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钟

Zhong Yu

有片源
2014年
绝爱
绝爱

导演/编剧/

导演:俞钟/
类型:爱情/剧情/
2012年
母语
母语

导演/

导演:俞钟/
类型:爱情/家庭/剧情/
2009年
熊猫回家路
熊猫回家路

导演/

导演:俞钟/
类型:剧情/家庭/
2007年
导赏:“香巴拉”是藏语“天堂”之义,电影《香巴拉信使》讲述了在天堂般美丽的四川凉山,一位如同天使般的邮差的故事。本片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四川凉山资深邮差王顺友为创作原型,以质朴而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信使王大河这一艺术形象:他昼夜赶路,拉着马尾巴冲过泥石流,千里迢迢捎来花椒籽,让村民有了致富的希望;向深山村民传达政府免费白内障手术的消息,见证时代的进步;更为动人的是,王大河不畏乡俗,鼓励小姑娘王雨生不要听命父母、早早嫁人,并护送她到省城上大学……导演以恬淡朴实的镜头语言,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感人事迹,描绘了一幅各族人民和谐生活的优美画卷。《香巴拉信使》以王大河的一趟行程为线索,联缀起许多人与事,这样的叙事类似“公路类型片”,不同的是,王大河用脚步丈量的是荒凉险峻的山“路”。真实的“马班邮路”上难觅水源,连续十几天赶路时,每天只有一顿口粮,且耳边狼嚎不断。本片主演邱林曾在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中饰演云南导游,为拍摄《香巴拉信使》亲身体验信使的工作后,他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千里走单骑’!”千千万万如王顺友一样的邮政工作者,累计徒步数十万公里,永远“在路上”行走,在空间上联接起城乡、中心与边疆,在文化上联接起汉藏民族、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在原始的通讯条件下,他们是文明的使者。本片由汉族、藏族、彝族、壮族、苗族、羌族、纳西族、蒙古族等八个民族的非职业演员表演,留有生活毛边,或喜或悲的情绪控制都恰到好处。凭借清新的风格和深远的立意,《香巴拉信使》获得了第15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的荣誉。(编辑:曾奕琦)
2002年
导赏:影片为现实主义题材,以打工妹为叙述对象展现快速发展的社会景观和城市面貌,通过讲述人物从初入大城市的懵懂、格格不入到之后的逐渐成熟与自我追求,表现人物的人格成长和心理成长。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随处可见的巨型广告牌,富丽堂皇的餐馆装潢,大城市的名号和外观均在向人抛出诱惑,然而不可揣测的人心和日益劳累的奔波让生活于其中的人疲倦不堪,每一个穿梭其中的人都被裹挟在都市洪流之中,乡愁成了最后的精神寄托与精神劝慰。乡愁一词是入城之人对故乡的思念,弥散着淡淡的哀伤,既体现了人物入城之后的无所适从和多重坎坷,又体现出城乡差距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人员流动的变化,导演俞钟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当下的社会和社会之中的人物状态。影片透露出散文诗的美学风格,无论是极具散文意味的片名,还是影片所使用的人物旁白、画面色彩和镜头切换等视听语言均呈现出含蓄内敛的主题。同时影片叙事情节平淡,人物之间无激烈冲突,平实的剧作结构强化了影片缓慢舒畅的风格,而影片中意象的使用使影片意旨的传达更具寓言化和符号化,成为理解影片主题和人物情绪状态最重要的要点。影片以鱼作为贯穿全片始终的意象,鱼的外形轻盈灵动代表着细妹自身,而它憧憬大海的内在神韵代表着细妹的内在追求,可谓鱼就是细妹的化身,细妹就是一条来广州寻找大海的鱼,但广州的大海充斥着鱼群,细妹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导演以“鱼水论”描摹着广州现实的世态风貌。影片最后细妹放生了一直饲养的小鱼,任其在大海中畅游,此时的小鱼是细妹内心寻求自由的外化,细妹在经历人情冷暖之后更加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走向,想如小鱼一样四海遨游。(编辑:张苏慧)
2001年