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意

有片源
2011年
剧情: 1947年3月18 日,胡宗南向延安发起猛烈进攻,蒋介石声称;一定活捉毛泽东…… 机关撤了,百姓撤了,只有毛泽东及警卫团的同志们没有撤,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一直在催促着;主席,时间不早了,咱们还是走吧,胡宗南很快就攻进城了……,但身为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在被狂轰乱炸的环境中依然没有走的意思,他舍不得这里同甘苦共患难的乡亲们,他不愿意就这样离开生活了十年的土地,他深有感触的向警卫们叙述着就要离开这片土地的离别之情……。西北野战军的总司令彭德怀终于失去了耐力,命令卫士们突然将毛泽东驾出门去。 毛泽东就这样无奈的撤离了延安,登车之际心中默念;我还会回来的,我要用一个延安换回一个全中国! 胡宗南的部队气势汹汹闯进了这座空城,胡宗南为解心头只恨和满足一时的虚荣,气急败坏的命令属下伪装十个战俘营和战利品展示区,并向蒋介石汇报说抓住共军俘虏无数、正在清点战利品。 毛泽东在无线广播里听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得知胡宗南弄虚作假的手段感到惊奇,但毛泽东还是笑了,笑的特别开心。 县委张书记引荐毛泽东来到了支前模范梁老汉的家,梁老汉看见穿灰军装的就感到亲切,因为自己的儿子梁大枣也参了军,在前方打 仗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看见共产党的队伍,如同见到了亲人。 梁老汉不加考虑的把自己的窑洞让给身为大队长的李德胜(毛泽东化名)住了进去。 但梁老汉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梁老汉的儿媳彩霞,彩霞的娘家是延安七里庄的,由于胡宗南的突然轰炸,使其亲人全部遇难,她并不知道身边的大队长就是毛主席,她更不知道这群人为保护老百姓是最后撤离的延安,她只听说共产党不管百姓死活早就逃离了延安,积怨由此而生。所以,在彩霞的心里,这群人跟胡宗南的队伍不会有什么区别,彩霞不友好的态度使梁老汉非常难堪……。 梁老汉爱面子,在他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执着的意志上浇上一盆盆的凉水,彩霞的无理取闹行为如同打他的脸、刺他的心一样,经过反复询问,彩霞依然不敢说共产党不好的字样,梁大娘一直活着稀泥,不让彩霞说出真相。 在张书记的帮助下,全县的百姓勒紧裤腰带,几乎是倾其所有向前线的亲人们运送粮食,梁老汉也不顾梁大娘和女儿兰兰的阻拦,把家里仅有的五只羊(包括一只奶羊),支援了前线,一家人泪水涟涟,梁老汉坚决的走上支前队伍的最前面。 毛泽东不知疲备的用他的智慧和笔杆子指挥着以两万人军队来抵御敌20万人军队的战略部署,我军连连胜利,敌军节节败退……。 彩霞开始了她做妈妈的新历程,难产、缺奶……等等一系列的难题摆在了梁老汉面前。 毛泽东一直省吃俭用,经历着和战士们一样的喝野菜粥,吃千千面,把省下的奶粉送给了梁家,挽救了一条小生命,面对警卫员的阻拦,面对住在医院里没有亲人照顾和营养不良女儿的痛哭,他把眼泪吞下了肚子,命令警卫员必须服从命令,将奶粉全部送给了梁家,并请张书记代劳又买了一只奶羊送给了梁家。 彩霞经过太多惊心动魄的事情,跪在毛泽东面前表示忏悔了,挥泪说明误会了这支队伍的实情,此举使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梁老汉也张开大嘴很久没有合拢。 疙瘩彻底解开了,梁家终于吃了一顿团圆饭。 梁老汉的儿子梁大枣找到了,但他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人民的英雄。主席流泪了,战士们也哭了,梁家老小都捂住自己的嘴吧偷偷的哭着,只有彩霞还在准备着给大枣做的鞋子。 敌人摸到了警卫团的附近,毛泽东不得不悄悄离开这些难舍难分的乡亲们。队伍行至村口时,碰见了向远处张望的梁家娘仨,他们是在目送远去支前的梁老汉,主席感动了,也心疼了,一家六口人都在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的奉献着。
导赏:《惊沙》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真实还原了战争场面,让观众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枪林弹雨。除了在视觉特效上用足原料外,导演还精心设计镜头语言,以最电影化的方式去完成真实感的营造。影片中运用了很多手持摄影的方式,人物奔跑时的跟随镜头不时摇晃以表现奔跑的颠簸,在镜头表现力上可以与《集结号》中的战争场面相媲美。角色的内心冲突,生与死的艰难抉择,英雄人物的侠骨柔情,反派人物的真实复杂多样,都让《惊沙》突破了传统战争片的惯有模式。《惊沙》有很多方面的成就,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是一种残酷的,甚至血腥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把惨烈、悲壮的历史还原到银幕上。片中众多人物形象都塑造得非常成功,尤其是秦基伟的形象,他面对生死关头的沉着,他的智慧,他的坚韧,都在银幕上展示了出来;彭定山这个人物也塑造得非常到位,这个人物形象是符合那个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这是我们军队中非常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过去的军事题材中很难见到;还包括老韩和桂芳,都是在特定的情境推动下进行的合理生动的人物塑造,具有突破意义。电影更多的是通过人物情绪的积累来给予观众打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内在的,而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叙事之中。这种场面给我们的感动、震撼非常大,即使老韩为什么要打死妇女这种小情节处理,前面都有铺垫和情绪的积累,在整个叙事中,紧扣人物的心理,互相呼应。这部影片有很多安战军电影的痕迹,安导一直在关注困境和危机中人的选择。影片体现出一个年轻人在面临生死考验的三天中所做出的让人振奋、激动而崇高的人性选择,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现实。影片在观赏性方面的追求最有特色的在于对好戏的建构,其不是从概念出发组织人物的动作和场面,而是从人的处境、心理的 角度来结构,也正是这一场场好戏把这部影片做得跟大家想象的主旋律电影不一样。
2010年
红剪花
红剪花

演员/

导演:于向远/
主演:齐如意/
播放正片
2004年
两个人的芭蕾
两个人的芭蕾

演员(饰 仙仙(童年))/

导演:陈力/
播放正片
导赏:《两个人的芭蕾》由陈力导演,倪萍主演,是一部以舞蹈为中心、表现非血缘关系母女之爱的电影,摄影师梁明凭借此作获得了金鸡奖的荣誉。本片以外孙女“我”的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回忆,讲述了在条件困难的年代,一位甚至不拥有姓名的平凡女性,因在外务工的丈夫意外去世而受尽白眼,节衣缩食、起早贪黑,只为将抱养的女儿培养成自己所向往的《红色娘子军》中芭蕾舞者那样的“仙女”的感人故事。本片中,芭蕾舞与电影剧情是一个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流畅的运动镜头贯穿始终,将舞蹈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奠定了唯美且诗意的视觉基调,并筑牢了母女之间的情浓于血的纽带。如仙仙参加省里考试时在雪地里的那段舞蹈,大红色的棉袄、白茫茫的地面、纷飞的雪花,与仙仙舒展的“仙女舞”共同形成意境极美的画面,养母欣慰的注视化作了照亮她的光影。每个芭蕾画面都与同一首动听的民歌相辅相成,加上红绸带、糖包、旗袍、水缸等富有表意内涵的意象符号,《两个人的芭蕾》在感动之余还为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盛宴。此外,片中徽式民居建筑极富特色:长条石板铺就的地面,青瓦竖砌的屋顶,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造型简洁清丽、错落有致,作为对电影浓墨重彩情节的调剂,令人赏心悦目。倪萍所饰“德贵家的”是中国无数普通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那顽强坚韧的生存意志、舐犊情深的奉献精神、朴素的对美的追求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片尾中她伴着那曲优美的音乐,在空旷幽静的剧院里为女儿翩翩跳起“仙女舞”,闪耀出人性的光辉。(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