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随着改革开放,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那些农民工的子女,怀着对城市极为好奇心,和进城市上学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失望。 11岁的乡下孩子方翔,母亲去世,外婆生病回舅家,于是他只身来到城市。他住进父亲租用的一间在四合院角落的一个小屋子,他遇到同院子的民工子女王小宝,田小丫和陆军同龄的孩子。 四个孩子面临一个问题,他们要上学。 上学,对城市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顺理成章的事,而对于流到城市的民工子女,却是不易的事:无城市户籍、昂贵的学费、有限的插班生名额、考试等都是横在他们面前的问题。 幸运的是通过考试,方翔以优异成绩被顺城小学录取了,而其余三人落选,孩子们的家长凑钱帮助方翔上学。 难道能让其他三位小朋友就这样失学吗?让他们白白地浪费时光吗?在城市里晃荡下去吗? 四个孩子,他们阳光,他们不自卑,他们组织起了自己的学校 “葡萄院小学”。方翔成为了该“学校”唯一的老师。 “葡萄院小学”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学习、玩耍、在这里成长。家里的案板成了他们的黑板,板凳、条椅成了他的课桌,就连在马路边的居民健身园也成了他们体育课堂。….方翔几乎占用他的课余时间,给孩子们上课。在这里他们也有烦恼,而更多的是快乐。 “葡萄院小学”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可。连房主赵大爷也自愿的为他们当起了学督。 同样都是中国公民的子女,为什么近在咫尺的顺城小学的学生,能在那么优越环境上学,而三个孩子却在简陋的“学校”,在方翔的有限授课时间争分夺秒学习呢? 政府已然下了很大力量,三令五申解决城市子女上学难的事情,情况很有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在社会各届努力下,“葡萄院小学”的孩子们上学了,但仍然有不少这样的孩子,在等待我们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