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uppet Master
(1993)
创作背景
李天禄作为布袋戏表演艺术家,在戏台上一直是扮演他人的人生和故事,在电影《戏梦人生》中,他成为主人公,在镜头前娓娓讲述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1910年,李天禄出生于台北一个布袋戏世家,父亲是“华阳台”布袋戏剧团的团长。李天禄8岁开始学习布袋戏,由于天资过人,领悟力强,14岁便出师担任主演。20岁时入赘陈府,娶妻生子。22岁时,独立门户自组“也像生活”剧团,四处演出,在台中邂逅丽珠。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殖民当局下令禁止台湾所有户外演出,只准演出日本戏。受此影响,李天禄不得不暂时封箱,改行做生意,也曾到歌仔戏团、客家戏团当导演。而后,为了维持生计,应日本人文山郡川上课长之邀,加入日本政府的宣传剧团“英美击灭催进队”,演出日本戏,后因与一名日本警察产生矛盾辞职,这也成为李天禄日后受到争议的一段经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受局势影响,布袋戏无法再进行演出。台湾光复的前一天,在疏散过程中,李天禄的岳父和小儿子因感染痢疾先后离世。在这之前,他也经历了母亲、外婆、爷爷、奶奶、父亲的生离死别。[1][1]
创作谱系
侯孝贤编导的《戏梦人生》于1989年第46届威尼斯影展获金狮大奖之后,在1993年又获得第46届电影节评审团奖,是电影艺术峰峦上一道旖旎风光。和侯孝贤以前的电影《童年往事》《悲情城市》形成了一个照应系列,它们在内容和题旨上的联系,构成了侯孝贤的“悲情三部曲”。这个系列都是借人物和家庭故事,侧重写台湾某个时空的历史变迁,再现了台湾民众生存的艰辛、不屈的抗争、悲惨的归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