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三姐

(1963)

用京剧表现红楼故事一直是个难题,因为红楼许多鲜活的人物和情节很难用高度程式化的京剧来演绎,尤其是宝玉和黛玉,如果用京剧小生或青衣来演会很滑稽。梅兰芳先生早年曾编演过《黛玉葬花》,《俊袭人》等剧,但并不理想,早已绝迹舞台,现在只用做梅派唱腔研究的资料。后来荀慧生先生独具匠心把“二尤”部分单独编演成《红楼二尤》,久演不衰,至今已成为荀派的代表剧目之一。1963年荀慧生先生的弟子,京剧名家童芷苓把这部戏再作加工润色,拍成电影《尤三姐》,和原剧相比电影版去掉了很多程式化的东西,唱腔和表演更加优美传神,用京剧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尤三姐。《尤三姐》这出戏的成功,是全剧组人员一起创造的。吴永刚拓展了京剧表演的时空,保留了京剧的艺术神韵。因此重新塑造的尤三姐,是一个更鲜活、个性更明朗的人物,并且在深度、细度、力度已超过了《红楼二尤》的要求,甚至其人格的层次超过了《红楼梦》书中的尤三姐。童芷苓要求演戏要有准确、丰富的"潜台词” ,心里有了戏,脸上才会有戏。在"闹酒"一场中尤其重要,几秒钟的独白是画龙点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