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田

Shutian Li

有片源
1978年
1965年
1961年
剧情: 1934年底,红军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张团长和秦政委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经黄平、瓮安来到贵州境内乌江南岸的黄家村,准备突破乌江。乌江自古号称天险,两岸陡峭,水深流急,是遵义、桐锌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因此红军要夺取遵义、桐锌就必须先渡乌江。在红军到达黄家村之前,敌人已经把这里洗劫一空。他们抢走了村民的衣物、粮食,抓走了青年,烧毁了渡船和房屋,企图使我军无法在此立足,更无法渡江。然而,我先头团到达黄家村后,一方面抢救受害的群众,为他们治伤、救火和修补房屋,并发动群众将地主的粮食和衣物分给大家,另一方面在张团长的指挥下,通过制造佯攻乌江的阵势,对敌人的火力配备情况进行了侦察。在群众的支持下,先头团开始渡江。第一次强渡中,由于水流湍急,天寒水冷,强渡用的绳索被敌人炸断,未能成功。他们在失败中寻找经验,在黄家父子的帮助下,创造了双层竹筏。第二天夜晚,他们又组织偷渡,但因夜间天黑联络不便,竹筏又不易掌握,只有陈连长、黄大发、罗小光等侥幸到达彼岸,不料陈连长的手电筒失落江中,无法用信号联络,大部队不能继续过江。陈连长等见寡不敌众,只好隐蔽起来。第三天,红军的处境非常危险,后面有敌兵追赶,前面有乌江天险,英雄们决定再次组织强渡。红军的英勇行为使守在北岸的敌旅长侯立担的部下胆战心惊,拼命死守。当我军的先头船只刚驶到对岸就遭到敌人的疯狂反扑。危急关头,突然后面枪声大作,原来隐蔽在北岸的陈连长等人出其不意地智取了碉堡,接应了部队过江。红军登岸后,陈连长等人又占据了敌人背后侧翼山头,切断了敌人的退路,迫使敌人缴枪投降。红军先头团在三天之内,机智勇敢地打败了乌江对岸的侯立担的一个旅的兵力,完成了突破乌江天险的战斗任务,保证了全军向遵义进军作战计划的实施,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胜利的道路。  
1959年
剧情: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包围了上海,盘踞在上海的国民党30万军队成了瓮中之鳖。但他们不甘心灭亡,蒋介石命令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固守顽抗,准备与共产党解放军对抗到底。我军某部挺进到上海外围之后,根据上级的指示命令,制订了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全城市的周密作战计划。我军利用蒋介石军队分崩离析的派系矛盾,采取先将蒋介石嫡系部队引诱出城,将其一股歼灭在城市外围的作战方针。骄横自大的国民党邵壮所部军队果然中了计,我军迅速围而歼之,将其消灭在上海市郊外围。接着,我军在上海地下党的配合下,由上海工人领路,攻进市区,解放了上海市苏州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撤守苏州河北岸,凭借有利的地形,用火力封锁了我军的前进通道,控制了苏州河上的交通要道。我军勇猛作战,对敌人展开了连续的冲击,终于粉碎了敌人的顽抗,撕开了他们坚固的防线,胜利攻下苏州河北岸。残存的国民党杂牌军刘义部只得龟缩在市中心,无可奈何地等待最终的结局。我军一面对敌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一面展开政治攻势,刘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终于同意率部投降。至此,上海得到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该片是王冰在与人合导了《激战前夜》、《长空比翼》之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影片重现了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势如破竹,攻占上海的辉煌战史,以及蒋家王朝最终溃败的历史场景。编导者严格遵循历史真实,构建了恢宏的战争场景,其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同类战争片中少有的。它不仅描写了我方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的众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感人形象,而且将蒋军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分崩离折的困境予以深刻的展示。导演以自己对战争生活的真切感受,把影片处理得简洁明快且富有气势,使之具有史诗般的特点。    
1958年
1953年
丰收
丰收

演员/

导演:沙蒙/
主演:李舒田/赵子岳/
播放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