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7.0

The Matrix Revolutions

(2003)

就商业影片来说,票房才是硬道理。截止到2003年12月,《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在全球爆收7.35亿美元,不论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在国际,《重装上阵》都是2003年票房最高的电影,而且成为影史上票房最高的R级片。另外,《重装上阵》还创造了单周票房1.582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并前所未有的达到了国内6天票房1.5亿美元的纪录;在国际上,它在影史票房最高的影片中名列第10,并且是第一部在周末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电影。   沃卓斯基兄弟相信,《黑客帝国》系列影片的中心是我们对无限信仰的有限认知结合而来的希望。“这些影片关注于真理的探索、知识的价值、对生命理解的需要和我们选择做出的牺牲,”基努·李维斯说,“进化是这个三部曲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在第一部里,是机器与人类的对立,人类极力想把自己从母体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在那里他们被机器所奴役。在《重装上阵》和《矩阵革命》中,你看到机器创造的程序在机器世界里面临被删除的危险时,企图藏匿在母体里,而人类面临着被企图毁灭锡安城的机器灭绝的威胁。最终,机器的生存也受到威胁,人类、程序和机器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必须找到一种合作的方式。”   制片人乔·希尔沃说:“沃卓斯基兄弟以《矩阵革命》给他们的故事安排了一个不可思议而强有力的结局。他们以富有情感、智慧、幽默和乐趣的方式结束了尼尔的旅程,让你对于其中所体现的观点有真实的感受。非常令人满意,但仍然会促使人们对它进行分析和讨论。”   尼奥与史密斯特工的颠峰对决是《矩阵革命》中的重头戏。为了拍摄这段场景,剧组耗费了8周时间,而之前的准备工作更长达数月。为了完成沃卓斯基兄弟的夸张想法,制作团队不得不又研发出新的技术装备。片中的滂沱大雨气势逼人,有别于其他影片中的雨景,因为这种新装备可以让水不停循环和净化,而且制造的雨滴额外硕大。   拍摄弹坑中的打斗和对话镜头是雨果·维文经受的最大挑战,他回忆说:“雨很大,难以开口讲话,下得冒泡的雨水会从嘴里溢出来。你听不见自己讲话,所以在这段戏里要找对语调真的很困难,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为了营造空中场景的失重感,特技和特效部门携手发明了一种名为“Tuning Forks”的装置,这是一种能让演员和特技人在打斗时模拟失重状态的特殊索具。这段场景是在被蓝屏包围的盒状布景“蛋箱”中拍摄,然后再在背景中加入虚拟场景。   片中使用的其他索具还包括由基努·李维斯的替身乍得·斯塔赫尔斯基(Chad Stahelski)发明的“翻转带”(Twisty Belt),可以让演员向任何方向翻滚;以及在剧组中口碑不佳的“翻江倒海索”,之所以取名为“翻江倒海”是因为这种模仿自由下落的装置经常让演员发生呕吐。   《矩阵革命》中的另一段违背重力的场景出现在“地狱俱乐部”的存衣处,翠妮蒂、墨菲斯以及守护天使进入了母体中的一个地下俱乐部面对悬赏捉拿他们的梅罗文加。为了拍摄这段场景,摄影棚的天花板上安装了轨道系统,以让倒挂着的演员和特技人员确定移动方向。“翻转带”在这里再次起了作用,它帮助演员完成了很多特技打斗。在演员完成动作的同时,所有爆竹、炸药以及炸飞的碎片也都必须同动作保持一致。   拍摄锡安遭受围困的那场戏时,剧组希望表现电子章鱼用触手抓住人类战士、蹂躏一番、然后扔出去的镜头,于是采用了一种名叫“Airbike”的液压装置。这种设备本来是用来在绿屏前模拟摩托车运行轨迹的。后来,特技人员给它起了绰号“PMS Machine”,“PMS”正是“Please make it stop”的缩写。   从最初的设想到准备和完成,《黑客帝国》系列影片中的特效和特技的创造水平和才华是无与伦比的。特技协调总监R·A·罗德尔(R.A.Rondell)总结说:“我们在制作这些影片时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准,以至再从事其他任何项目都会显得有些差强人意。这个剧组的能力和技术筑就了我们无穷的创造力。为了力求完美,我们曾在一天中拍过70个镜头。我们都变成了超级完美主义者,不超常发挥就会失望不已。” ·本片是在崭新的迪斯尼音乐厅首映的第一部电影。 ·2003年11月5日,本片在全球50多个城市同时上映,其中洛衫矶是6点,纽约是9点,伦敦是14点,莫斯科是17点,东京是23点,悉尼是凌晨1点。 ·尼奥与史密斯的决战源于1999年的韩国影片《无处藏身》。 ·在最后决战和片尾字幕中旁白的梵文的意思是:“引领我从虚幻到现实,引领我从黑暗到光明,引领我从短暂到永恒。” ·片中有804个特效镜头,而且几乎每个特效镜头中都有真实表演成分。 ·剧组只建造了一个全尺寸APU,模型重达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