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andmaster
(2012)
梁朝伟苦练咏春拳 化身叶问和李小龙的“综合体”
梁朝伟为拍《一代宗师》可谓尽到全力,开机前便随叶问的关门弟子梁绍鸿苦练功夫,为此他甚至推掉很多片约,可见对此片的重视。预告中,梁朝伟的功夫尽现咏春拳之“近身快打”、“肘底力”、“寸劲”,体现了“只杀敌,不表演”的风格,配以极具现代感的剪辑手法,极具视觉冲击力;当然,梁朝伟还不忘展现他招牌式的电眼和微笑,劲敌当前,面不改色,一派宗师气度。梁朝伟告诉频道记者,为演好功夫高手叶问,自己精神和身体都“备受摧残”,拍摄中胳膊不慎被武师踢断。拍摄过程中,梁朝伟被王家卫抓去了开平,为了进入角色,在房间闭关生活九个月,除了拍戏,足不出户,在房间打坐、潜修、看书。拍戏时好友周星驰曾自告奋勇给他指点(因为周星驰曾学过咏春拳,也是李小龙的粉丝),但被梁朝伟婉拒了。
梁朝伟谈与王家卫的合作,“我不记得他是何时找上我,只记得当初我觉得这个邀约很有趣,我居然要演咏春拳宗师?当时我真的是“年少无知”,不知道天高地厚,一直到演了,才知道原来演武术家这么痛苦、这么困难。不但锻炼身体十分辛苦,精神锻炼更是高不可攀,因为不只形要像,神也要像。除了通过史料研读他的生平之外,还要通过武术锻炼去体会这个人。”谈练习咏春拳的体会,“咏春拳是很实际的,特色就是快,因为咏春拳认为点跟点之间直接最快,所以,打就在当下打,最好没有空间移转。其实不仅是了解咏春拳,练了咏春拳后,也让我对中国功夫有重新认识,这才是我拍《一代宗师》最大的体会。小时候我虽然迷功夫,但对功夫的认识很浅,小时候妈妈也对我说,流氓才学功夫,顶多也只有警察才学,但我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我们都忽略了传统文化。武术除了是身体的锻炼,也是心的锻炼,是另一种禅修,可以作为做人之道,叶问也是通过功夫,启发他去面对人生。叶问很儒雅和沉稳,他一生沉浮很大。他在香港的生活很坎坷,但淡然看待生命,晚年很清苦,也能轻松面对人生。王家卫让我演成叶问和李小龙的综合体,平常很斯文,打起来是另外一个人。李小龙是有外露的霸气,很多李小龙的书里面,他提起他的师傅,说叶问是伟大的武术家。他练黐手不明白,叶问说:你要放开,要没有欲望,才能练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叶问不仅是会武功而已。”[1][1]
章子怡:第一次,我在摄影机面前感到孤独
打从2009年夏天正式拜师练功算起,到2012年底正式杀青,“三年一部戏”,章子怡说起这部电影的每句话差不多都从这开头。虽然接下来细说起来那些练功的过程、身体的伤痛,倒又像是说笑别人的闲事,常常先把自己逗笑了。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先生,是北派八卦掌传人,而“八卦掌”顾名思义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关联颇深,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内家武功拳术,柔中有刚。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故名八卦。王家卫觉得,大师风范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每个演员首先面对的就是花上两年的时间,把功夫扎扎实实学起来。“我开始也不知道有宫二这个人,更不知道八卦掌怎么回事,王家卫说有个电影找我,我就说好。我信任他。”在章子怡看来,《一代宗师》就更像是赴一场旧友恩师的邀约,何况自恃多年舞蹈功底打底,又有不错的模仿能力,姿势摆得漂亮毕竟是有把握的。真的发现这部戏里练武有多严肃,是走进练功房的那天,竟然导演已经坐在那里,王家卫是决意要陪大家一起练功的。
“我一下子就很紧张,后背上就全是汗,按我的性格,是不想让任何人看到我动作不标准的时候,甚至是动作丑陋的时候。我可以很努力,因为心里想的就是得在镜头前汇报给导演一个无可指摘的成果,但王家卫开始就在那儿看着大家练,对我而言就太别扭了,过了很久我才适应这种工作方式。我尽量去理解和尊重导演如此是希望和我们一起去找那些大师们的风范气度。”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和宫二先生是近得难辨彼此,她甚至迷恋上那样的恍惚和失控,她爱角色,就像是爱一个永远在那里,永远会在自己困境中施以援手的人,只需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她(宫二)结合在一起,纷扰戛然而止,也有开阔的景色渐渐展开。“很多时候我是分不清楚是自己还是她,有一场戏拍在一个破败的千年老庙,是宫二跟在天堂里的父亲的对话,宫二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放弃一段难舍的情感和她的传承。她对父亲说:‘如果你现在跟女儿有一样的心思的话,请燃起一盏佛灯。’后来望着那盏佛灯,我便恍惚起来,我觉得我就在那里,我就是在跟自己交流,在跟那些斑驳的佛像交流,跟一切有灵性的东西在交流,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精神中的状态。我不是宫二,是我自己,但我会记住宫二教给我的这些道理,把心交给这些角色,她们就会陪我走一段,厚重了我自己的人生。”章子怡说她最认同她在戏中的宗师格言——“能容人,但不能受辱。”“容人”讲的是她的胸怀,让她成大器;“不受辱”讲的是她的尊严,让她经受更多磨砺。她的性格隐忍,不轻易屈服,跟很多现代女孩的气质是相似的,她为了一个誓言放弃了太多,其实她的内心深处又是多么的孤独,这恐怕是没有人知道的。[2][2]
张震苦练三年八极拳 张晋借《一代宗师》“咸鱼翻身”
据张震介绍,王家卫在开拍《一代宗师》前,结识了八极拳第八代传人、北京八极拳协会会长王世泉。2009年,王家卫把张震带到王世泉老师面前,王世泉问张震,“你是真练,还是为应付电影练个架子?”张震回答:真练。张震的“宗师之路”由此开始。在北京霄云路的小树林里,早上3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张震属于力量型,因为已经过了三十岁,柔韧度相对更难练,在压腿、压背的时候甚至疼痛到流泪。因为要拍电影,张震练拳的时间并不宽裕,但他靠着认真和坚持,并且用心去揣摩,竟然在上周末取得了全国八极拳比赛一等奖。“功夫这种东西,临时抱佛脚没有用的,得看平时的积累。这个成绩,不同于电影奖项,这更是对我个人精神的一种肯定。即使电影上映后,我还是会把这门武艺继续练下去,也是让自己多一种可能”,张震说。[3][3]
张晋之前是武术替身,在13年前的李安电影《卧虎藏龙》中,身形瘦小的张晋就是章子怡的武术替身。“那是章子怡第一次拍武打戏,刚好就是我担任替身,没想到13年后我们还能合作,而且还是演对手戏。”张晋是由武术指导袁和平引荐给王家卫的。“大约在09年,我在广东第一次见到王家卫导演,当时他没戴墨镜,我有些认不出他。”张晋回忆说,王家卫话不多,只是问他会不会形意拳和八卦拳,“我是武术运动员出身,所以都会。他就让我在会议室门口的电梯那练拳给他看,看完后也没说什么,就点点头走了。”第二天,张晋按照导演要求带妆试了戏。“一个星期后,剧组通知我去东北拍戏,我当时兴奋得一夜没睡。”张晋说,自己没未想过有一天能拍王家卫导演的电影。张晋曾是袁和平‘袁家班’的武替,当时王家卫想找一个大家不熟悉、但又有专业武术底子的人来出演“马三”,在王家卫的力荐下,张晋最终入选。“三年多时间,我都不记得返组补拍了多少次。每次都是一个电话就回去拍,到后来都习惯了。”张晋说,《一代宗师》是他从业以来拍得最久的一部电影,“但对于我来说,很值得。”影片中,张晋与章子怡在火车站决斗的一场戏无疑是亮点。对这场戏张晋也很有感触。“我进组第一天就是拍这场戏,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拍了三个月的通宵,很长时间都没见到太阳。”虽然张晋是武术运动员出身,但这次拍《一代宗师》还是让他“吃尽苦头”,“我们穿着很厚的衣裤对打,又得小心别把服装弄坏。零下二十多度的室外,一打里面就出汗,这时候又不能歇息,不然汗马上就会结冰,所以我们每次打完都不能停。我韧带之前受过伤,在雪地上蹲久了,晚上常疼到睡不着觉。”聊到这儿,张晋笑说:“由于当时导演还在寻找整部电影武术的方向和风格,所以前两个月里我连台词都没有一句,每天都是在不停地对打。”
张晋饰演的“马三”,看起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不过张晋本人却有不一样看法:“这个角色的确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但并不是无情无义,当时他被赶出师门时是很凄凉,而后来宫二找他报仇时他也一再退让,就是还对师门存有感情。不过在当时的情形下,他为生存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当他意识到悔改时,已经太晚了。”张晋说,拍最后马三躺在地上的戏份,拍完了我还在哭,“那种替马三后悔的心情完全是由心而发,杀青回城的路上我又掉了眼泪。”[4][4]
赵本山进组十次只拍一场戏
赵本山在《一代宗师》中戏份并不多,为何他三番五次进组拍摄?记者了解到,原来王家卫拍戏精益求精,一些拍好的部分经常推倒重来,本山笑言:“《一代宗师》拍得非常慢,比排春晚小品慢多了,我去了剧组10次,就拍了一场戏。” 尽管拍摄得很慢、很艰苦,本山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一代宗师》中扮演的角色的最后命运,但他对于王家卫的才华依然钦佩,“东北有句俗话叫‘好饭不怕晚’,独特的导演总有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他的风格是在不断改动中完善整部戏,对于这样的导演我们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此外,王家卫两年前来沈阳为《一代宗师》选角时,小沈阳并不在演员表之列,不过记者得知,为给徒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本山也带着小沈阳一同秘密进组,两人戏中再演师徒。
在《一代宗师》中,喜好出其不意的王家卫却让本山来了一次大变身,不演喜剧改演正剧。记者采访得知,本山在这部电影里不让人发笑,相反,他让人紧张,因为他在片中和梁朝伟有一场精彩的打戏。 不仅如此,本山与章子怡之间的戏份也相当给力,章子怡饰演的角色是八卦掌的传人,本山饰演的住在北方的一位武林高手,两人过招可谓是“雅与俗的碰撞”,赵本山拍完电影都不知道自己演的究竟是谁,一开始以为演的是章子怡她爹,后来发现不是。 “到现场,他就给你一‘行’字。”不但让演员不知道自己演的是谁,而且也不知道要演到什么时候。赵本山做了个比喻,摄影棚就像个监狱,虽然每个演员都很有成就,但依然心甘情愿地被关进王家卫的监狱,品尝磨难,而且不知道自己的刑期,当戏拍完的时候,有一种被释放的心理,“那个时候你是非常美的,它的结果是非常美的。”[5][5]
百位功夫宗师助阵 王家卫诚意打动隐世高人
1996年,王家卫在阿根廷拍摄《春光乍泄》时看到李小龙为封面的杂志,引起他的好奇,后来,他看到叶问离世3天前拍的一段视频,叶问在打拳中的一个停顿引起了王家卫的兴趣。后来武林中流传的一句话解开了他的疑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叶问是希望把他的东西传下去”王家卫解释到,叶问离世前的这个小细节,开启了王家卫筹备《一代宗师》的“宗师之路”。
在国家武术教练、李连杰师父吴彬介绍下,王家卫横跨南北和海峡,先后踏访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北、上海、浙江、台湾、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拜访了咏春、八卦、八极、形意、通背、心意等各大拳派的百余位民间功夫宗师。
在王家卫遍访的这一百多位宗师中,既有像吴彬、叶准这样的武林泰斗,也有隐居民间、身怀绝技的血脉传人;既有咏春、形意、太极等广为人知的拳种,也有八卦、八极、通背等鲜为人知但却不容小觑的武林门派。王家卫以诚意打动隐世民间的师傅们,有些宗师,被导演诚意打动,甚至打破“门里门外两重天”的门派限制,将对自家徒弟都有所保留的绝技倾囊相告。 八卦掌宗师程廷华的后人程增月已经隐居山西多年,经过多方探寻,王家卫终于找到老人并亲自探访,老人年逾八十,行动不便,听闻王家卫的想法,唏嘘不已,拿出床下当年慈禧太后御赐程家“节孝可风”的牌匾。台湾洪门第一山头金春山的最后一个山主王进发,向王家卫介绍旧时江湖礼数:“脉搏是你的血脉,这个血脉长存,我已经给你了”,给王家卫很大启发。[6][6]
邹静之解读王家卫 “一个人的武林”
从8年前开始筹备到正式开拍,《一代宗师》让王家卫再次挑战自己创造的“慢记录”。当年一部《2046》拍摄5年之久,被认为是影史上最耗时间的影片,而新片《一代宗师》却以10年的周期轻松打破了这个“最慢”纪录。这部电影仍旧是无剧本拍摄,为了追求画面的完美,拍摄速度极慢。每天进入片场时,王家卫只带一张纸,纸上有20多行字,一天下来他顶多拍摄两行字左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重拍。
“《一代宗师》准备写的时候,我觉得王家卫是一个资料狂人。他第一次给我看的资料大概摞地上有这么厚,各种各样的包括图片、文字,以及一些采访的记录。另外,香港本身就有很多记录,当年广东佛山的金楼、妓院、茶室……王家卫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去翻这么一摞资料,他想翻到哪就能翻到哪,你说这些资料他看了多少遍?”邹静之坦言,自己写剧本就怕碰见不认真的人,同时也怕碰见太认真的人。“当时我把他给我的资料都看了,脑子里就有一框架,然后开始准备写。后来谈话的时候我问他,你拍戏为什么要用这么长时间?你的流程是什么?因为我跟很多导演都合作过,我觉得一个成功的人,他的流程特别重要。”而有了“流程”之后,《一代宗师》所要表现的精神才慢慢凸显出来。邹静之表示,《一代宗师》写的就是一个人对武学的执着。“精神比命还重,现在我们有时候都不讲精神,可是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精神。我们以前歌颂的很多侠义之士都是这样,把生死置之度外,精神是他最重要的东西。所以这部电影它就不是皮皮毛毛的东西,而是表现了包括叶问在内很多武士命运的起伏跌宕、人生的坎坷,包括对‘武’的认识,体现的还是一种武林的精神。”[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