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生者以和平

Mir vkhodyashchemu

(1963)

剧情

  曾经合作拍摄过《保尔·柯察金》《风》,后来在1981年又拍摄了《德黑兰43》的两位导演阿·阿洛夫和弗·纳鸟莫夫于1961年拍摄了一部呼吁人与人之间友好和谐的影片《给初生者以和平》。该片于1961年第2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新颖影片导演奖"。      故事发生在战争已经结束了,但和平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在德国某地,年轻的苏军少尉伊夫列夫接受了一项任务:把一个因受震伤而聋哑的战士亚姆士奇科夫护送到德国境内已由苏军占领的克威考市的野战医院去,顺便把德国难民中的一个孕妇也带去,那个孕妇的老家就在克威考市。他们乘坐战士鲁卡维契驾驶的军用卡车向目的地驶去。德国孕妇对这三个苏联官兵很不友好,她还故意指错路,致使卡车途经苏军尚未控制局面、有德寇负隅顽抗的一些地方。在交战中,司机鲁卡维契牺牲,卡车被打烂,亚姆士奇科夫再次受伤。最后,路遇一辆美军汽车,美军战士推迟了自己的任务,专程把伊夫列夫、亚姆士奇科夫和德国孕妇送到了目的地。影片结尾,德国孕妇的婴儿出生了,护士把新生儿高高举起,婴儿的尿撒在被缴获的武器上,象征着和平的到来。      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一种意见认为:影片表现出一种虚伪的宽恕一切的思想,编导似乎要告诉观众:请看我们的士兵多么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影片中那个聋哑士兵宁愿自己淋着雨,还为德国孕妇撑着伞。事实上,司机鲁卡维契的死和战士亚姆士奇科夫的再度受伤都是德国孕妇造成的。苏联士兵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和宽恕一切的思想是没有原则的,虚假的。但即使持批评意见的人也认为影片中有独创的手法,有些场面的构思和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一些细节富有表现力,令人难忘。      肯定这部影片的人赞赏苏联士兵能把德国法西斯和普通德国人民、尤其是妇女儿童区分开来。影片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法西斯分子是多么凶恶。影片成功地反映了苏联军队的真正面貌:机智勇敢;对义务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无限忠诚;具有民主精神并能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富有温暖的人性、崇高的道德意识及坦率的胸怀。    (文/戴光晰)

更多中文名

  • 给初生者以和平

更多外文名

  • Mir vkhodyashchemu

出品国家/地区

  • 前苏联  

上映时间

  • 美国
  • 1963-11-23  1963|芬兰
  • 1962-02-23  1962

首映日期

  • 1962年02月23日

首映地区

  • 芬兰

语言

  • 俄语
  • 声效 单声道(Mono)

获奖信息(获奖2次)

第26届威尼斯电影节(1961)
评审团特别大奖获奖给初生者以和平
帕西内蒂奖 - 竞赛单元获奖给初生者以和平
评审团特别大奖获奖给初生者以和平
帕西内蒂奖 - 竞赛单元获奖给初生者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