唱会你看了吗?
国际︱好莱坞大片背后 中国金主频频现身
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中国金主的影子,国内电影公司通过合拍或者直接投资的方式入局,从而对影片的内地票房产生正面影响。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万达收购的传奇影业出品影片《魔兽》。
而《魔兽》之外,这样的名单还很长:《荒野猎人》出品方除了美国新摄政娱乐公司外,还有奥飞娱乐的身影;《功夫熊猫3》由梦工场动画和中影、东方梦工厂共同出品;《惊天魔盗团 2》由狮门影业出品,湖南广电旗下的电广传媒参与了投资;《忍者神龟2》背后有阿里和万达两位“土豪爸爸”;《X战警:天启》和《独立日2》背后都有博纳的投资……
好莱坞大片中出现的中国面孔,也不再甘心沦为酱油角色,《惊天魔盗团2》中的周杰伦、《独立日2》中的Angelababy尽管不是那么讨巧,但戏份已经足以影响剧情发展。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票仓迅速崛起的时刻,好莱坞争取和进入中国市场的意图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