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ppening
(2008)
影片简介: 一切都发生得很突然,没有预警,没有征兆,散布速度之快更是让人没办法提防,几乎在转瞬间,就遍布了美国主要城市的各个角落,到处弥漫着古怪且可怕的死亡气息,这是一种惊人的破坏力,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和迹象可循……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猛?完全摧毁了人类在行为上的自控能力?人类不再具备逃避危险和伤害的本能,也不再能够意识到刀会刺死自己、火会烧死自己、水会淹死自己。没有前因,更没有后果,就这么发生了,有人说这是一场恐怖分子的袭击,有人说是失败的生物实验导致的,也有人说这可能是一件比魔鬼还可怕的武器,或者是一种失去了控制的病毒?可是人类甚至猜不透它的传播途径--水?还是空气? 所以说,目前的状况对于在费城的一所高中做老师的艾略特·摩尔来说,他最需要做的不是挖掘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的根源,而是要趁着自己还有残留的理智,从这个神秘却致命的环境中逃出来,即使他和妻子阿尔玛正处在婚姻危机中,但在灾难面前,一切争执都应该暂且不提。艾略特与阿尔玛以最快的速度上路,先是坐火车,然后自己开车,与他们一起的还有艾略特在学校的朋友--数学老师朱利安和他8岁的女儿杰丝,一路驱车赶往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场,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那里,希望可以避开这种恐怖且呈持续增长气势的袭击。然而,他们也很快就意识到,无论你逃到哪里,无论你是谁,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因为那个可怕的隐形杀手是不会放过任何人的……直到艾略特窥视到了隐藏在表相下的事实真相后,渐渐了解了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足以威胁到人类未来的力量,他决定放手一搏,帮助他那濒临破碎的家庭,得以幸存下来。 幕后制作: 【又见奈特·沙马兰】 影片的导演是曾经执导过《灵异第六感》和《天兆》的印度裔恐怖片专业户M.奈特·沙马兰,这一次,他再度讲述了一个拥有闪电般的快节奏、一下一下敲打你的心脏、还兼具了疯狂偏执妄想的惊悚故事,中心内容是关于一个家庭的,他们需要逃离一种没办法说明、无法阻挠的恐怖袭击,因为其威胁的目标不仅仅是人类的生命,还有人性最为基本的潜意识:生存的本能。近几年来,沙马兰通过连续几部故事层次丰富、结合了悬疑惊悚幽默等多种元素的电影长片,早就成为塑造了当代电影神话的优秀电影人之一,自从他凭借着一部非常有创造力的鬼故事--《灵异第六感》首次亮相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之后,就靠着一部又一部吸引人的现代恐怖电影稳步前进着,每一次,沙马兰都想借助电影的形式,去探索一种很有煽动力、与人性有关的秘密,获得了评论界声声喝彩的同时,在票房上也是收入颇丰。 如今,到了这部《灭顶之灾》,奈特·沙马兰再次奉献出一个他最为擅长、看似精简朴素却加倍折磨人的惊悚故事,探讨的是如何在灾难与痛苦中维持住求生的欲望,当你的潜意识中不再有“死亡”二字的存在,将会带来什么样可怕的结果?回归影片的本源,属于最快速、最直接的人类基本: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他们一路逃亡,追在他们身后的是没有名字、不知道具体模样的巨大灾难。沙马兰大胆地提供了一个让你挥之不去、萦绕心头的画面--这确实是一场重大的灾变,可是却并非由人类引发的,而是大自然的一种惩罚……于是一个疑问也伴随而出:当人类自我保护的主要本能完全进入了一个错位的状态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好在这部影片还带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思考,那就是在人类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刻,爱与无私仍然是我们能够存活下去的力量。 有的时候,灵感总是迸发于一瞬间,奈特·沙马兰还记得当时的自己正开着车行驶在新泽西乡下的小路上,看到的满眼尽是青葱繁荣的绿色世界,他回忆道:“我那时是要去纽约……天气很好,两旁的树枝甚至伸到了高速公路上,一派和谐安康的宁静。这个时候,我的脑袋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会不会有一天,大自然不再眷顾我们呢?’很快,《灭顶之灾》中所讲述的那个故事就在我的脑海里有了大概的轮廓和形式,连基本会牵扯在其中的角色也一并想好了。那种感觉应该怎么描述呢,总之就是那种不受打扰的一气呵成,因为我觉得电影和生活本来就应该是交互影响的,不过这里最占优秀的,仍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故事框架。” 即使只是处在制作一部电影的最初期--光有灵感、还未动笔,奈特·沙马兰却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想拍摄的是一部拥有着特殊风格的作品,他说:“至少我知道自己想要看到的,是那种令人兴奋、纯粹、充满活力的动态电影。” 【重回古典风格】 本来,由奈特·沙马兰亲自创作的剧本初稿已经具备了程度相当大的紧张感,但是当20世纪福克斯公司确定成为影片的发行商时,他们却建议沙马兰应该进一步挖掘故事的本质,最好可以让影片被定位R级,这就需要他尝试以前从未碰触过、更加恐怖紧张的极端情感--说实话,沙马兰对20世纪福克斯的态度多多少少感到有点吃惊,因为出于商业考虑,很少会有电影公司主动要求自己发行的作品最好是R级,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更有“钱”景的PG-13级,但他对于公司给了自己这么大的自由,可以发挥和推动想象力,还是觉得挺兴奋的:“其实早在我开始思考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的时候,就觉得R级是最适合它的分类,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忌讳的元素,我的意思是,你能想象的出来PG-13的《驱魔人》是个什么样子吗?”制片人巴里·门德尔(Barry Mendel)对此表示同意:“《灭顶之灾》里包含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主题,很有沙马兰惯有的风格,所以20世纪福克斯破天荒地允许我们将影片拍成R级,同时也表示不会给我们任何形式的限制。”另一位制片人山姆·莫瑟(Sam Mercer)则补充道:“这部影片包含了许多超现实的情感元素,将本来趋于传统的电影类型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里面讲述的故事提出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人类,我们是不是将自然环境糟蹋得太狠了?” 奈特·沙马兰一直有个想法,他希望《灭顶之灾》可以具备一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时期所特有的偏执的惊悚电影的风格,那个时候的电影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焦虑感,就好像“世界末日”随时有可能降临似的刺骨的恐惧,巧妙地质疑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否是健全的: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群鸟》中报复的乌鸦到因为原子武器而产生异变的《哥斯拉》,以及非常有侵略性的外星植物进攻的《天外魔花》--导演是唐·西格尔(Don Siegel)……还有许多类似的经典传奇恐怖片,延伸了观众对于创造一个勇敢的新世界的畏缩,甚至不敢想象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那就是地球仍然存在,可是人类已经消失了。 与此同时,奈特·沙马兰还认为,影片的故事动力应该属于一种具有弥漫性和渗透性的不确定和恐惧,所以他决定让里面的人类以一种最不可思议的方式死亡,借此来推动整个内容的前进方向,沙马兰说:“这正是《灭顶之灾》的恐怖之处,人们开始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无法解释说明的行为总是最让人感到烦扰。影片中包含的皆是一些充满了忌讳的行为,毕竟,躲避伤害的本能,本来就是各类物种得以延续的基本,保护自我的同时,也要保护彼此。但是,如果你不再具有这样的防卫功能,生命开始转瞬即逝……整个世界很快就会完全颠倒过来,在这样一场不可逆转的灾难之中,人类要如何自保呢?” 兼具了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三重身份,奈特·沙马兰只能给自己不断地施加压力,让影片讲述的那个故事尽量紧凑。为了增加神秘感,沙马兰并没有明确“灭顶之灾”的原因或起源,仅仅是稍微做了一下暗示,表示其很可能来自于大自然环境的后座力,继而对人类的心智产生了影响,沙马兰说:“《灭顶之灾》绝对称得上是对道德良心的一种检验,至少我认为观众自己会从中得到答案,所以根本无需在影片中进行明确的交待,因为观众会从角色的言谈行为当中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相信人类确实应该为这一切负上责任,大自然终于决定反击了。” 一直以来,奈特·沙马兰都要求自己的作品能够释放出一种震撼的影响力,并以此闻名于电影工业,在结局处设置一个巧妙绝伦的设计……在沙马兰的想象力中,他认为《灭顶之灾》的所有内容应该发生在36个小时之内,从第一股灾难爆发一直到高潮、结局,没有任何啰嗦或绕弯,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观众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沙马兰笑着说:“我对这种描述‘世界末日’的电影类型,天生就有一种好感,因为创作这样的故事,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你在和观众下棋,必须要出奇制胜、后发先至,他们越是期望如此,你越要逆着他们。不过,有的时候你玩再多的花样,也要先把故事讲好,就拿这部影片举例,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不说,其实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家庭想要努力地生存,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爱--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算是一种恒久不变的目标。反正我的目的就是制作一部快节奏的作品,然后在里面设置一个你之前从未想到过会发生的情况。” 与奈特·沙马兰之前的电影作品比较相似,《灭顶之灾》中同样安置了一个影响范围非常巨大的灾变,只不过讲述的方式就要相对亲密许多。在面对这场威胁到全人类的危机的时候,两个主要的人物成了受关注的焦点,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是老师,女的是医生,他们周围的世界正在以一种疯狂的速度进行着自我毁灭,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逃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保护和照顾彼此,沙马兰继续说:“对于我来说,故事灵感永远都是塑角色的催化剂,然后再适当地加进一些有关信仰、爱和生存的主题,从精神和情感两方面让角色变得更加丰满。两位主角艾略特和阿尔玛,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现实生活没什么区别,结婚多年,早已将习惯当成了爱……当灾难突然而至的时候,他们之间脆弱的联系也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花絮: ·M.奈特·沙马兰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是将马克·沃尔伯格当成了假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