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这里是现在的华西村,高耸的金塔下,一排排整齐的民居。老书记几十年如一日的作息--早早地起床、洗漱,早餐是一大碗面条,外加两个鸡蛋,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 时间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 华西村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大大小小却有1300多块高低不平的田地,这严重阻碍了华西的农业生产。 身为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吴仁宝下定决心,要用15年的时间,将全村土地平整完。 与此同时,临近的向阳村由于饥荒,决定卖掉村里的大石磨。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果断决定买下这个宝贝。但是,这口石磨,除了向阳人要价的150元,还有外地人同样想要买下。一场拍卖,近在眼前。 最终,在全村人的齐心协力和一位“神秘”人士一臂之力的帮助下,吴仁宝领着华西村的党员推回了这座大石磨。 华西人日夜苦干,用7年时间,提前完成了吴仁宝的“15年”规划,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华西人的面前。 土地是增加了几亩肥田,可7年前只有292个劳动力,现在的劳动力是434人,地少人多,老百姓的温饱可以解决,但要富裕还是不行。 其实,吴仁宝早已胸有成竹,两条腿走路!农工副一起发展!办厂!但是,在那个年代,办厂搞倒退、搞资本主义的帽子谁也戴不起。吴仁宝力排众议,本着一切以百姓利益为先的原则,从一个小五金厂开始,踏上了一条华西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正在吴仁宝带领华西人为社会主义农业大干特干之时,一片乌云笼罩在了吴家人的头上。自小与吴仁宝一起长大的老张唯一的儿子自幼体弱多病,经历了多次抢救,最终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张家女人响应号召做了绝育手术,无法再生育。张家夫妇承受不住嗓子之痛,终日以泪洗面。 吴仁宝觉得,自己是书记,必须为苦难中的张家人做点什么。他想到了自己的几个儿子。 最终,吴家最淘气却也最聪明的小儿子阿四,被送进了张家大门。而几十年后,阿四也逐步成长为华西村新一代带头人--吴协恩。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的中央指示逐级下达。但到了华西村,却并没有得到落实。吴仁宝再次与中央唱起了“反调”。这次的“反调”依旧发扬了华西村实事求是的办事风格,吴仁宝带领干部做好了每一位村民的思想工作,华西村并没有分田到户,而是依据华西村现实情况“宜统则统”了。 这是的华西村工业发展进入了腾飞节段,华西人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吃苦肯干、精益求精,以超前的思维、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行动力以及无可比拟的产品质量,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单子”,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产值的飞跃,亿元村的目标近在眼前了。 二十世纪90年代,“大华西”的构想在吴仁宝的脑海里不断清晰起来,为此,他在家里摆下了这样一桌“鸿门宴”,请来了几个邻村的村长书记。经历了一波三折,好邻居,变成了一家人。 华西村要上市啦!在村党委会议室里,一场表决正在进行。12人参会,赞成上市11票,反对1票,华西村上市的提案通过了。可是,没有掌声,所有人都严肃地看着吴仁宝,因为投那一票反对票的,正是吴仁宝。 少数服从多数,历来是我党的组织原则,吴仁宝自然要服从大家的选择。但他提出:“上市必须做到三条,股民满意。村民满意,华西村的牌子不能砸!现在,你们说,我听,希望你们能说服我,让这个决议全票通过。” 全场静谧片刻,众人突然争先恐后地举手欲发言--我说!我先说!上市有十大好处!最终,一个年轻委员率先夺得话筒,侃侃而谈。吴仁宝渐渐地露出笑意,“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华西是我们农民办的企业,到底能不能跟那些名声显赫的大型企业融入同一条轨道,并且得以更快地发展?所以我投反对票来换取你们更真实、更全面的上市的论证。现在我承认,你们说服我了。” 华西村终于上市了,华西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 100亿村即将实现。200亿村又写在了华西人的奋斗计划上。 华西故事继续在中华大地上生动上演。此时,85岁高龄的老书记吴仁宝雷打不动地巡视着全村,在这条走了无数遍的路上,他领着华西人走出了一条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