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孟瑾

有片源
1990年
导赏:《本命年》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是1990年中国三部关于迷惘青年的电影之一。影片被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人对中国影坛的最后一次大冲击,也是80年代中国电影的谢幕式。影片根据刘恒小说《黑的雪》改编,通过复杂而又独特的普通人李慧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存在于一代年轻人中的焦虑、挣扎、没有归宿的矛盾心理,并以此表达了对重建理想和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愿望。影片风格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充分展示了写实主义风格:长镜头跟拍、粗陋的场景、反唯美的光效、现场分镜头的场面调度手法、摒弃电影音乐的音效处理以及绝望的主题和男主人公死在胡同附近、戈达尔式的结尾。影片写实的手法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于平实的生活场景中,揭示出都市生活背面的阴影地带。影片中李慧泉的命运悲剧并非是靠好心人和时代的变革所能拯救,因而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宿命色彩,强化了影片的悲剧力量,使影片对于命运和人性的刻画具有着穿透时代的意义。《本命年》的诞生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异数”,是当时中国电影对世俗生活排斥的“反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黄土地》之后中国写实电影的又一个高峰。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大岛渚这样评价说:  “谢飞的胜利是中国电影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第四代”导演赋予电影最多的是个人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本命年》无疑强化了这种关怀的纯粹性和彻底性。如果说小说《黑的雪》有一种悲观的宿命色彩,意在展示一种自我否定的贫困灵魂的悲剧命运,那么《本命年》则更倾向于展示一个自我肯定的积极灵魂,增强了对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呼唤。谢飞是一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电影导演艺术家,他把他对社会、时代和民族的思考化为银幕形象。表达了他对“重建思想、重建全新的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呼唤”。而这正是体现了《本命年》潜藏的意蕴。(编辑: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