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7.5

Hear Me

(2009)

拍《听说》的由来与经过 导演郑芬芬自我剖析是个充满想像力的人,在2007年的时候看到一篇读者投书,描绘自己是一个听人,爱上一位听障朋友的心情后,她就觉得好有意思,灵感马上涌现。 那年她写了一个剧本,一开始便设定是一个听障爱情故事,为了拍片,她便展开一系列调查访问,透过书信往返访问听障人士以及他们的朋友们,试着深入了解听障世界、聋人的生活圈子以及生活习惯,在那里,听不见的人被称为“聋人”,而一般听的见的人则被称为“听人”。 《听说》这个故事里面的剧情都是导演参考很多田野调查,甚至参考很多国外案例发展而来,因为国外在这一方面比较先进,为了整体提升大家对聋人的认知,很多国内做不到但是国外有做到的部分,导演也都写在剧情当中。因此这个剧并非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写实。也正是因为这种内容上的合适,《听说》剧组成功获得了当时听障奥运主办单位台北市的赞助,而台北市政府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在听奥举办之前一个月上映,以达协助听奥曝光的成效。 肢体语言最重要 郑芬芬表示选角过程找很久,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饰演姊姊的角色本打算找真正的听障人士,但找了很多人感觉都不对,最后只好放弃。改用audition试镜的方式筛选演员,最后是陈妍希雀屏中选。至于妹妹及天阔的角色也是试镜之后觉得陈意涵跟彭于晏最适合。 因为要比手语,所以脸部表情非常重要,表情是沟通能力好不好的关键,也就是说肢体语言很重要,而这些人当中,导演表示陈意涵的肢体语言最丰富,虽然一开始她学习手语是比较辛苦的,但她也下了很多功夫。彭于晏则是因为他之前的作品呈现出阳光男孩的形象,很适合本片角色。 找演员是拍片重要的一环,找的过程千辛万苦,找到之后也不能轻易松懈,郑芬芬表示:“导演必须要努力教戏,才能让演员演出剧本角色的灵魂。找年轻演员演戏就要教他们怎么去释放情感,但是找有经验的演员或是舞台剧出身的演员,则需要教他们怎么收,不然五分钟的戏他们常常可以自动演十分钟,为了长度着想,我还剪掉好多戏份。” 尽管花了一个多月来勤练手语,但陈意涵的心理负担仍然很重。因为观察听障人士在比手语时,可发现他们脸上表情非常丰富。但是如果拟真学他们的表情,在大银幕上可能会被解读为表情过度夸张。所以要在拟真与夸张间拿捏得当,这几乎成了陈意涵拍片中最大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